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N”生态种养模式的综述

2019-12-26 07:35徐天悦金美滋戴妍许宵王亚辰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徐天悦 金美滋 戴妍 许宵 王亚辰

【摘 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实现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是当前的紧迫任务,稻田生态模式则应运而生,其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农业增效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拓展了发展空间,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

【关键词】“稻+N”生态种养模式;循环农业经济

一、“稻+N”生态种养模式概述

稻田生态种养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种植水稻为核心,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在水田中放养鱼、虾、蟹、鸭等水产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通过水稻与水产动物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复合循环种養生态模式。稻田生态种养高效模式被农业部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本文仅介绍主流热门的“稻+N”种养模式。

二、“稻+N”生态种养模式类别

2.1“稻虾共作”模式

“稻虾共作”模式就是在种植水稻的田间放养一定量的小龙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生长、以废补缺、化害为利的互利共生状态,实现了“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效果。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农业从业者需要在插秧前在稻田四周设置虾沟,并在水稻插秧时,将小龙虾驱赶至虾沟中,避免二者互相影响。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缓解两大产业之间的矛盾性,还能够有效增加小龙虾的生长周期,提高小龙虾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小龙虾的排泄物可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必需的有机物质,最终实现一举两得的双赢局面。

2.2“稻鱼共作”模式

“稻鱼共作”模式是在水稻生长季将水稻和水产动物放置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生态农业模式,是稻田水产养殖的最主要模式。稻鱼共生系统利用种养耦合的方式合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水土空间和养分,发挥水稻和水产动物之间的生态互惠作用,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双赢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稻田养鱼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鱼产生的排泄物又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物肥。此外,鱼在稻田中的活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中耕、增氧、增温的作用,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强根系活力,从而使得水稻结实率高、穗长粒多、籽粒饱满,实现水稻增产;同时稻田养鱼又可获得可供自用或出售的食用鱼。

2.3“稻鸭共作”模式

“稻鸭共育”种养模式,即是将水稻种植与养鸭结合。作为一种传统的生态农业类型和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稻鸭共生既能保障水稻的稳产增收,又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生产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稻鸭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无公害大米的生产,用无机肥减少稻田和水稻的污染。鸭子的粪便可以代替化肥。10公斤鸭粪相当于49克氮、72克磷和32克钾。鸭粪直接排入田间,发酵后及时补充给水稻,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的养分。

2.4“稻蟹共作”模式

稻蟹共生技术是一项以水稻为主体,利用河蟹的生活习性,在水稻田中投放适量的河蟹饲养,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显著提升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水稻为河蟹提供空间和水体环境,而河蟹帮助水稻中耕松土,还为水稻除虫除草。这一共作模式有效地将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原理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最后为农户带来水稻和河蟹双丰收。与单作水稻相比,常规稻蟹和有机稻蟹模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提高土壤中相关酶的活性,使土壤肥力得以保持,增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性。

2.5“稻螺共作”模式

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是一项具有科学合理性的技术模式,是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稻田时间与空间资源进行田螺的养殖。在稻螺生态系统中,稻田为螺的取食与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田螺以稻田中的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泥土中的腐殖质、微生物、田间杂草及部分稻田害虫等为食,延长了稻田食物链,减少了稻田的病虫害发生。田螺在稻田中的排泄物,含有N、P等营养物质,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增加了稻田土壤有机物,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抗性,改善了稻米品质,增加了稻米的质量与安全性,减少了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三、总结

“稻+N”生态种养模式,是现代农业模式的一种有效形式,不仅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扩大种养规模,降低饲养成本和种植成本,且利用两种资源的特性实现优势互补,增加农户实际收益,同时辅以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等农业技术措施,能够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水稻品质的效果。稻田综合种养还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带动强的特点,“一地两用,一地双收”能节约耕地,大幅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能有效带动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能有效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周长城,王友民,王建霞.“稻鸭共育”模式介绍[J].山东畜牧兽医,2019,40(09):77.

[2]王育红,武志海.稻鸭种养优势及综合效益分析[J].吉林农业,2019(16):45.

[3]周晶,黄璜,陈灿,周天送,隆斌庆,杨飞翔,王忍,吕广动,伍佳.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前景[J/OL].作物研究,2019(05):437-442[2019-09-15].https://doi.org/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9.05.20.

[4]罗喜秀,李成芳,陈灿,何明钰.稻蟹共作模式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OL].作物研,2019(05):352-355[2019-09-15].

https://doi.org/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9.05.03.

[5]韩伟豪,张长青,马延东.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探究[J].湖北农机化,2019(14):31.

[6]徐莹,傅志强,黄璜.武陵山片区稻鱼种养模式发展现状与前景[J/OL].作物研究,2019(05):455-460[2019-09-15].

https://doi.org/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9.05.24.

[7]易芙蓉,林玮诗,张鸣宇,傅志强.稻虾共作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J/OL].作物研究,2019(05):362-365+373[2019-09-15].

https://doi.org/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9.05.05.

[8]谢仲桂,张勋.几种高效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模式分析[J].湖南农业,2016(05):13.

项目信息:河海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循环模式研究——以高邮市为例”,项目编号20191029408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