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视觉特效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

2019-12-26 07:35朱晓冬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摘 要】现如今商业电影当中大多都会穿插视觉特效技术,视觉特效技术的应用价值十分突出。不过国内学术界实际并没有明确界定视觉特效,其结果就是研究过程遇到了很多阻碍性问题。本文将以视觉特效概念为着手点,分析产业现状、产业问题和特效特征。考察视觉特效需要,归纳与总结视觉特效概念,希望能够获取视觉特效技术的未来发展思路。

【关键词】电影;视觉特效技术;数字技术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如今电影视觉特效价值和重要性变得非常突出。目前近乎所有的商业大片都有使用视觉特效。视觉特效有着极高的商业应用性和研究价值。对视觉特效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发掘观影体验、视觉影响、电影创作理念关联。当前国内外在视觉特效的界定中并不清晰与合理,经常会用数字特效、特效、特技等方法界定。这些称呼不够严谨,存在概念不清晰问题,很容易引发混乱。对此业界一直有呼吁规范视觉特效称呼。

一、视觉特效的概念

所谓的视觉特效实际上也可以称作是特殊视觉效果,当前国内外对于视觉特效没有建立统一定义,不过认知比较相似,有著明确概念追求。视觉特效就是使用特殊的摄影技巧处理电影胶片,能够完成影像操作。当然这种操作显然是在数字技术出现以前的理解。用这种理解描述当代的视觉特效不够科学与准确,但从这个理解可以看到诗句特效途径就是操作电影影像。视觉特效被用在视频制作、电影制作[1]。这些画面往往无法用真人拍摄,比如我国电影《捉妖记》里面的角色和场景许多时候就用到了视觉特效。虚拟技术如果仅仅局限于数字和摄影显然不够完整,比较片面。视觉特效是利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完善、修改与创造,让摄影呈现真实的影像。

二、视觉特效分析

从前文讨论得出的结果是视觉特效总共包括摄影真实、虚假影响、技术技巧三个关键词。其中视觉特效需要技巧与技术的支持。[2]数字技术没有进入到视觉特效组织前,传统视觉特效包括接景、运动遮罩、微缩模型、逐帧动画。比如我国就有很多逐帧动画片。运动遮罩是传统视觉特效核心技术,有着最高的技术含量,包括合成、洗印、摄影等一大堆环节。而其他几项技术对于技术的要求则远没有这么高,但对艺术方面的要求则非常突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数字技术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以上几种技巧和技术的融合渐渐衍生出许多新颖的技巧和技术,比较常见的包括计算机合成、建模、动画以及动作捕捉。这些富有特色、价值的数字化工具成为了当代电影业的重要技术。

电影画面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真人场景,第二种费真人场景。真人场景包括假人虚景、真人虚景、假人实景等多种,是依靠计算机模型、前后投影、绘画接景、镜子接景、微缩模型等一系列技术组合成的场景。这种影像完全依靠摄像机客观记录物理实景与真人演员。基于摄像机特点来看,这种影像十分真实。在非真人实景中并没有物理实景以及真人演员,需要依靠后期技术以及特殊拍摄技巧。从摄影机角度来看,这种影像没有真实性与客观性支持。

视觉特效作为虚假影像在电影中能够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场景。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摄影真实就已经出现在欧美,这种特殊的摄影手段展现了真实的影像资料。这种技术能够让观众很难分辨是摄影作品还是绘画作品[3]。摄影真实被广泛用在特效领域。摄影真实基于电影角度、真人角度出发,能够在不破坏电影真实感的基础上为观众呈现领好的视觉体验。假设视觉特效缺少摄影真实提供的技术支持,那么电影的画面效果与叙事效果将会遭到很大削弱,影响到影像真实感和电影故事叙事能力。

三、CGI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所谓的CGI技术就是电脑生成图像技术,该技术在电影特效中被广泛使用。利用电脑制作各种简单画面,这种画面被插入到电影镜头当中。该技术后来还被用在了动画、建筑物以及飞船当中。比如《侏罗纪公园》的恐龙就应用了该技术。在科技的进步和推动下,皮肤制作、布料制作、毛发制作等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于是出现了许多高仿真人物。例如《指环王2》当中的咕噜。此外《本杰明》主人翁本杰明同样也是完全虚假,依靠CG技术生成的角色,有着十分逼真的效果。

