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乱后中日关系走向破裂

2019-12-26 07:35陈思佳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

陈思佳

【摘 要】战争结束后,明政府对日全面“禁”“防”并举,江户幕府前期德川家康曾意欲恢复朝贡关系并为此做出诸多努力,但明政府对此表忽视。此后经村山第安武装侵略台湾使明对日态度降至冰点,后因日本国内原因德川家康下令实行闭关锁国,客观上也使中日官方之间再无往来。

【关键词】中日关系;壬辰倭乱;德川幕府

虽然壬辰倭乱以日本失败告终,但明对日的不信任加深,遂将日定为小心防范对象。经济上于东南沿海颁布严禁赴倭航海新例;军事上构建以东北为重点的沿海防御体系。日本国内随丰臣秀吉势力衰退,1600年,德川家康逐渐取得日本的统治权于江户建立幕府。德川家康面对壬辰战争后邻国交恶局面,首先着手于恢复与明关系,但由于种种矛盾使得双方关系逐渐走向破裂。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前辈学者主要集中在战争的深层次诱因、进程以及对中、朝、日三国的影响上,对战争结束后中日关系走向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以壬辰倭乱结束后中日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双方角度出发,对两国关系走向破裂的过程做简要叙述论证,为两国国际关系史研究做些有益补充

一、明对日“禁”“防”并举

1.明朝颁布严禁赴倭的航海新例

战争结束后,明政府虽仍实行局部开海政策,却更严厉禁止商旅赴日贸易“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先后颁布禁止赴倭的航海新例。战争爆发开始,由于耗费过多,明廷于次年下令禁海。万历二十五年,“庚戌,福建漳、泉宾海,人藉贩洋为生。前抚涂泽民意开番,许其告给文引于东、西诸番贸易,惟日本不许私赴。”严令禁海政策一直持续到万历二十六年日本退兵。明朝于次年复开市舶于福建,使东西洋贸易合法化,而与日贸易仍行禁止。要求现任福建巡抚严格执行前巡抚提议,且要求行“定限船之法”与“薄税银之征”。但受利益诱惑驱使部分沿海居民违背海禁政策私自出海与日本进行贸易,人称此“海禁虽密,然市舶何尝不往来”。可见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严重程度,为此福建巡抚陈子贞上奏海防条议七事向明廷请求加强海禁政策以期禁止民间贸易,条议得到批准。对违背者之责罚也较之前严苛,万历四十年刑部颁布新通倭海禁六条。明神宗下令:“新定条例与旧例并行,永为遵守,仍著抚、按官刊榜晓谕。犯者,依例重处,不得纵容。”

2.明朝在山东、辽东的防备

战争结束后,为了防备倭寇再次入侵,明朝除了对东南沿海加强海防外,对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海防进行稳固加强。

在山东,在原有海防营基础上增加了团操营中营、前营,每营兵员人数约为六百人,加上原有兵营,登州共有六营海防军,总数达四千人。又增设复州参将、金州守备;让本营陆兵哨守海口,调山东登州游击水军守旅顺,与登莱水军会哨,守渤海大门。此外,还在岫岩设守备,增兵五百名;九连城外筑镇江城,设游击,统兵各七百名守海上。后又在黄骨岛上设水军,加强旅顺至鸭绿江口的沿海防御,使辽东半岛的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二、中日关系最终走向

1.明朝拒绝日本的示好

战争结束后,日本即派使者带信到半岛表达求和之意,要求同中国及朝鲜建立正常关系。

万历二十八年,日本释放毛国科、高国光等人回国。六月,释放卢朝宗等五十余人,让其向福建巡抚传达日本的通好之意。而兵部认为:“迹似恭顺,但夷性最狡,往往以与为取,则今日之通款,安知非日之狡谋,妥当加意提备,以防叵测……。”从中可看出明对日示好表不信任。德川家康又通过琉球与福建巡抚联系,提出通商要求。岛津义久给琉球国王书称“将军忧之之余,欲使家久与贵国相谈,而年年来商舶于贵国,而大明与日本商贾通货财之有无。贵国亦人人其富润屋。而民亦歌于市、抃于野,岂复非太平之象”因为明、日商舶于琉球贸易,故琉球商人在中间会受利,日本借此希望琉球为恢复明日关系进行周旋,但明仍对此忽视。1606年,夏子阳上疏“请戒严海防”。

2.日本侵略台湾

东南沿海的倭寇一直是困扰明廷的问题,十七世纪初仍时有倭寇于东南沿海地区抢掠。尤其1616年德川幕府对台湾的武力侵略引起了明政府的高度重视。

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日本对台湾的野心早已有之。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先侵略琉球,继而入侵台湾。万历三十八年,德川家康派人到澎湖地区刺探情报但遭当地人坚决抵抗,后又派使者到台湾要与当地通商又被拒绝。1616年,德川家康派村山秋安率队从长崎出发侵略台湾。福建右副都御使上报立即引起明政府警觉。明政府立即派兵还击。但因日本侵略舰队航行途中遭遇风暴,村山秋安所率三只船未达台湾。另一明石道友所率部抵达台湾后,一部分登陆后被当地人所困选择自裁,其余部分流窜到福建,对其烧杀抢掠,还将明政府的海道中军董伯起挟持到日本。另外七艘船流窜到金门岛、宁德、闽浙海面,最后被明军击退逃回日本。

日本对台湾武力侵略以失败告终。德川家康此后将董伯起送还明以期能借机恢复与明关系,进而进行堪合贸易。但明在此之前对日不信任和防备心理已达极点,经台湾入侵使明对日态度已降至冰点,故对日提出恢复朝贡关系表忽视。

三、结语

战争结束后,明对日“禁”“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对德川家康恢复中、日关系所做努力表示忽视。日本通过送还战俘、借朝鲜、琉球做中介等等手段都失败之后,把矛头指向台湾却反而加深了明日两国之间的嫌隙。后因日本国内各阶层人民均信奉天主教,使德川家康产生危机感遂颁布禁教令。为了加强禁教令和巩固幕府统治,德川家康继而颁布锁国令。最终日本“锁国”体制确定。受此影响使中日官方关系至清甲午中日战争前无往来记载。

【参考文献】

[1] 赵刚.德川幕府对外关系史料考[J].日本学刊,2006,01:148-160.

[2] 范金民.明代万历后期通番案述论[J].南京大学学报,2002,02:84.

[3] 王在禁.皇明海防纂要·卷十二,禁下海通番律例[M].扬州古旧书店油印本,1613.

[4] 明神宗實录·卷496,万历四十年六月戊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七十五[M].广东:古书社.2000.

[6]李金明.十六世纪漳泉贸易港与日本的走私贸易[J].日本问题研究,2006,04:1-15.

[7](日)藤原:圣人与日中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3.

[8] 载陈侃.使琉球录[M].台北:大通书局,1984.

[9](日)内藤湖南,储元熹等译.日本文化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盛雪雁.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