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山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2019-12-27 03:37陈姝颖
文化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古村古村落佛山

陈姝颖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在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随着经济、人口的逐步转移而逐渐凋敝,空心化、基础设施差、经济落后等问题使得基层治理困难重重。同时,传统村落也因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大拆大建、无序建设、过度开发等,给古村落和古民居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乡村自主振兴、全面振兴,这就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复兴,加强对以古村落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尤其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挖掘,对破解当前基层治理问题有重要意义。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拥有武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早在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文化已鼎盛南国。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镇和“天下四大聚”之一。为更好地挖掘开发传统文化,佛山近年来在文化传承发展、历史文脉延续上大做文章,2014年底启动了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从遗存下来的古村落着手,通过修缮修葺古建筑、恢复历史文化活动、梳理建设村史馆、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举措,旨在挖掘传承优秀本土文化,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逐步打响“岭南水乡”文化品牌,抢抓文化发展先机,逐步形成了古村落活化利用的“佛山模式”。

一、古村活化的价值意义

古村落是传统建筑精髓和群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古建筑和传统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被誉为“活态文化”。作为乡村的形态之一,古村落保留着历史空间沿革、古建筑,它们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古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尊重与坚守,更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延续与传承,彰显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自信。

(一)基础设施得以改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古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村民生产生活改善、传统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古村落活化通过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等,优化水环境、打通交通网络、新建垃圾收集站等市政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这四个方面着手,实施污水收集处理、管线下地、河涌整治,对排水系统的整治维持原貌,不进行上盖密封,以清理淤泥杂物、疏通渠道为主,保留巷道特色等。逐步实现完善古村基础设施。此外,还配套实施村里村外路面改造和巷道修复、村道沿线外立面景观提升以及率先进行管线下地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环境提升项目,加强对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修缮利用,盘活古建筑、旧祠堂、旧村居等,在保护古村的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改善居住环境,致力打造宜居宜游古村落,村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的获得感明显提升。

(二)传统文化凝聚人心

古村落活化在村落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提升的同时,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积极为古村落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推动古村落文化升级和区域升值。佛山古村落在深入挖掘本村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村史馆,全面展示古村落发展脉络、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部分村落还建立了名人馆。此外,通过举办特色各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积极传承佛山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丰富古村历史文化内涵,本土历史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注重对传统宗祠文化、乡贤文化的挖掘,乡土文化凝聚力进一步提升。

二、佛山古村落活化的策略

“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是佛山开展古村落活化升级的宗旨之一,面对散落在佛山各地的众多古村落,要挖掘各古村、各片区的自身特色,结合历史沉淀的村落文化、民风民俗,在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从而形成一条特色鲜明的“活化”之路。

(一)以文化为脉络的融合活化

当前,在佛山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的大背景下,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发展特色文化更是避免“千城一面”的重要手段。以文化为脉络的融合活化策略,首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以传统文化为脉络融合现代文明是确保古村落活化不脱离实际的重要保障。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以文化为脉络,保留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活动,对重要的纪念物、宗祠等精神文化空间场所等进行修缮、保护。同时,将活化完成的建筑用地开发成现代生活所需用地,如举办各类展览、租赁、校馆合作等。其次是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融合。北滘林头社区(村改居)在古村落活化中,将古桥、庙宇、祠堂等古建筑与沿街河涌整合,沿河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带,融合了祠堂文化、书塾文化、古桥文化,对其周边环境、沿线河涌进行水质整治、桥梁美化,采用先进的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逐步恢复河涌的自净能力,打造出了“一河两岸、四段八景”的特色休闲、商业和娱乐景观带,将文化资源与岭南水乡文化的精髓“水文化”融合保护,走出了一条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融合活化之路。此外,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民俗活动,再现历史文化景观,凝聚村民,增强文化认同;积极挖掘整理当地典籍传说、村史村事,活化利用祠堂开设林头村使馆,展现古村历史沿革和民俗民风,讲好当地的“小城故事”。民风民俗的保护与再现,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对当地的民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统筹协调,重点活化

