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2019-12-27 15:59戴显红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文化

戴显红

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构建精神家园、增进思想认同的基础。文化是一个大系统,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就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在多维开放的动态文化结构中,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又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引领;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又是文化自信的发展和提升。可以说,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命脉所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在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在文化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和担当。

一、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的精神基础和动力之源

树立并强化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是因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带来的复杂局面提出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总是以其文化的强盛做支撑的。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都会面临文化选择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创新已成为衡量新时代创新型国家的标准之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论及文化建设时鲜明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立足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理论,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表明我们党对文化自信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两个关键词,“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页。。在一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中,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②艾文礼:《深入把握和坚持文化自信》,《红旗文稿》2015年第5期,第13~14页。,从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背后有着坚实的理论逻辑。

一是只有文化自信,才能焕发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活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传承,更在创新和发展。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③陈晋:《从文化自信看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7年第3期。。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自信“作为人们对文化的作用及其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深度认同和执着信念”④蒋金锵:《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本质》,《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6日。,无疑是一个民族传承自己传统文化、构建自己精神家园的内在根基和最深厚的软实力。因此,在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必须始终立足文化自信,保持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态度,努力凝练中国智慧,不断总结中国经验,积极提出中国方案。这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内蕴的精神品质,也是汇聚中国力量的源泉之所在。

二是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做好新时代文化创新的价值引领。作为一种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走出文化困境的重要关键,也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来考察,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创新实践,又反作用于文化创新实践。作为人们对文化价值取向的坚定信仰,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导向,充当着文化创新的基石,是拥有经验把握创新的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就会丧失基础和灵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的中国共产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论断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立,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立足这一论断,我们又不难得出,“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价值观自信,就不可能做好价值引领”⑤陈俊卿:《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0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是新时代思想文化战线的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语境下,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创新最深层次的构成要素,是增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价值观认同的坚实基础。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就会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正确方向。

三是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汇聚起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强大力量。文化创新是基于文化自信的创新,文化创新重在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的应有之义。随着国际力量的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的日益增多,中国已不再是国际舞台上被动的回应者。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底气,并成为文化创新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事实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实践进程,一刻也离不开看似无形却真切存在的文化自信力量的支撑和推动。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已贯穿于新时代文化改革与发展之中,并历史地成为国人构建精神家园、增进文化认同的基础。因此,要铸就新时代文化创新的辉煌,只有将其置于坚定的文化自信之中,不断巩固和升华文化自信,充实和打牢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基础,才能把国人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进而在吐故纳新中凝聚起磅礴的力量,实现质的飞跃和行稳致远。

四是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朝着新时代文化创新强国的建设目标不断迈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站在时代高峰,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提出的时代课题。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绵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立足于充满改革创新精神的当代中国文化”①李凤亮:《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中国文化报》2017年11月16日。,是实践探索、理论升华凝结而成的思想结晶,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战略性、前瞻性,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华文化是提高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铸就中华文化发展的新辉煌,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将文化自信融入文化创新创造的实践之中,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保持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二、文化创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行动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文化自信是在不断实践基础上得来的,是在文化创新实践中增强的。在中华民族踏上新征程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虽离不开文化自信心的坚定与增强,但其必然是在对自身文化禀赋和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基础上的积极践行。因此,文化自信在文化创新中应运而生顺势而成,文化创新应该是也必然是文化自信的动力之源和必然行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下,文化自信背后有着多维的文化创新的实践逻辑。

一是大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文化自信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其起源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植根于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发展于党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引领党取得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业绩。具体落实到文化创新领域,文化自信背后则必然有文化创新的支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能否实现文化创新创造的蓬勃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确表达和传播,而且深刻影响着文化创新创造的大局。因此,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创造的强大生命力既是文化自信的一个印证和体现,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

