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取or佛系——佛山地方大学生择业心态研究

2019-12-26 07:35张楚钰林倩瑜李淑芳徐雯陈汇丰谢金玉彭佳宜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佛系双创大学生

张楚钰 林倩瑜 李淑芳 徐雯 陈汇丰 谢金玉 彭佳宜

【摘 要】文章基于“双创”和“佛系文化”双重冲击背景下,通过调查得知佛山地方大学生大多选择得过且过的佛系择业心态为主。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因此我们将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分析大学生佛系择业心态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进取择业心态的措施,促进大学生、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佛系;进取;择业心态

一、大学生进取以及佛系择业心态的定义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要群体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双创”型企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常态,这一切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促使着他们必须采取进取的择业心态,在大学期间,就应进行自我职业规划与管理,并为目标付诸行动。大学生在择业时,要避免产生佛系心态,“佛系”亚文化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压力的作用,但也不容忽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这种佛系心态会使我们没有干劲,随波逐流,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二、佛系择业观的表现

佛系择业观即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目标缺乏思考和清晰的规划,讲究随遇而安。具体表现为:大学期间没有详细的职业规划,以至于到毕业了仍找不到自己的职业方向;招聘会上打着“选不选得上都是命”的旗号,随意投递简历;职场中不求上进,工作常换常新,稍有不顺心的事就立刻辞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样消极的“佛系就业”观对社会的长足发展和个人的人生目标的实现都存在阻滞的负面影响。

三、积极或佛系择业观的影响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就业观处于一个破旧立新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择业观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表现出或积极或佛系的择业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利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机会,实现大学生与职业的优化匹配,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正确的择业观可以指导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选择科学的职业道路,促进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在人才市场,每个择业者都是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择业观指导自己选择职业,因此择业观的教育与培养不容忽视,就大学生而言,择业观对择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前提。尤其在当下“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不同于早期的包分配就业制度,大学生更要培养出正确的择业观以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速度。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更主要依靠我们这些新一代大学生,除了对个人的影响之外,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否积极更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睦、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学生的择业观也深深地影响着国之道路。

四、大学生佛系择业心态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择业目标不明,自我认知不清

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择业目标不够清晰,这可能会减弱大学生择业信心,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呈现出佛系择业心态。由于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清晰,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心态没有摆正,出现择业摇摆不定的倾向,难以得到择业单位的青睐,最终也使大学生失去了许多择业机会。

2.专业技能不强,综合能力不足

大学生择业过程也是专业技能和综合实力的较量,在学校中成绩好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僵化,导致大部分大学生都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倘若大学生在学校中还能用高分来沾沾自喜,但是出社会后,连这优势资本也失去了,反倒展示出专业技能差,综合能力不足的劣勢资本,必然也加剧了择业的困难,这前后的心理落差也促使大学生慢慢产生出佛系择业心态。

(二)家庭因素

1.经济状况

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产生佛系心态的的原因还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出现贫富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来自富裕还是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都易在就业方面产生佛系心态。来自富裕家庭的青年,他们从小锦衣玉食,生活在父母提供的优质保护伞里,喜欢什么也不用太费劲就能得来,久而久之,他们觉得只要依靠父母也能过上悠然自在的生活,安于现状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1]。而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因为贫富差距大及社会竞争大的影响,靠自己的努力,他们需要付出的努力比那些富裕家庭的青年要多得多,因此他们会觉得即使自己努力了,也比不上那些有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好的青年,所以干脆抱着佛系的心态择业。

2.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个体生活不可或缺的载体,个体的成长都会受到家庭环境中不同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这里学习最初的社会经验,对身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当今的大学生在择业方面选择以佛系心态应对,究其原因关乎家庭的教养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孩子人格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则会使孩子对待生活采取消极的态度,佛心心态由此在大学生潜意识中慢慢滋生。

(三)学校因素

1.进取择业心态教育缺位

如今,许多高校的教育重心出现偏颇,鲜少关注到学生自身择业的需求和心态,一味关注职业的理想教育而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加之在择业过程中不断受挫,消极情绪又难以排解,促使了大学生佛系择业心态的产生。

