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2019-12-27 04:06瑶瑶
阅读(高年级) 2019年11期
关键词:左思西华子路

瑶瑶

同学们好,本期的国学讲堂将为大家带来一个“因材施教”的故事,先来读一读原文吧。

品读典故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

1. 斯:就。

2. 由:指子路。

3.赤:即公西华本人。

4.求:即冉有。

5.退:指做事缩手缩脚。

6.兼人:好勇过人。

本段摘选自《论语·先进篇》,说的是孔子对两个弟子提出的同样的问题,给出截然不同的回答,并对此加以解释的故事。子路问孔子:“听到某件事,是不是就应当立刻去做呢?”孔子回答说:“父亲和兄长尚在,怎么能不问问他们的意见,就擅自行动呢?”冉有也来问了相同的问题,孔子却答道:“嗯,听到什么事就放手去做吧!”公西华很是不解,他问孔子:“子路和冉有问了您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您给他们的答案截然相反呢?”孔子说:“冉有性格过于谦逊,行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大胆行动;子路性格鲁莽冲动,所以我要他做事前多听听长辈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因材施教。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思想、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要向这么多人传道授业,固守一种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孔子在教导学生时,会根据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鲁莽冲动的,劝他谨慎;优柔寡断的,鼓励他勇于尝试,这就是“因材施教”,也是孔子被尊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之一。作为学生,我们应当理性地认清自己的特质,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应墨守成规或盲目照搬别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拓展延伸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几千年中国人的教育模式。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感受一下选择正确且适合的道路,对一个人的成才会有多么至关重要的意义。

左思,字太冲,西晋诗人,齐国临淄人,儒学世家出身。左思的父亲左熹小吏出身,凭借自己的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自己有如此励志的经历,左熹自然对儿子也寄予厚望,希望他也能奋发图强、出人头地。一开始,左熹给左思安排的道路是书法,希望他能凭一手好字取得名望。但左思对书法毫无兴趣,学了许久都成绩平平,让父亲很是失望。于是左熹又让儿子去学习鼓琴,迎合上层社会喜爱音乐、附庸风雅的潮流。很可惜,左思也没有什么音乐天赋,这条成才之路也是前途渺茫。不仅如此,左思生性喜静不喜动,不爱出门交际,相貌也不出众,在同龄人中平平无奇,毫不出彩。左熹大失所望,甚至忍不住向朋友抱怨:“这小子比我年轻的时候差远了。”

话虽如此,做父亲的怎么可能放弃儿子呢?左熹仔细观察了儿子的性格和能力,发现他有着超越常人的记忆力,喜欢读书,尤其喜爱诗词歌赋,有的甚至能过目不忘,他自己写的文章也辞藻华丽,显示出不俗的文学功底和才气。于是左熹转而鼓励儿子学习诗赋,为他采购大量书籍,延请名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得到父亲的支持,本就热爱读书的左思在这条文学之路上一日千里,进步神速,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两汉到魏晋时期,文坛流行作赋。左思写《三都赋》,构思十年,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日积月累,苦心推敲,可以说每一字都是精雕细琢,都凝聚着左思的心血。等到《三都赋》写成,自信的左思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张衡逊色,只是担心因为自己的地位低微会导致文章被埋没,于是前往拜访当世名士皇甫谧,把《三都赋》呈献给他。皇甫谧看完赞不绝口,亲自为他的赋写了序。

自那以后,左思和他的《三都赋》声名鹊起,张载、刘逵、卫权纷纷为《三都赋》作注解,文坛对左思给出了“堪比班固、张衡”的评价。时人争相传阅他的文章,由于传抄的人太多,洛阳的纸张一度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这就是“洛阳纸贵”这一成语的由来。

可以想象,如果当初左熹不管不顾,不体察儿子的兴趣和资质,坚持要左思在书法或音乐的道路上走下去,中国历史上将会多出一个默默无闻的官宦子弟,而少了一颗璀璨的文坛明珠,必将是一件千古憾事。由此,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左思西华子路
孔子“教训”子路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洛阳纸贵
儿歌作品:姊妹节里等你来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silence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onnet 18
李玲慧作品
左思与《三都赋》
左思和《三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