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研究

2019-12-26 07:35扎西巴珍阿依提布比·白先巴依格丹措姆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失独家庭心理健康

扎西巴珍 阿依提布比·白先巴依 格丹措姆

【摘 要】三十多年前我国为解决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个背景下给中国的家庭结构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超百万的失独家庭养老俨然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失独家庭因丧失了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撑,导致生活照料、经济供给,最重要的是精神慰藉上的困境。为此,亟待建立完善的全方位社会支持体系,尤其需要进一步重视失独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的研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失独群体并且加强科学有效地心理援助。

【关键词】失独家庭;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体系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把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实施三十多年来我国产生数以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目前,我国对失独群体的数量和规模尚无十分准确的统计数据,有学者和研究机构根据卫计委和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进行估计得出结2012年中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个,每年新增7.6万个[1]。失独家庭在数量上仍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亟待社会的关注与解决。

国内目前对于失独群体从政府、社会、宗教等不同主体得以相对广泛的关注和救助,对老年失独父母养老体系的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然而失独群体年龄大、孤寡偏多,且独生子女死亡的创伤经历及因失独带来的家庭经济功能、家庭结构及社会关系的损害,使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且出现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精神层面的救助措施比较滞后,对于失独群体的精神救助更是与失独家庭本身的迫切需求严重失衡。

一、失独群体的现状

1.家庭经济遭受重创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家庭式养老”模式盛行[3],很多父母需依赖子女的生活费才能安享晚年。但在失独群体中,由于独生子女的突然离世,丧失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大部分失独家庭只能依靠政府发放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低保和养老金等。虽然政府已出台相应政策,逐渐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帮扶,但扶助标准仍偏低,难以满足失独家庭的日常基本经济需求和在医疗花费上的支出,微薄的经济救助对于失独群体来说往往是杯水车薪,使他们的生活步履维艰。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镇江市失独者年龄大都50岁左右,经历了“老来丧子”的悲剧之后也有部分失独者患有重大疾病因而面临着更大的经济负担。

2.失独后的心理状态

在中国,孩子不仅是父母血缘的延续,同时也是父母精神的寄托。对失独群体精神状况调查显示多数失独家庭成员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问题。

2.1孤独心理和心理危机:一方面由于中国家庭的生命历程中,子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父母对孩子的心理依赖较强。子女的喪失导致失独者心灵没有依托,精神上得不到慰藉,从而对生活的感到寂寞孤独甚至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从传统来看,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对于失独家庭来说,这“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失去之后,他们就只能依赖国家和社会。但是目前对于失独家庭的帮扶制度并不完善,出现失独父母老年生活堪忧。此外,子女的丧失,家庭很难维持平衡,产生心理危机。

2.2自卑心理和逃避行为:自卑心理主要由内在的自我否定印象和外界不良气氛造成的。自我否定印象的建构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往往陷于悲伤情绪中不能自拔,把子女死亡的责任都归于自己身上,会让失独父母出现一种自我否定情绪,否定自己的人生意义。子女的丧失,失独者心理变得极度敏感和脆弱。在加上部分媒体对失独者贴上了“可怜”的标签,然而在精神上走向消极状态。失独后,失独者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和目标,于是对外界事物的评价倾向于消极,对正常的社会交际、工作升迁、精神文化享受等态度淡漠。他们缩小了自我的生活空间,减少了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过起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生活。

2.3负性认知思维:对失独者而言,失独这一创伤事件留下的认知体验可能出现极端现象。认为生活失去了意义和目标,家庭生活已经不能恢复正常,剩下的生命历程也将在孤独和煎熬中度过,甚至对生活产生意志消沉麻木不仁的状态。失去子女后还出现自我价值的否定,认为子女的丧失是自己的过错,自己没有理由过上好日子,否定自己的人生意义。

2.4生理反应:失去独生子女使得父母承受巨大的情绪痛苦,显著的行为改变和生理不适,而往往对他们的生理健康有很大的直接影响。研究显示失独父母的身体健康令人堪忧,常见生理反应有:睡眠异常、多梦、胃口差、乏力等[5]。

二、关怀“失独”家庭的对策

国家应上升到国家层面和对失独群体给予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但目前仍存在着国家扶助力度不够、入住养老机构或就医时无人签字等问题,这些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亟待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关注并伸出援助之手。