除此之外传统CGI镜头中演员需要置身在蓝绿色的背景表演,随后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虚拟环境技术替换掉蓝绿色背景,使用动作捕捉技术构造虚拟角色。这种制作手段可以让导演顺利的完成角色指导。该技术很难有效的控制电影制作成本以及制作效率,有着较高的资金投入。

《阿凡达》这部电影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电影的一场重大进步,《阿凡达》将虚拟角色与真人演员完全融合到了一起,利用虚拟环境为人们呈现一场视觉盛宴,是具备里程碑价值的电影。卡梅隆导演与团队突破了传统电影思维限制,实现了虚拟角色与真人演员的实时互动,虚拟角色传感器能够将动作数据回传到电脑当中,呈现电脑画面,随后导演为现场提供动作指导,这就是数字化时代的虚拟电影创作模式。

四、数字技术塑造角色形象

传统造型设计过程中化妆是非常重要的过程,是塑造角色形象的关键点。比如《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猪八戒都是用化妆方式展现角色造型。这种方式局限性突出,化妆只能往演员身上、脸上添加物品,无法去除已有物品。比如可以用化妆方式让演员身上多出角、多出猪鼻子、多出毛发,但是无法让角色凭空消失身体的一部分。对于特殊角色的造型制作就需要利用数字技术。

如《哈利波特》电影当中,后期的伏地魔没有了鼻子,而不像早期一样有鼻子。此时为了让伏地魔鼻子符合原著,特技人员就需要先通过跟踪打点,随后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重新编辑标记点,重组鼻子结构,利用真实皮肤混合技术呈现真实角色造型。该技术让伏地魔贴近了小说当中的真实角色,并且能够很好的展现伏地魔诡异之处。

数字时代背景下角色定义已经不再单纯依靠模型演员和真人演员,数字技术甚至能够充当导演以及造型师赋予角色特殊的动作、神情以及样貌。如《金刚》这部电影使用数字技术只做了虚拟金刚,利用动作捕捉器获得表演者特定关节和面部情况并将这些数据完全的呈现在虚拟金刚身上。在该技术的支持下观众能够近距离观察与获知金刚面部角色与形象,包括眼睛、呼吸等诸多细节。

五、虚拟场景

传统电影制作大多都会混合手绘接景、实体搭建等诸多方式构建模型。比如《2001太空漫游》就应用了合成景观技术,从而呈现出了非洲沙漠中的类人猿玩耍画面。这种技术虽然能够控制拍摄成本带给观众画面效果,但并不能深度反映信息。很多场景容易穿帮,镜头动作局限性非常突出,往往只能用固定镜头拍摄此外大型场景的搭设很难在后期修改,会投入大量的经费和资源。

数字特技对于二维以及三维软件的使用可以在电脑当中呈现真实的场景。在解决资金投入的同时很好的控制了电影制作时间。情境可以根据导演要求随时随地变化,有着良好的可控性与真实性。如《斯巴达300勇士》展现的是温泉关战役,不论是场景布局还是搭设来说成本都非常的高。于是该电影使用特效技术,充分融合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该技术不仅控制了成本,同时也很好的将历史背景呈现给观众,震撼着观众内心,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反馈、视觉反应。

六、结语

电影特效是目前电影制作的常用技术,其构建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借助该技术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第二个方面是增强视觉感染力,带给观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精神震撼,完成人物塑造。观众在这样的视角与画面下对电影建立了深度感受。在制作中一定要同时兼顾二者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艺璇,韩越洋.中国特效电影视觉与情节的倾向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22):85-86.

[2]伍德玉.浅析数字技术在增强电影视觉特效中的作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2):135.

[3]董宇.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的流程与人员分工[J].西部广播电视,2016(04):86.

作者简介:朱晓冬(1981—),男 ,汉族,重庆人,大学本科,职称:文博初级职称(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电影播放技术相关、电影播放特效相关、电影未来技术相关,工作单位:重庆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