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应用在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思考

2019-12-26 07:35张琰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大数据精准

【摘 要】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十分必要。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大数据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信息安全防护,实现精准资助育人,有效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质量和内涵。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资助育人

一、前言

十九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深入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的探讨和研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积极举措。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程度有待提升

近年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贫困生不能被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的困扰尤为突出。首先是贫困生认定标准缺失,学校审核缺乏统一规范性,困难等级指标权重设计不严谨、监督管理动态化不足等问题。班级同学、辅导员和资助管理人员难以通过现有有限数据分析出客观精准的结论,特困生往往会被资助帮扶“一刀切”,伪贫困生往往也很难被监督清出。其次是多数高校实行奖、助、贷、勤、减、免、补七种资助方式,除了奖学金和勤工助学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其他方式的使用更多区分为贫困生的资助金额等级,形式单一且缺乏针对性,资助育人工作内涵急需提升。

三、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实践意义

大数据是指达到PB级别以上的海量数据资源。通俗的说,大数据技术就是伴随着云计算、分布式处理技术、存储技术和感知技术的发展从而得以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当前大数据技术可以应用到制造业、金融业、娱乐文化、互联网、医疗体育、物流运输等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所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可以引入大数据技术,发挥其特点和优势,将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信息沟通等行为记录并转变为可分析可观测的数据,从而为贫困生精准认定、精准管理、精准帮扶提供可靠依据和科学分析。资助育人工作应该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规律,既要以充满情感和温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去感知贫困生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同时也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强化认知贫困生群体的具体真实情况。

四、大数据技术应用在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思维和技术的进步,正给社会精准扶贫工作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值得社会各界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要出台细化政策支持。国务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国开办发〔2014〕30号)明确部署了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作为第一项重点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6〕6号)明确指出各高校需要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精准认定困难学生。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务院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制定精准扶贫信息化建设的分工和操作细则。设计好分工协作,监督考核,工作流程及规范等。各高校应该与时俱进的出台贴合国家要求和学校、学生实际的大学生资助帮扶政策和工作绩效方案。

二要做好数据平台顶层设计。关于精准扶贫,2014年国家总体设计是扶贫办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国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制订标准规范,整合办内原有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全国范围2014年10月底前完成建档立卡工作,相关数据录入电脑,联网运行,并实现动态管理,每年更新。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设计的重点可以是通过建设覆盖全国的大数据共享云平台,实现各地区、各级别、多部门、各学校之间数据的对接,实现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切实提高精准扶贫和资助管理工作效率和效度。同时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开展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方面的大数据学科建设与研究,形成资助育人科研和实践团队,给出资助育人的大数据应用工作方案。

三要实现数据管理互联互通。高校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需要的数据包括:学生的生源地及家庭情况、学习记录、社会实践、奖惩信息、教师评价、校园卡消费、手机缴费、网络行为、购物消费、社会信用、就医记录等。一方面基于全国联网的学生资助管理大数据共享云平台,实现多地多部门多单位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现象,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全方位收集、挖掘和综合分析,对学生的经济状况、行为轨迹甚至发展规划都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进而更好地开展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等资助育人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在以往资助育人工作基础上做好发展性研究和数据补充。高校要保留现实中的观察、走访、座谈、问卷等数据采集形式并共享在平台上,力求全面、客观、精细、动态的补充学生的经济情况变化和学习生活行为及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联动数据,从而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模型基础、案例样本、成长指标等参考。高校的任务是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平台的使用,进而凝练出适合本校大学生的认定指标权重、帮扶政策体系和资助育人工作方案。

四要加强新时代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和高校目前都急需破解人才培养的问题。高校的破解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大数据思维、熟悉资助育人政策、熟练实施工作规范、积极投入工作热情的综合能力较强的资助队伍。高校要运用内培外引的战略,首先从思想政治站位高、组织机构设置全、培养措施方案精、制度经费保障强这四个方面推进自我完善,特别设计好绩效考核制度、经费场地保障、学习培训方案等关键环节,切实改进和完善资助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也可以积极引入优质的大数据技术服务公司进行合作,将专业技术性较高的平台架构与人员培训工作进行服务外包并逐步形成长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整体提升大数据运用水平与人员素养。高校还可以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大数据技术培养与训练,尤其是可以指导贫困大学生投身到相关创新创业、勤工俭学、志愿服务中,既能提升高校整体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水平,又能极大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和价值体现,真正實现高校“扶贫扶智更扶志”和“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

五要保护信息和隐私的安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是一把双刃剑,技术革命给我们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问题和隐患。首先个人隐私泄露和数据滥用的风险会加大,其次大数据资源利益巨大会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而现有的存储和安防措施难以适配。全国联网的学生资助管理大数据共享云平台会挖掘和存储学生海量的数据信息,如果相关部门和高校缺乏管理保护措施,则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大面积泄露,会对学生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在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资助工作之初,就必须至上而下先制定好完善的学生信息安全防护制度和法规,以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确保各项工作能够依法依规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技术上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建设和数据安全管理评估。要从物理、网络、应用、管理等多个层面,构建纵深安全防御体系。

乘着大数据时代到来的东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好政策和顶层设计,搭建大数据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信息安全防护,努力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化探索,创新和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和体系,这不仅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人出彩的和谐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更是为国家精准扶贫、教育公平的纵深推进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cpad.gov.cn/art/2014/5/26/art_50_23765.html, 2014年5月26日

[2]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政协报,2019年3月7日(第018 版公告)

[3] 陈华健.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资助工作实效性提升路徑探索[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 .1(1):51-55.

[4] 包东飞. 大数据在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运用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1):36-38.

[5]郭斯兰,揭建成,祝利锋,王宇宏,吴奎.破解大数据安全现实课题[N].浙江日报,2017年7月17日(第11版)

作者简介:张琰(1981-),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大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研究”(2016SJD710142) 项目主持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琰。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大数据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