1、完善相关帮扶法律和政策: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对全国“失独”家庭总量进行一次调查统计,充分掌握“失独”家庭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据此研究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国家应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及建立失独养老院,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深入到他们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提供更多帮助。“失独”已经不仅仅是哪一项政策的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要去关注、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才能让这个悲伤的群体走出阴霾,重获阳光。

2、对失独家庭给予精神关怀:经历丧子之痛的失独老人,情感往往比较脆弱和敏感,不愿意再接触社会,甚至自我封闭。精神慰藉是失独家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要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特别注意。失独老人或许更在意社会对他们的看法,对他人的一言一行也会更加敏感。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护他们的尊严,从媒体到医院、养老院等相关服务机构,必须避免造成歧视;除了保护他们的尊严,也在于抚平他们曾经受到的伤害,重要的在于整个社会的氛围要温馨,人情和伦理的传统要延续,让他们平等地、温暖地生活于社会大家庭中。2017年4月,镇江在市伯先公园成立了“失独家庭心理健康关爱中心”,中心成立以后,中心人员坚持每季度走访失独老人,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镇江市政府和各部门对失独家庭面临的经济负担和精神问题采取了系列措施,但是目前现状显示治愈失独者的心理创伤大量的资本。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疏导的可行性决策以下

2.1建立自助组织:根据研究得到同命人组织的支持,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失独父母自救的最好的方式。目前常见的是失独父母群体进行自发的组织活动,形成自助小组,建立相互的社会支持网络,有相同经历的家庭相互安抚、帮助,稳定情绪,重建生活秩序。通过自助小组的方式,自身生活态度转良的同时,还可以感染其他同命人,使得这个群体内部可以共同扶持,分享资源,以此也可以在另一个层面实现自己的价值。

2.2加强社区建设,让失独家庭找到归属感:社区提供的以归属感为表现形式的心理支持是其他单位所不可超越的[6|,失独家庭根据个人能力和需求,加入社区有目的的成熟的小组,提高社会生活功能,在小组活动互动中建立关系,获得成长经验。社区党组织应尽力协调各方面力量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使他们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作为社区的相关组织管理者要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让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其中,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从而能够让失独家庭在社区生活中找到快乐感、归属感。

2.3心理咨询与治疗:首先在心理教育层面,各专业机构定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设立社区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点,能随时为失独者提供心理疏导的服务。使“失独”家庭的情感得到安慰,情绪得到缓释,内心感受到温暖,引导和重塑他们的生活勇气和信心。

3、思考

失独家庭面临的危机是多种多样的,失独群体的现实需求也是因人而异的,其改善和解决是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失独家庭响应国策、牺牲自己的利益,如今面临困难,国家应上升到国家层面和对失独群体给予强有力的法律保护。目前失独群体得于政府相对广泛的关注和救助,到申领扶助金、健康体检、上门探访和定期活动等内容,加强对老年失独父母养老体系的保障。但是,个体的需求复杂多变,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周到细致。特别是,失独群体的困境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亟需拥有关爱能力和技术的专业社工介入,帮助他们修复家庭社会环境、重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恩.全国“失独”家庭的规模估计[J].人口与发展,2013.

[2]李亚平.失独家庭救助模式比较及困境摆脱一一以上海、江苏为例[J].现代妇女,2014.

[3]孙晓曼.“失独”群体权益保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4]王海彦,李莹霞,周梅,等.昆明市300名城市社区失独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7,24(22):1-6.

[5]宋强玲.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3(5).

[6]马军,贾卫丽.社区在失独者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发挥[J].教育教学论坛,2017,9(12):58-59.

[7]韩珍珍. 失独家庭困境现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12):86-88.

[8]王秋波.我国构建“失独家庭”社會支持体系研究[J].理论学刊,2015(4):92-96.

[9]许舒雯.“失独者”心路历程阶段性需求及社会工作建议基于x机构15名失独服务质性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扎西巴珍(1997—),女,藏族,西藏昌都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公共管理方面。阿依提布比·白先巴依(1996—),女,新疆柯尔克孜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公共管理方面。格丹措姆(1998—),女,藏族,西藏山南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公共管理方面。

基金项目:人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8C264

猜你喜欢
失独家庭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失独家庭困境如何破解
失独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