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父母教养方式视角的二胎政策对一胎儿童心理变化的影响研究

2019-12-26 07:35孙嘉琪朱婷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二胎政策儿童心理

孙嘉琪 朱婷

【摘 要】在全国二胎政策不断完善和推进的背景下,二胎家庭中面临的方方面面的新问题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二胎政策对一胎儿童心理变化的影响问题更是有待研究。通过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入手,研究二胎政策对一胎儿童心理变化的影响。最后找出有效协调二胎关系,正确引导一胎心理及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家长教养放方式;二胎政策;儿童心理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老龄人口的增多和出生率的降低,我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失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另外,调查显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性别比逐渐攀升,性别比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推动了我国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完善,从独生子女到单独二孩,再到现在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是否生二胎以及面对两个孩子如何教育问题成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并且在持续升温。从放开二胎政策以来,媒体接连爆出家中“老大”抗拒父母生二胎的新闻,例如离家出走、扬言扔掉弟弟妹妹来威胁父母或是拒绝上学等。如何帮助二胎家庭中“老大”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度,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通过调查一胎儿童在家里以及学校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变化并分析其心理变化,并研究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的特点,分析探求不同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变化的影响,最后总结数据进行系统反馈,引起社会对二孩家庭中孩子心灵成长教育的重视。有助于父母了解在养育二孩过程中如何关注老大的行为和态度,正确引导老大,帮助想要二胎的家庭预测老大在弟妹出生时可能出现的行为,让家长能够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帮助家庭中老大身心健康的成长,避免成长中留下心理阴影,为营造和谐亲密的家庭氛围作出贡献。

三、研究过程

通过在江苏大学附属小学低中高年级各分发问卷50份,共150份,同时采用访谈法,选取典型例子进行深入访谈我们从调查数据还能看出年龄小的孩子越容易出现情绪的异常。这些不良情绪应该得到家庭所有成员的包容,但不是骄纵,不要在孩子无理哭闹时为了安抚孩子而许下各种诺言或者答应孩子买东西等要求。我通常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是抱着他任他发泄他的不良情绪,或者说一些其他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很快他的情绪就会得到安抚,他也忘记了他刚才所提的无理要求。此时不可过多批评,去强化他的这种表现。其实他只是需要妈妈的一个怀抱。根据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生存法则,人都是自私的,孩子想要得到父母全部的爱,所以他们会为了争夺父母的爱而做些反常行为,从而吸引父母注意力,但随着年龄增长,教养方式的不同,一胎学会了克制与分享,能够与弟妹和谐相处。

但由于我们分析样本中基本上是知识分子的家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p片面性。

四、研究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过程中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包括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和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包括民主型、权威型、专制型和忽视型。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

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夠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

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继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心理适应方面的影响不可忽视。实证研究显示[1],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呈正相关,父母及时的支持及适当的理解、包容和接纳,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而父母的指责、冷漠、惩罚等消极教养方式,则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有着不良影响[2]。同时,对于学业压力大和心理发展较快的初高中学生来说,父母的支持与理解,更有助于其达成行为、交往、心理和自我等各方面的适应任务。中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形成,都离不开父母科学的培养方式与合理的教育理念。

五、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得出了父母教养方式对老大心理影响作用深远,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3]。

1.要足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中数据表明,父母在二孩出生顾虑问题上,仅有10%的的家庭担心“老大不适应”,而大部分家庭都选择了“担心经济负担过重”。可见父母在孩子养育问题中更加重视的是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而轻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尽早跟孩子商量家庭要生育老二的大事,孩子会更加的独立、懂事,理解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的行为,尽快适应弟弟妹妹到来的生活。

2.对二孩出生带来的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

家庭中老大适应期较长的孩子,父母普遍缺乏对此问题的预见性。面对老大出现的一系列情绪情感问题视而不见,不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变化。父母可以多关注育儿网络平台,早期教育类书籍,学习儿童心理学知识。在要生育二孩的初期,了解别的二孩家庭出现的一些现象,当自己孩子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耐心引导孩子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正确对待这一变化。

3.尽可能的亲自养育孩子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于弟弟妹妹出生,家庭成员的变化,特别是妈妈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从全家人都只关注自己的成长,到现在每天都是更多的关注幼小的弟弟妹妹的成长,心理的落差非常之大。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不能理解父母照顾弟妹的行为,所以行为情绪上表现出的异常是可以理解的。总的来讲,这都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觉得妈妈爸爸是不是不爱自己了,而爱别人了,表现出爱的缺失感。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中,安全感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幼儿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会引导儿童实现自我成长。

4.从小培养孩子主动参与家务的责任感

孩子对待弟弟妹妹有敌意,主要是没有觉得弟弟妹妹是自己的亲人,没有照顾的意识。父母从小培养孩子参与家庭的各種活动,参与照顾弟弟妹妹的日常生活。孩子就不会觉得此事与自己无关了。我在养育妹妹的过程中,经常让哥哥“帮忙”,哥哥慢慢就有了照顾妹妹的习惯。

5.母亲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调查中发现,父母对于二孩的出生,可能做了很多的铺垫工作,但是孩子还是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访谈中发现,此时的一个有效措施是,妈妈调整自己的精力分配。因为刚出生的宝宝更多的是吃和睡,所以妈妈可以好好利用这一阶段,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陪伴老大的身上,让他感到爱和安全感,使他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相信他会很快适应这个对他来说的非常时期。

【参考文献】

[1] 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7):77-83.

[2]吕欢欢,李欣蔚国内外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才智,2016(19):261.

[3]邹林.老大怎么了——家庭中老二出生对老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朱婷(1997—),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物流管理方向。孙嘉琪(1997—),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 物流管理方向。

项目来源: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8C324

猜你喜欢
二胎政策儿童心理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贫富差距影响下的观念差异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