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诗歌中的没蕃人意象

2019-12-26 07:35刘淑娟刘汉东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吐蕃诗人

刘淑娟 刘汉东

【摘 要】没蕃人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群体,它是在唐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们既不愿意同化为蕃民,但又不被唐朝所承认,在两国的夹缝中艰难求存。研究唐代诗歌中的没蕃人意象,能够更好的了解安史之乱后河、湟地区人民的状况。本文将从没蕃人产生的原因以及具体表现进行研究。

【关键词】唐代诗歌;没蕃人

“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伴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随着动地而来的渔阳鼙鼓,如日中天的大唐盛世结束了。河湟、西域的广大地区沦于吐蕃的统治之下约近一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这一地区的汉族人民变成了唐朝的弃儿,被称为“没蕃人”。本文将从没蕃人意象的成因及表现两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一、没蕃人的成因

吐蕃乃藏族先民所建的强大奴隶制政权,公元前七世纪初崛兴于帕米尔高原,一统西羌诸部,并与唐朝发生多次冲突。至天宝年間,哥舒翰主陇右、河西期间,才在与吐蕃的冲突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但天宝十载怛逻斯之战惨败,号称天下精兵之最的安西锐卒丧失殆尽,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又将大唐盛世的余晖完全抹除。吐蕃遂趁虚东进,很快占领了陇右全道,即河、湟地区,并进而向河西、西域地区全面推进,不断蚕食唐朝的西部领疆。

安史之乱持续多年,及其平定之后,唐朝以非昔比,国库空虚,军队萎靡,藩镇割据。皇帝主要关心内政的问题,想方设法维系李氏江山的统治,根本无力对抗吐蕃,更谈不上收复失地了。德宗以降,多次遣使吐蕃谋求政治上的和解,而唐蕃盟约的签订,意味着唐朝已全面放弃了西部被占领土的政治主权,并承认了吐蕃接管这一地区的合法化。之后,唐朝几次企图通过和平谈判的手段,收回这些失地,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至此,唐朝西疆诸州的没蕃汉人已完全沦为了唐朝的弃儿。

二、唐人笔下的没蕃人

在吐蕃统治河湟地区期间,没蕃汉人始终不肯屈服,他们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抗蕃斗争。吐蕃强制推行对他们同化政策,迫使他们易蕃服、学蕃语、习蕃文、改从吐蕃习俗。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自身的民族传统、语言和风俗,男子都把自己视为唐朝移民,妇女被迫同吐蕃通婚以后,仍教育自己的子女学习汉语,坚持传统的耕织生活方式。他们还进行挣脱吐蕃统治的实际努力,老一代人寄希望于唐朝派遣大军前往收复。而年轻一代有的秘密串联待时而动,有的挺而走险暴动反抗,或逃亡奔唐。

作为唐朝统治核心的李氏家族,却早已把河、湟地区的汉民视为“弃儿”。那些身居高位的中枢宰辅,边关大将更是唯知自保功名利禄,视同胞为草芥。唐蕃之间存在着盟约约束,平日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一旦发生边境冲突,竟去任意捕捉、杀戮逃亡奔唐的汉民充数,把他们谎报为吐蕃战俘。既可炫耀自身的戍边的功绩,又可避免同吐蕃间发生更大的冲突。于是出现了惨绝人寰的历史悲剧。对此,中唐两位大诗人元稹和白居易曾共同以《缚戎人》为题,各自赋诗一首描写了奔唐没蕃人的悲惨遭遇。

白居易的《缚戎人》开篇就是一派阴森凄冷的氛围,这些可怜的没蕃战俘在同胞的押解之下,驱往江南瘴疠之乡。他们之中多是九死一生的奔唐汉民,只因心念故土,不愿受役于吐蕃而千里奔唐。但是当他背离妻子,历经艰险,穿过蕃军斥候密布的封锁线,尽伏夜行,餐风饮露,潜逾大漠,隐身青冢,踏着薄冰,偷渡黄河,好不容易进入唐朝国界,回到梦寐以求的祖国。当他听到亲切、熟悉的汉军鼙鼓声,像迎接亲人一样,赶紧从草丛中走出,以为自此可以自豪地成为大唐子民,可以重返原来的故乡,拜谒先祖灵座了。谁知自己的同胞比蕃人更为凶狠无情,爱国者竟落到视为敌虏、流放江南的可悲下场。当他悲痛欲绝的说出“凉原乡井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为蕃虏。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一处苦”的心灵语录时,我们不难感受这位奔唐人士的无助与绝望。

