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与中东欧贸易现状、问题与研究

2019-12-26 07:35莫家晓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东欧宁波贸易

莫家晓

【摘 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未来合作发展和近期具体合作提供了路线图。中东欧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中东欧位于欧洲的中东部位,属于内陆国家,是中国在“一带一路”中进入欧洲市场内陆的桥梁,为宁波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另一条捷径。

【关键词】中东欧;进出口贸易;“17+1合作”

一、浙江省宁波市与中东欧贸易的现状

2017年,宁波与中东欧国家间的进出口额达31.91亿美元, 同比增长78.4%, 是2005年的4.6倍, 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波兰、捷克和匈牙利, 三者合计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57.9%。其中,宁波对中东欧出口27.8亿美元, 同比增长21.6%, 是2005年的3.35倍;从中东欧进口4.26亿美元, 是2005年的2.44倍。自2014年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展之后, 一些特色农产品、食品也开始以宁波为中心, 逐渐进入中国市场, “一带一路”的实施切切实实促进了宁波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2018年, 宁波与中东欧双边贸易额达到37亿美元, 增长26.6%, 占全国比重从4.3%提升到4.5%。其中, 出口32亿美元, 增长22%;进口5亿美元, 增长30.5%, 进口增幅是全国中东欧进口的3倍。2019年上半年,宁波市对中东欧17国进出口额135亿元,增长7.8%。“当前,宁波外贸长期向好的局面没有改变,虽然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随着宁波市外贸企业不断优化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和增长新动能,以及稳外贸新政进一步落地,预计全年外贸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二、中东欧与浙江省宁波市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边贸易机制不够完善

17国驻宁波代表机构落户数量不足,目前仅拉脱维亚、甸牙利、立陶宛的宁波办事处落户江北老外滩,未来其他13国及其他国家的宁波办事处尚未规划。“17+1实施方案对各区县(市)地位、作用及分工规定不明确,对如何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具体做什么未作具体表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各區县(市)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二)双边贸易总量不够大,且贸易顺差大

宁波与中东欧贸易额占比不高,尚有扩大空间。2017年,宁波与中东欧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中东欧进出口额的4.3%,占宁波进出口额的2.6%。从中东欧12国全球进口情况看,中国杂项制成品、化学及有关产品、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方面也有提升空间。宁波与中东欧贸易顺差大,且多数高于全国水平。除波黑外,宁波与其他15国的贸易都是顺差。顺差国家中,除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斯洛伐克外,宁波与其他11个国家的顺差高于全国对11国的顺差水平。

(三)境外公共服务平台少,物流不完善

宁波中小微外贸企业多,外贸出口主要是以提供产品配套或贴牌生产为主,跨国经营知识不足、经贸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合作信息渠道不对称,制约著贸易发展。目前,中东欧地区只有2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区、1家浙江省级境外经贸区,由宁波本土企业运营的经贸合作区、海外仓及境外服务平台很少。中东欧有较好电子商务基础,70%的波兰人使用互联网,61%的罗马尼亚人网购,83%的捷克人使用互联网。但是宁波缺少中东欧电商平台,与跨境电商相配套的物流中转基地少,地理距离远、海外仓及相应物流运输体系的不健全制约著跨境电商的发展。

(四)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规模效应不明显

近几年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民营经济成为促进宁波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进口企业的规模效应却不明显。这说明宁波进口企业的主体仍然是组织化水平程度低和规模相对偏小的中小型企业,大中型外贸企业在贸易发展过程中突显的作用较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制约了宁波市外贸发展的竞争力,使进口竞争秩序难以进一步规范。

三、宁波与中东欧贸易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注重项目的投资落地

“17+1合作”的项目投资全部经过相关各方精心筹划、科学论证与精准对接,在以投资对象国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兼顾市场收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产能、机械制造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项目上。塞尔维亚的泽蒙—博尔察大桥是中资企业在欧承建的首个大桥工程。该大桥的落成极大地改善了贝尔格莱德市的市政交通路网状况,市民出行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改观。塞尔维亚的梅代雷沃钢厂在濒临倒闭之际被中国河钢集团收购,仅半年时间,这家百年老厂奇迹般地扭亏为盈。目前在建的黑山南北高速公路是该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对于推动黑山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黑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17+1合作”中的重点项目还包括正在积极稳妥推进的匈塞铁路、三海港区合作等,这些高起点、高标准、旗舰型项目对于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向着高阶化发展起着示范性引领作用。

(二)注重民心相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开启、落实、巩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业的人文基石,是“17+1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年一度的领导人会晤所颁布的纲要都明确把人文交流列入重要的工作清单中。近年来,18个国家在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媒体、智库、政党、青年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人文交流与合作。“17+1”旅游合作高级别会议、“17+1”艺术合作论坛、“17+1”图书馆联盟馆长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中国—中东欧青年政治家论坛、“未来之桥”中国—中东欧青年研修交流营活动、“17+1”舞蹈夏令营等论坛式活动已在业界和中东欧国家形成人文交流的品牌效应。通过这些常规化、密集性的人文交流活动,“17+1合作”的民意基础进一步夯实,“17+1合作”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三)构建高效整合资源的综合平台建设

注重专业性合作机制或功能性平台建设。专业性合作机制或功能性平台是推进“17+1合作”政策沟通、功能对接的协调机制或平台,其所涵盖的领域广、针对性强,讲求实操性、专业性与灵活性,实现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行业的贸易友好关系,对于各方行动发挥着机制协调、资源整合的作用。比如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省州长联合会,该联合会每年举行一次工作会议,由省(州、区、市)长或代表参会,其主要任务是筹办每两年举行一次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在机制建设中,经贸投资合作的机制化建设已进入相对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例如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17+1”投资促进机构联系机制、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等。这些机制的运行已经常态化运作,实现了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消除了潜在的贸易政策壁垒,优化配置了各国的优势资源,正成为完善中国—中东欧经贸投资合作中最重要的配套机制。同时宁波保税区也应紧跟发展趋势,构建具有保税区特色的、高效整合各类资源的外贸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谢谦.贸易便利化、经贸发展与我国的改革实践[J].经济学动态,2018,(1):27-39.

[2]张雨,郜志雄.打造宁波-中东欧贸易合作新样板[J].宁波通讯,2019(09):42-43.

[3]孙从众.“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保税区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4(06):21-24.

猜你喜欢
中东欧宁波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