2.教学质量不高

如今高校的教师大多注重科学方面的研究,很少将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而大学生在高校课堂上的学习又是提升专业知识素养、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二者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因综合能力不足就业失败,多次择业失败会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促使大学生佛系择业心态的产生。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支持双创,出台了不少双创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对于创新创业本是很好的有利条件。但是从我们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概百分之七十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少部分处于焦虑,可见,双创环境下,大学生普遍选择佛系就业而不是创业。

五、引导大学生进取择业心态的方法

(一)自身因素

1.提高择业就业的认知水平,明确自我职业定位

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认知水平对形成不同择业就业心态有重要影响。大学生要明晰择业就业不仅仅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发挥自我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基本正确认知择业就业的基础上,大学生要加强择业就业的能力,分析思考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兴趣爱好,明确自我职业目标与定位,再进一步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拟从事职业和行业的要求。当大学生对择业就业有清晰的认知,以及确立针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后,不易形成佛系的择业心态。

2.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升核心竞争力

双创背景下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面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的同时,也面临着提高自身能力的挑战。一部分大学生佛系择业心态产生的原因,离不开因自身能力低下而处于就业竞争劣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进取择业心态,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减少因择业就业时多次碰壁而养成佛系择业心态。因此,作为在校大学生,在完成学校既定的学业要求,增强专业能力外,更应该在第二课堂实践中锻炼自己,多参与一些社会性服务或者专项实践活动,如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专业技能培训,暑期岗位实习,公益支教等等,增强大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能型人才,促进大学生与社会逐步接轨。

(二)家庭因素

1.转变传统择业观念,培养良好家风

家庭内部的择业观念对个人的择业就业观念有重要的作用。家庭中消极的择业观念也会形成消极的个人择业就业观念。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因缺乏社会经验,会不自觉的依赖父母,听取他们的意见,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受传统的包分配观念影响,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择业就业并没有紧迫感,认为工作一定会有的,没有提前向孩子传递当中的重要性,致使孩子个人也不看重择业就业,形成一种佛系的就业心态。因此,家长要转变传统的包分配的择业观念,阐释就业与择业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精准的择业就业。

(三)学校因素

1.加强专业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将课程计划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高校在課程设置上,应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再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建设,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构建与应用,减少冗杂的课程,做到“虽少却精”。同时,高校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性活动来巩固所学理论,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2.加强科学的择业启蒙教育,培养创业综合素质

学校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潜能等,主动承担学生的择业启蒙教育。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指导。首先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以及未来的专业就业领域,其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探讨,明确职业规划的目的与在择业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宣传创业教育,引导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此外,为学生提供施展创业才华的平台,增设创业园、孵化基地,低开放门槛,给予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强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5]

(四)社会因素

1.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政策,表彰杰出人才,形成模范影响效应

在社会舆论方面,通过良好的社会风气来帮助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改变大众对青年人的择业观看法, 营造开放创新的社会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进取的择业观。社会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在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构建中形成长期影响,同时表彰一些在创新型事业有突出贡献者,形成模范影响效应,最终引导大学生积极进取的择业理念。[3]

2.培养用人单位价值观,增强用人单位的责任、全局意识,做好导向作用

社会用人单位应用科学的用人理念,把握科学的人才标准,对每一位应聘大学生负责。克服就业歧视,坚持招聘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及时与相关教育部门反馈用人方向的信息,保证教育部门及时调整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方向,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除此以外,用人单位应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既能做好选拔工作,又能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从而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施展能力的舞台。[4]

【参考文献】

[1]贺钟玉.当代青年“佛系”现象的解读[J].法制与社会,2019(22):125-126.

[2]肖宇. 大学生家庭环境、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应对能力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陈志伦.新形势下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培养和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0(09):98-100.

[4]张莼波.“慢就业”折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择业观教育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88-92.

[5]雍祺煊.双创视域下的大学生择业观培养探究[A]. 广州工商学院.2019.5.

作者简介:张楚钰(1999—),女,汉族,广东中山人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在读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指导老师:黄勤锦

猜你喜欢
佛系双创大学生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佛系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