三、没蕃人的思汉哀歌

白居易、元稹虽然作有描写没蕃人的诗歌,但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没蕃人。直至敦煌宝藏被发现以前,人们对于河湟地区没蕃人的生活始终一无所知。现在,这一疑团已经解开了。敦煌出土伯希和2555号文书残卷中发现有出自同一作者的诗歌58首。这位无名诗人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吐蕃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其悲惨遭遇又十倍于元白。

根据敦煌残诗判断,这位诗人乃是真正的沙州土著汉人,其姓名已无可确考。诗中透露了其生平的一些片段:“童年方剃发,弱冠导群迷。 儒释双披玩,声名独见跻。”送子剃度,是沙州高门望族的时尚,据此可知,他出身于沙州一个有身份的家族,自幼出家,在寺中接受了传统的汉文化教育,儒释兼通,诗、文俱精,早已享有不凡的名声。壮岁还俗以后,曾在官府任职。大约在陷蕃之前曾出任唐朝地方官吏,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沙洲保卫战。及沙洲州陷落后,他的境遇大变,被吐蕃当做人质押解入蕃,凄凄惨惨地告别了自己的家园。

他目望旧日城郭黯然消失在林树暝色之中,山色惨淡,日影昏黄,一步步远离了家乡。他来到了墨离海附近,那里离汉境已远,一派异域风光,雪山皑皑,黄沙漫漫。再也看不到熟悉的汉人村落,袅袅炊烟,所到之处都是毡帐弯庐。诗人只好每夜在牧民帐篷里歌息,在此整度过了一个冬天。留下了一首题为《冬日书情》的小诗:“殊俗寂寞使人愁,异域留连不暇归。万里河山非旧国,一川戎俗是新知。天寒落景光阴促,雪海穹庐物色稀。为客终朝长下泣,谁怜晓夕老容仪。”诗人身处异乡,举目四望尽是异域之色,不见故人,国破家亡的仇恨时时刻刻在他的心间沸腾。然而作为一介书生,他面对凶神恶煞的吐蕃兵士,只能对月长泣,坚守心中的还乡梦罢了。

诗人此行的终点是临蕃,他在那里写的第一首诗是《晚秋至临蕃被禁之作》:“一到荒城恨转深,数朝长叹意难任。昔日三军雄镇地,今时百草遍城阴。隤墉穷巷无人迹,独树孤坟有鸟吟。邂逅流移千里外,谁念凄惶一片心。”昔日汉军云集,雄镇一边的大城,今已孤坟老树,百草成阴。当年人口密集的街巷,今已荒无人迹,唯余隤墉废墟,鸟声寂寂,一派国破家亡景象,怎不令人凄惶惨恻!

或许正如没蕃人自叙的那样“戎庭缧细向穹秋,寒暑更迁岁欲周。班斑泪下皆成血,片片云来尽带愁。朝朝心逐东溪水,夜夜心随西月流。数度凄惶犹未了,一生荣乐何日休”(无名氏《夜秋》)无论如何向往家乡,都如烟一般,一触即散。他羁魂流水,而流水无情,伤心明月,而月归西山。度过一秋,又迎来一冬,然而依旧没有回归故土的时刻。

四、结语

唐代诗歌中屡屡出现的没蕃人意象,已仅仅只是一个历史符号。无论是积极救国的诗人,还是诗人笔下挣扎求存的人民,都折射出日已西倾得大唐帝国余晖渐没了。更让我们了解到历经重大转折的河湟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压迫的壮举,他们一腔赤忱的爱国之情,即使在千年之后,依旧值得我们敬佩。

【参考文献】

[1]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 王秉钧.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3] 齐陈骏.河西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刘淑娟(1999—),女,汉族,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本科,河西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河西学院第九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编号:社科类205(科技立项编号)。

猜你喜欢
吐蕃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晒娃还要看诗人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诗人猫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