古村落活化升级不能脱离城镇发展规划,要根据自身的现状及开发的价值,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筛选一批保护利用价值高、文化价值大、带动示范性强、能展现当地特色文化的古村落、片区作为重点活化对象,从资金筹措、保护条例制定、产权置换、社会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就要做好相应的对接措施,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北滘碧江村在古村落活化中,重点打文化牌,将以碧江金楼为核心的古建筑群整合重点活化,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将村心大街、泰兴大街祠堂群规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活化。从市政工程、景观工程、房屋外立面工程等方面入手,将保护区划为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分区分类进行活化,对保护区以保护为主,修缮为辅;建设控制区内要求村民不得私自拆除重建,新的建筑要延续街巷风貌,保证村落建筑肌理完整。对无能力修缮改建的民居、祠堂等古建筑采用政府出资、产权置换等方式进行活化。

(三)保护与商业开发协调发展

古村活化,不是一个商业开发占主体的工作,而是宜居乡村示范、公共服务完善、环境生态优美、岭南文化传承、乡村休闲旅游“五位一体”的工作,它重在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彰显村落文化特色。古村落活化的出发点是保护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落脚点应该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再利用,过分商业化不仅会破坏古村原有的文化资源,容易导致千村一面,最终沦为各种商业街、小吃街,从而失去灵气。同时要看到,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有利于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还可避免政府持续“输血”的现象,以减小财政压力。特色产业的培育需要从当地特色文化中下功夫,深入研究传统节事、民俗、表演、服饰、手工艺等。古村落发展可以定位为“闹市中的栖息地”,发展体验式文化消费,将特色古村落与周边大的旅游文化资源、其他特色古村落进行整合打包,发挥协同效应,逐渐锻造品牌,形成“周边看风景、村中品文化”的特色旅游。

(四)社会力量参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古村落活化的可持续融资,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经营模式,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活化经营,通过政府引导,构建合理完整的融资链条。对投资项目根据当地实际规划目标进行筛选、合理规划分类,把经营性与准经营性项目交由市场来开发,公益性项目由政府投资,从而实现古村落活化的可持续发展。北滘碧江在古村活化中,对金楼古建筑群的修缮和维护,镇、村两级共同成立了金楼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对金楼古建筑群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不仅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岗位,也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此外,碧江整合现有祠堂资源进行修缮维护,采用出租、无偿提供等方式提供给社会团体、个人使用。例如,蓬莱书院的前身是澄碧苏公祠,由个人出资修缮、使用、维护,目前蓬莱书院主要承办各类书画展览、书画教习、乐器培训等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在佛山乃至广东都小有名气。

三、古村落活化升级的佛山“4+1”模式

佛山古村活化按照“差异化、大格局、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和“筑巢、引凤、谋发展”的工作路径,聚集各方要素资源,从供给侧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全面保护、分期推进、分类引导、分级管理+市场运营”的古村活化的佛山“4+1”模式。

(一)四级联动,形成古村活化高效机制

由佛山市委、市政府成立古村落保护活化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古村落管理常设机构,负责各类专项基金的成立和资金筹集,制定相关政策标准和实施细则等。市住建管理局会同文广新局、旅游局牵头负责市级统筹工作,市住建局负责总体统筹督导建设推进,市文广新局负责统筹文物保护、文化品牌打造等,市旅游局负责统筹旅游产业开发、平台搭建等工作。各区成立古村落保护活化管理办公室牵头各部门负责本区项目建设指导、协调、督促、服务工作。各镇街直接组织建设也可以指导村集体自建。村集体设置古村落管理委员会,根据自身实际组织查漏补缺,配合镇街组织项目建设或担当建设主体。逐步建立起“市级统筹指导、区级协调督促、镇街组织实施、村庄主体建设”四级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古村落活化有序推进。

(二)全面保护,建立古村活化长效机制

在古村落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古村落建档行动,进一步扩大摸底普查覆盖面,包括文物、历史建筑、古树、肌理、文化、风俗、语言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甄别、分类、评级;对历次调查和新一轮发掘的古村落,由区、镇协同进行“一村一档”建档工作,录入古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信息。除此之外,建立全市古村落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各类专题数据库,如古村落建设项目库、古村落文化资源项目库、古村落产业项目库等,从而为古村落活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为完善古村落活化的长效机制,逐步开展分类保护、分层管理和多元化利用,制定出古村落认定标准和保护修缮指南,构建古村落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到保护内容、修缮技术、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可参照的实施细则,为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控制与引导体系。建立古村落历史文化常态化保护机制,形成市、区分级认定、分类保护、分级管理、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多元化利用的古村落保护体系。佛山古村活化积极探索了古村名录退出机制,针对活化建设不达标的古村提出限期整改,仍未达标的古村,经专家评审,取消古村名录认定和相关优惠政策、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等。同时,对违反保护要求造成文化遗产资源破坏,以及对传统建筑、选址和格局、历史风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古村落,实施推出古村名录措施,建立古村名录退出机制。

