APP界面设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2019-12-26 07:35曾橹刘曦钰彭辰璐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橹 刘曦钰 彭辰璐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是非物质,在于它的精神性和文化性,我们所要传承的,更多的是这项遗产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在才得以在它们的熏陶浸润下成为今天的模样。但同时,在这互联网的时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人们眼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非物质文化的未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现在网络社会信息传递的便捷,我们利用现在手机APP应用功能,设计一款“湘西非遗”的app,重点设计app的视觉形象和界面设计,结合湘西地区的特色进行标志图标界面设计,希望通过手机app的功能加强对湖南湘西“非遗”的宣传力度,并扩大受众人群,提高文化继承的机会。

【关键词】APP界面设计;湘西非遗;继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湖南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如:口头文化遗产、表现艺术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文化遗产、名俗文化遗产等七大类。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湖南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1大类320多项但由于法律等各方面制度的不全面,所以对地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所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一、湖南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纵观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快速进入工业化的脚步,传统手工艺文化慢慢无人问津,曾经我们的先祖流传了几千年的老一辈手艺也在慢慢消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最不该遗忘的是我们的文化精髓。现如今非遗文化传承者和研究者寄希望于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以冀扩大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度、影响度。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地区是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但是科技的飞速发展,拉开了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而流传下来的各种遗产均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具有民族(湘西)特色的并没有能够流传至今。非遗生存的困境迫在眉睫,只有把握文化的根脉,才能传递国粹的温度

二、湖南湘西非遗文化传承所存在的问题

(一)湖南湘西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

在非遗商业化的浪潮下,我国非遗被遭抢夺的现象不断涌现,对非遗的研究、确立、存档、保护、宣传和振兴的措施力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背景和基础是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化后受到严重冲击,非遗保护需要良性循环式的活态传承,但同时应该避免非遗被商业化、产业化扭曲破坏。

(二)湖南湘西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老年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多彩,有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游艺与杂技、美术、传统技艺、医药、民俗十类共计3154项。

在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去世人数已高达12.6%,由于缺乏学徒,非遗文化传承迫在眉睫。由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是以年长者且从业时间长的为先,导致代表性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年龄偏大,“非遗”传承人显老年化趋势。

(三)湖南湘西非遗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不深入

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特征是口传心授,传承人年事已高,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现今的土家年轻人从小在学校接受教育,就连本民族的语言都很少说,毕业后为个人前途或生计在外奔波,很少有人安心留在家里学技艺,据了解,非物质文化龙山县与凤凰县教育局都要求中小学校积极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两县中小学有的把传承人请进课堂,有的在课间活动学生同跳摆手舞或进行苗族民歌擂台赛,有的将非遗编进教材等等,但是两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限于搞几个“非遗进校园”活动,缺乏明确的非遗教育目标。

三、“湘西非遗”手机APP界面设计方向

(一)现阶段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发达的时代,app是最适合进行文化推广的新技术载体,当然也是适合传承非物质文化的载体。

手机APP是指运行在手机上的应用软件,17年互联网显示,我国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占有75%,数据庞大,用户达10亿多。手机APP是人们使用最为方便的新媒体,借助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APP会更加深入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以人为传播的载体,容易出现地区文化不同、语言沟通障碍等问题;另一方面,以APP为互联网传播方式,能在短时间内与全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进行沟通,帮助传统文化领域的相关机构接触到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粉丝”,并解决了信息传播时会出现的地域、传播时间及沟通障碍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受众人群会越来越年轻化,利用app,会对湘西非遗文化的推广与继承带来新的希望。

(二)湖南湘西非遗文化进行传播的手机APP的视觉形象设计和界面设计

手机app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一个重要枢纽,对app进行风格化设计,融入传统元素,加上现代元素并不失现代风格,两者结合相辅相成,更好的传承发展湘西非遗文化。

以胤禛美人图为案例:胤禛美人图App是中国故宫国家博物院官方推出一款独具纪念意义和历史意义以及文化意义的一款App(图3.2.1),

作品以单幅绘单人的形式,分别描绘12位身着汉服的宫苑女子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等闲适生活情景,同时还以写实的手法逼真地再现了清宫女子冠服、发型、首饰等当时宫中女子流行的妆饰。(图3.2.2)。

湘西非遗APP在设计上的关注点将不再是具体的交互实现,而是整体一致性。整体的程序风格和前端表现形式,后端的数据配合有非常强的一致性。结合地区特色进行“湘西非遗”app视觉形象和界面设计,设计一个完善的、具有湖南湘西地域特色的APP形象logo,采用更具有文化特色的手绘方式来绘制APP的信息框架结构,如界面、引导页、图标等等。介绍湖南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创新。例如在具体的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页面下,用手绘插画的形式更加生动的展示文物创作的情景,给APP用户再现文物创作过程。

APP界面框架结构、布局风格、传统符号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从非遗资源中的原料、工艺、图案纹样、质感、提取元素,具有典型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到APP界面设计中。利用中国传统美学版式对页面进行排版设计,让页面产生和谐庄重之美。App界面力求符合人的心理,满足人的需求,从而达到舒适、轻松、满足感。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協调发展意义重大。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为此,我们结合新的技术来对湘西非遗进行传播与继承,由湘西为基础,一步一步的扩大,为中国保护传承非遗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犹建.网络时代数字化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2012,(19).

2.王学峰.走进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的数字电视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3.曾芸.新媒体视角下非物质文化发展研究【J】.传媒观察,2010,(8)

4.孙莉娜.APP开发应用的创新与实用性分析【J】.电子制作,2013,(20)

5.中国时代手机大数据,2018.

课题项目:2018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APP界面设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以湖南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APP界面设计为例”项目编号:20181105900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