二是牢固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文化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文化凝聚力量,自信激荡时代风云。文化自信具有指向历史、指向实践的基本属性,其既发端于深层历史,又面对现实、指向未来,即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必须坚持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厚植对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离开文化创新创造的整体进程,文化自信就无法在文化发展的共振中实现彰显和提升。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的文化创新实践推动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步伐。也正由于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显著表征,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核心之要,即文化自信在文化创新创造的整体格局中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背后实则连通着政治文明的向前推进。可以说,唯有在文化的不断创新创造中,才能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文化改革的发展步伐,真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持续获得推动文化自信的资源与动力,根本之策在于不断实现文化的创新创造。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长期积累过程,需要在涵养、融入和引领上久久为功。其中,文化自信是底气,创新创造是动力。进一步说,文化自信熔铸于文化创新创造,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之中。其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内在的精神支撑和稳定的信念支持,具有厚重的精神力量和独特的凝聚力、影响力。可以说,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是实现文化自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历史与现实一再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任务,抓住了文化创新创造就等于抓住了牵动文化自信的“牛鼻子”。面对当下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和交锋的更加频繁,只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自信才会跃上新的高度,进而获得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

四是奠定坚实的文化自信的基础,需要落实在文化创新创造的目标和行动上。文化贵在创新,自信重在坚守。换言之,文化创新创造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扎根与发展的深厚土壤,没有文化的创新创造,文化自信就缺少有效的依托,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题中之意,其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在文化创新中定位文化自信,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不断推动文化走向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极大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只有融入文化创新创造的目标和行动中,才能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事实也是如此。文化的创新创造不仅对推进文化自信增添了动力,指明了方向,而且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全面创新改革中,不断优化文化创新创造的目标和行动,形成创新驱动的价值取向,是增强文化自信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内生动力。可以说,没有不断的文化创新创造,文化自信就会难以持久。

三、以创新和守正推动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的交融和促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至今,其文化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出来。而今天谈论和评判中国道路,又不能不涉及其所蕴含着的文化选择问题。有道是:思想合为实而生,理论合为势而出。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作为一种正在进行中的知识实践形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也正由于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下,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从根本上实现文化创新,唯有使创新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引擎,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只有具备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探索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方向。可以说,如何以创新与守正推动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的交融和促进,提升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既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是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顺应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从体制机制上激发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提高文化的治理能力。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回顾过去,正是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局面”①《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体制障碍》,《人民日报》2010年8月4日。。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树立并强化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借助文化的感召力和塑造力,来坚定国人的文化道路选择,进而通过其激发出文化道路原本蕴蓄着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因此,新时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文化体制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量,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丰富文化的内在价值内涵,增强文化的外在价值张力”②董青:《文化创造的活力从哪里来》,《光明日报》2014年1月29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的相互交融、有机统筹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语境下,要实现社会治理目标,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这是因为在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注重发挥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的功能和优势,协同推进各方面改革,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推动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和文化善治转变。因此,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激发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是把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内在地统一起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提升文化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呼唤把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内在地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文化建设得以正常运转、文化生态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一国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进中,要以文化之力推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融为一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高度的文化创新,并始终坚持把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价值体系是国家治理之基,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是做好价值引领的根本。党的十九大对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引领作出了新的部署。要科学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更加自觉和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好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将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对待,作为整体的一个系统来统筹、思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内在统一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文化价值、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进而把坚定的文化自信熔铸于推进文化创新的实际行动之中。

三是充实文化自信的底蕴,打牢文化创新的基础,强化对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向往高尚和追求文明为旨归,以主体自身的强壮和健旺为特点”①殷燕召:《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理念——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2日。,树立并强化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珍惜和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具体落实到中国的文化自信上,其不仅来自于历史文化的辉煌,更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来自于未来文化发展的光明前景。构建新时代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要从文化创新入手,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文化资源,通过激发文化创新来释放文化活力、开发文化潜力,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彰显文化魅力,从而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张力中,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良性互动,打造文化发展的新生态。这是既往文化发展的历史结论,也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现实必然。

自信源于创新,创新体现自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有其赖以生存的根基,都有其发挥作用的语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发展势头,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动力的来源是离不开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责任担当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页。。因此,新时代要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厚植对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自觉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文化创新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深化对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科学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如同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充当着民族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历史的方位和坐标,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着眼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归宿。

国家发展道路与模式选择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正因如此,“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③欧阳文风:《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11年11月11日。。当前是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大步前行。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任务,我们今天倡导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其目的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系统中,对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保持清醒的认识与理性的态度。要实现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跨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文化自身发展实际和规律出发,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的要求,通过文化发展回应现实问题,使文化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具体而言,即对于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既要有满腔的热情,更要有理性的认识。这是实现文化与时俱进、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文化道路的根脉之所在。唯有如此,才能使自信和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谁远谁近?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