(三)“产村融合”,提升古村落自我造血功能

古村落活化根本目的是传承利用,针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逐步加强非遗载体搭建工作,结合佛山的龙狮文化、武术文化、翰林文化、剪纸文化等进行展示馆、培训馆等相应配套措施的建设,传承民俗活动,还原乡俗生活。通过引入创意文化公司、活动评选等形式鼓励带动部分村民从事传统手工技艺活动,延续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古村落发展建设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按照“产村融合”策略,以资源整合、挖掘价值、盘活空间为主要抓手,结合功能定位、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要素,根据《古村活化发展指引》编制古村发展规划,形成先保护后发展、以保护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实施分级联动,整合古村资源,实行分区、镇、村三级推进分级联动,区与区之间通过建立重点公益项目,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明确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链,形成上下产业链联动发展格局;镇与镇之间突出各镇产业特色、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村与村之间打造不同主题项目,通过配套互补、客源共享等方式实现联动发展。实施特色产业培育,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原则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根据资源优势将古村分类成养老古村、生态农业村落、文化创意村落等,构建“同类古村连点成线,异类古村聚点成块”发展格局。注重产业集群培育工作,对接相关龙头企业,采取分段培育和动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产业竞争力培育;落实产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着重构建产业集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互联网+古村”、岭南乡村民宿创意园等产业平台。

(四)市场运营,实施多方合作运营模式

实施资金投入创新行动:一是做好项目梳理和整合,对非经营性、准经营性、经营性项目进行分类打包、项目建设统筹和概算汇总以及投融资方案,对接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二是积极探索社会化多元融资模式,深入了解PPP相关政策,在分析PPP项目运作的可行性基础上,鼓励在能源、旅游开发、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准经营性和经营性项目领域,开展政府、村集体和社会资本(PPP)合作模式。

建立多层级运营管理体系、激励措施与风险管控机制,完善资本退出机制。同时,实施多方合作运营行动:一是鼓励村集体自主运营,指导村集体成立股份合作公司,协助村集体进行统一管理、运营;二是优化外包运营,将旅游经营、物业管理等外包给专业的社会机构,保障开发利益,区镇配合村集体做好对外包单位的资质审查,并对管理质量进行监管;三是大力推进合作运营,以政府平台公司和社会资本出资,或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多方参与共同组建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对古村落进行一体化开发经营,并进一步加强对利益的合理分配。

四、结语

保护与传承是古村落活化的根本目的,也是基层治理因地制宜的题中之意。建立健全古村落管理组织,首先是要培养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人是古村落中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原住民生活延续,才能维系村落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应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古村落保护,通过媒体展示古村魅力,提升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认同,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其次是加强民间管理组织指导。古村落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日常管理维护的主要力量还是要靠当地自发的民间组织。所以,政府应积极、合理地引导和培育古村落民间管理组织。最后是落实各方责任,参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实行分级管理。市与区负责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的相关部门负责古村申报审批和发展纲要的技术指导;发改、旅游部门给予经费支持;镇(街)、村(居)委负责活化项目的实施。各部门和单位形成合力,制定奖惩措施、评估体系,增强项目实施的透明度,相互监督,提升古村活化工作在村民中的公信力。

每个传统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古村落活化应加强对古村落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古村落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恢复古村落老街巷的原有形态,再现古村落的传统邻居文化和村规民俗,焕发古村落的生命活力。佛山古村落活化升级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开发模式,特色岭南文化被重视、传承并得以保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对目前大规模开展的特色镇建设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突出产业特色的同时为小镇的文化特色增加了内涵。优秀岭南文化不仅是广东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多彩多元的民族文化一分子,文化传承之于城市精神内涵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大意义,佛山从古村落活化升级入手,着眼于优秀文化传承,不仅改善了古村面貌、居住环境,催生和拉动了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居民精神风貌、城市凝聚力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古村古村落佛山
《古村小巷》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古村——大芦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