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2019-12-26 07:35袁媛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乡村振兴

袁媛

【摘 要】作为党和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发展不仅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也决定着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视阈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解决我国农业目前的供给不足和供过于求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动力源泉,对解决我国农村目前的“三农”问题有着非常重的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池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得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池州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此从优化农产品结构、突出绿色导向、完善技术推广体系三个方面得出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乡村振兴;农村经济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优化结构、转变方式、转换动力的关键阶段,“三农”工作的体现的更为明显,例如随着人们对食品的追求由“量”向“质”的转变,农产品发展的结构性失调也日益显现,出现了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的同时存在的矛盾现状,农产品的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够,农民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尚未适应最新的生产力发展,因此需要积极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发展向更高质量的方向扭转,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农户的专业技能,已达到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目标。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需要调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在各方面资源供给方面找出路,重点解决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甚至错位等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调整农业农村农民资源,从而顺应对“三农”需求的变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增添动力。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在我国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亟待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了乡风、生态、产业、治理、生活等多个方面,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赋予供给侧改革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梳理了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乡村振兴实现目标,也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弥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助力三农发展,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在三农方面“去库存”、“调结构”、“强科技”,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乃至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乡村振兴视阈下池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池州市正在努力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强化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乡村振兴。

(一)农产品不断优化,但是规模化和标准化低

近年来池州不断优化农产品的供给,进一步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工程,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开发5000亩果树,扩大3000亩无性系茶园。制定和实施富硒产业专项规划,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名优品种,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西山胶枣,富硒大米,富硒茶,甜瓜和食用菌等。大力推进以鲤鱼为代表的特种水产品的健康养殖,规模30万亩。实施林业特色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珍贵树种等绿色产业,实现林业产量增长10余项,积极提升农业结构质量。

但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池州市农业规模化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农产品还处于原始产品销售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强,传统的“小,散,单”农业模式仍旧存在,产业链短缺。产业链完整、关系密切、特色鲜明的农业尚未形成,加工农产品仍以加工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加工深度不足,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大型企业,大型农场,以及中国知名的大型基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整合滞后。

(二)注重生态修复,但绿色农业理念落实尚不足

池州通过按照《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关污源”专项行动方案》部署,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减少不合理肥料的投入,走高产,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通过创新秸秆的利用方式,首先推出秸秆“经纪人”制度,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培养经纪人队伍,解决以前需要秸秆的厂家“买不到”秸秆、农民“卖不出”秸秆的问题,并通过“以补促禁”的政策措施,使秸秆禁烧“水到渠成”;并推广“肥沃土壤”技术,增加秸秆肥料,能源,饲料,原料和基料的强度。

但在相关政策的实施过程当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人员专业性不强;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较为粗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力度不够。

(三)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首先,池州市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每个县都配置一定数量的农业专家,每个村庄都有负责的农技人员,政府也会安排一些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设立并宣传科技示范主体,从而产生辐射与带动效应,联动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并且多渠道保障农业技术的后续指导与服务。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化思维,利用农村互联网传播农业技术。其次提升农村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有完备的硬件设施,通过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大大提升了农机的使用效率。

但与此同时,池州的整体农业科技整体上尚处于较低水平,南方稻区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区域性难题尚未解决,同事池州农业机械化装备的管理和服务仍然不到位,农业技术研发理念推广工作不到位。

三、乡村振兴视阈下池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的对策

(一)优化农产品结构,促进规模化标准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区域规划,依托池州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大力调整优化种养、区域结构,重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果蔬苗木、茶叶、林下经济和休闲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二是通过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发展电商产业园,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池州农业产业扶持政策,针对优质粮油、茶叶等优势农业产业,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其做大做强。

(二)突出绿色导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于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和兽药等农资市场的安全源头和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重大植物病虫害预警系统。推进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和监督能力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和控制能力。建立了一批畜禽,有机大米,蔬菜,茶叶等标准化养殖生产基地。二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通过品牌领导,回收和整合三大产业,探索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有机肥替代有机肥的试验。实施种植,养殖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集中处理畜禽粪便,病畜死亡。提高安全监管水平,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

(三)完善技术推廣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坚持科技兴农原则,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农业培训资金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健全新型职业农业培训体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因地制宜地创新培训内容和方法。其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现代种植业和山地农业机械化,培育优质新品种,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探索建立“科研院校+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体系+新型经营主体”的成果转化模式,发挥科技的力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姜长云.中国产业发展: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J].改革,2016(5).

[2]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 改革, 2016(2).

[3]陈锡文.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挑战[J].农村经济, 2015(1).

[4]李国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J]. 中国合作经济 , 2016(1)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安徽省池州市社科联资助立项创新课题“乡村振兴视阈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以池州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201802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