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穿青人“跳菩萨”习俗文化调查

2019-12-26 07:35周丽蒋雄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周丽 蒋雄

【摘 要】穿青人的是贵州毕节独具特色的习俗文化,特别是傩戏,又被当地人俗称为“跳菩萨”,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文化之一,更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调查以贵州省纳雍县穿青人“跳菩萨”习俗文化为切入点,梳理穿青人习俗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继承及与其他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相比较表现出的突出特点、存在问题,探讨新时代穿青人习俗文化发展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穿青人;跳菩萨;习俗文化

一、调研背景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最独特的就属分布在织金和纳雍县本土聚居的穿青人了,纳雍县形如一只头西尾东,侧卧于乌蒙山系东南麓、六冲河与三岔河之间的山羊,一个拥有2448平方公里,一百多万人口的多民族县份,全县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回族、侗族、壮族、穿青人等少数民族,其中穿青人的历史文化就如一支奇特的小花,在多民族文化里脱颖而出。几千年来,穿青人的民族文化、独特信仰及风俗习惯代表着本民族文化特色,民族的历史文化中保持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纳雍县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纳雍县位处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东南部,形如一只头西尾东,侧卧于乌蒙山东南麓、六冲河与三岔河之间的山羊。东南与织金县、六枝特区,西南与水城县相接,西北与毕节市七星关区、赫章县,东北与大方县相连。东西之间的距离56公里,南北之间的距离48公里,总面积2452.32平方公里。

2、穿青人的主要分布及来源历史

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数据贵州人口3580万,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7%,穿青人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多地的人群,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其中,毕节市665万人,,纳雍县穿青人已超过二十万。全县25个乡(镇)居住有穿青人,最多的雍熙镇有37000多人,一万人以上的有雍熙、中岭、百兴、张家湾、勺窝、新房、沙包、曙光等12个乡(镇);五千人以上的有龙场、乐治、董地、化作、水东等5个乡(镇);五千人以下的有维新、库东关、寨乐、姑开、羊场、猪场等9个乡(镇)。

穿青人最早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来才叫“穿青”。据史志资料记载,之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属于贵州的土著民族,这是以他们居住的历史情况来称呼的;所以称为“里民子”,是因为他们先民与早期“里人(亦范称“僚”)有关,这就是其历史源流来称呼的;所以称为“穿青”,是从“衣尚青”而得名,这是以他们的服装特点来称呼的。这几种称呼先是他称,慢慢地“穿青”一名被穿青人接受了,成了他们的自称。这个名称最早是在乾隆《威宁州志》中,后来是光绪《平远州续志》和民国《大定县志》、《镇宁县志》、《平坝县志》。

3、纳雍穿青人民俗文化

(1)生活习俗

由于穿青人的主要聚居区处于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地区,乌江上游的六冲、三岔和鸭池河三条河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度,年平均降雨量852.1毫米,日照1224.6小时,无霜期273天。境内多山,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米,为全省最高点,境内山青水秀,平畴谷幽,风光秀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适宜。

(2)婚姻习俗

穿青人的婚姻一样也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有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比如接亲时男方家选定结婚吉日的头天下午,要请数十位青年男女,抬着花轿,吹起唢呐,扛起彩旗,敲锣打鼓到亲家去接新娘。接亲的队伍要说“四句”才准进门,由主接亲(一般由新郎的姐夫和兄长担任)二人讲:“太阳出来堵云开,家有金杯众人抬。壶中有酒众人有,二位先生送礼来。干路来,水路来,干路不知几十几个弯,水路不知几十几个滩。登山涉海,人困马乏,不成敬意。”如果新娘家不刁难,那么就会把堵门的桌子抬开让接亲者进门。

主接亲二人在亲家焚起香案的堂屋内举行“三拜见”礼节。即对着亲家天地菩萨拜三拜,每一拜都要说些对亲家祖宗、父母、族内兄弟姐妹的恭维话。跨进大门一拜:“亲家门中,祖德宗功,不才等举手拜见”;再拜:“亲家高堂,椿茂萱芳,不才等举手拜见”;三拜:“亲家棠棣,伯仲叔季,不才等举手拜见”。

三拜已毕,请亲家收礼。亲家委托的收礼人打开礼物细看,少不了要提缺这缺那与接亲客发生争执。接亲客持让步态度,承认婚后补上,要求亲家谅解。在争执不休时,亲家中德高望重的老辈从中说:“算了争不争反正都是他家的人。”这样,点礼结束。然后新娘家摆桌子安排庆贺的客人吃饭,而不管接亲客饿不饿,都安排到最后。

穿青人结婚请客,一般为三天,第一天敬亲,第二天正酒,第三天打发客。虽然现在的礼节已经简化,但这样的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三、穿青人的“跳菩萨”习俗文化的介绍

穿青人以猴为图腾,崇奉“五显神”,兵马是猴类山魈,即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凡是供有“五显神”五显坛的基本上都是穿青人。穿青人把“五显坛”作为互相联系的标志。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素不相识之人,只要见其供有“五显坛”便认为是本民族,于是就认亲认友畅谈心里话。“五显壇”在穿青人的心里占着神圣地位,是维系他们的精神纽带。

据穿青人、纳雍县政协提案中介绍到,穿青人庆“五显坛”在明代中期以前,因多数居于贵阳,故采取庙祭。祭祀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九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一年一祭。后因明军近逼,穿青人大多迁往清镇、平坝一带,每年返回贵阳参加祭祀感到不便。在明代中期以后,才把庙祭改为家祭,即把“五显坛”分到户各自祭祀。祭祀方法是,请一帮穿青人的道士,戴上各种面具,装扮成各种神仙和鬼怪,做一到三天的傩戏俗称“跳菩萨”(共15)场。

穿青人迎山魈、庆五显,实质是纪念他们的祖先。例如“山魈殿”这则戏,演唱的是祖先给地主豪强种田服役的生活,其唱词是“一锤鼓,一锤锣,山魈人马上山坡,烧火烧山寻旧路,下河打鱼寻旧船,撞着旧人说旧话,重新收拾旧家园”;“谷子熟的满坝黄,山魈人马在商量,炉中打把镰刀锯,山魈人马割一场”等。“二郎殿”一则戏,则充满着祖先崇拜——男性生殖器崇拜,用纸做成一节象征男性生殖器的“墨状”来“迎神”、请神,与“仙娘”戏舞,,同时唱一些淫秽的歌词,庆坛结束后还要将这“墨状”拴在五显坛上供奉,求神保佑子孙发达。所以,穿青人的“跳菩萨”历代都称为“淫祀”。

穿青人的傩戏又被当地聚居的人称之为“跳菩萨”,这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宗教祭祀仪式,被赋予“中国戏剧活体化石”。

四、总结

贵州省纳雍县作为一个多民族偏远地区,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最特别就是穿青人的傩戏,又被当地人俗称为“跳菩萨”,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文化之一,更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西藏民族大学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识,使民族团结意识得到更进一步提高,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做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1]杨福梅.“跳菩萨”傩戏的教育意义与传承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沙包乡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05):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