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湎于内心的独特言说
——林懋予诗歌谈片

2019-12-30 04:50庄伟杰
星星·散文诗 2019年23期
关键词:天空诗人诗歌

■ [澳]庄伟杰

置身于多元共生、时空错乱而又纷纷扰扰的当下诗坛,面对接踵而来的、铺天盖地的诗歌作品,在应接不暇之时,常常使人身心俱疲,连审美知觉也显得疲惫。然而,一旦与好诗相遇,便如逢甘霖,如闻香茗,沉浸其中,给人别见洞天之感,精神顿时为之一振。那些以默默执著的耕作坚定地走在路上的行者,着实叫人刮目相看。自发创建“素颜人生”微信平台的诗人林懋予,便是如此。在人心悸动、连空气中都弥散着浮华气味的当下,他乐此不疲,越玩越起劲。而主张“素颜人生”,本身则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一个真诚写作者,能以此作为一方安心修炼的栖息之所,并通过文字传达去探索关于自我与世界、现实与历史的奥秘,从而呈示和提升日常诗意人生的品质,尤显难得。

诚然,作为一个写作者,想要发出自己的心声,语言文字无疑是“最有意味”的媒介。印象中的林懋予,虽然居住在著名诗人舒婷生活的鼓浪屿,但他不是舒婷的追随者,他有自己的写作立场和路径。因为说到底,无论是性别或代际,还是人生阅历和历史语境等因素,两者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代表性诗人,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诗歌女神”。对此,林懋予是清醒而明白的,当然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探索向前是唯一的出路,也才有可能寻找到通往灵魂的最佳出口。于是涉足其中,他别无选择,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并尽心尽力地尝试着诗歌写作的各种可能性。

断断续续读过林懋予的部分诗作,总体印象是,他的诗沉湎于内心的独立言说,风格空灵与简约,大多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人性出发去抵达万事万物,甚至在习焉不察的日常中去发现诗意,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观察、理解和把握对象,就势造势地构筑诗性空间。由于注重语言的质感和张力,诗人在他既定的知识结构与气质框架中,不断地挖掘心智,拓展想象力的深广度,使得他的诗歌有一种奇崛的空灵诗境。他的个别诗作,在实处见虚,在虚处实化,凝聚为瞬间定格的闪光碎片或精神图景,去建构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无不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且灵动地借助这种力量,驱使自己的诗歌自由飞翔……

其实,谈诗论诗是一种相当冒险的精神之旅,对于诗是什么,或者好诗是什么,总难有统一的说法和理由。或许,这可以为读者寻求诗的不确定性提供更为开阔的读解空间。当然话还得说回来,好诗并非随时都能产生,必定有其特定的机缘,尤其是背后积淀的更为深邃的或者神秘的因素,比如个人的天赋禀性、知识结构、心理定力和精神能量,都是极其重要的。

再次浏览林懋予诗歌,从他的写作实践和个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追求,看得出,一个人具备怎样的精神资源、生命姿态和写作方式,便会有怎样的关注点和爆发力。林懋予的多数诗作,并非是激越式狂欢型的情感辐射,也不是眩目式奏鸣般的华彩乐段,而是冷静之后的沉思,是经过心灵过滤之后的律动,并以特有的气息、别样的意味和清晰的纹理,借助出其不意的句式和精简的文字呈现出来,无不打上作者艺术个性的印记。既有清醒而自觉的生命意识,又有进入中年时依然不息探索的彻悟。《天空之空》《空中十四行》便是如此,后者状写的是诗人身处钢筋水泥林立的都市高楼,从空间上的忽而“上升”忽而“下沉”的独特体验,去体味生活的升降或身心的沉浮,继而生发出无尽感慨——“所有的时间都如坐化的浮云”之飘忽,以此质疑城市生活所带来的某种不安定感。于是,“狐疑,声音正在收集声音”。狐疑,本身也是一种声音。而这,恰恰是诗人意欲发出的个人声音。透过这种声音,同时传递出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内心难言的复杂情绪。而虚虚幻幻的《空中之空》“有空吗?”颇有玄学味道,那一只“扇动巨翅的六翼蝴蝶/要抵达的孤独”,居然“比我们人类的还艰难”。天空大吗?的确是大而空。然而比天空更大更空的其实是心,是“一颗颗通红的心”,而心的孤独到底有多么辽阔,承受?坐化?涅槃?如同天空一样,依然“——空!空?空?!”诗中的感叹与追问,似乎蕴含着某种禅意。《不要把魔幻说成历史》一诗,令人深思之处在于,诗人通过对现实与历史的互文,极写悠悠岁月和人事代谢,作为一种“乌托邦篇”却充满象征意蕴。温暖与苍凉,凭吊与浩叹,神奇与真相,在不断呈示中折射出诗人的深层心理世界。《百年孤独下集》或可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字里行间流曳的那份低缓的情绪,饱含着追求的热烈,沉郁的独立透析出自尊,孤寂的心境涌动着深情的祈祷。“我低头轻嗅你。你看我的样子/像一朵蔷薇看一头猛虎。是啊/猛虎呵是在我的心头,/但我还是要祈祷:/在我低头的时候,不要/被武松偷袭,那一棍/打下去,我会百年孤独”。还有《新七宗醉》中流露的那种直面现实人生的锐利感受,以及尽力回避直陈,而突出景物、意象和情绪的深层意蕴,从中可以发现,诗人极力凸现感觉,寻求一种从生存经验中抽取情绪,并将情绪智化的诗意效果。“城市套路深,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词/我走到浪花覆盖的礁石/听到了不是词的词//浪花组合成的词/向八荒漫开/我发现日光岩/是日光和月光/是辞汇而不是词”(《词》)。每个诗人把握世界的艺术方式是曲径通幽的,重要的是,它首先是个人独特的,然后又是可以让人共享共鸣的,并唤起类似心境的体验。

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独特性并非是耍花招,而是展示一种决不妥协的诗性品格。诗的神奇魅力从何降临?它来自诗人的主体心灵,是从自我体悟中获得的。可以断言,诗人对生命和世界先验性的理解和领悟,与修行的佛者、道者体悟到生命之光大体相似,而精神性则使诗的独特具有了神性。如果说一首成功的诗是在发现中用语言的利器抓住一瞬即逝的美,让思想的羽毛丰沛想象的空间,皆有助于独特的生命感受与知觉最大化的凝炼和整合,那么,好的诗人应该自觉地面对庞大的世界及自己的内心,并且要坚守活着的良知和真实的人性。当然,不同的诗人,满布的深层心理之纹,往往以其各异的情致和姿态,很难纳入到同一个审美框架里。

林懋予可能意识到“此中有真意”,因而他的诗,既不属于某门某派,也不作茧自缚,如同他提倡的“不简单也不浓妆”的素颜人生。从他笔下那些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自然成趣的诗行句式里,隐约可见他有着一颗既敏感又不失达观的诗心,既置身其中,又超然其外。毋庸讳言,每个诗人都有其潜在的某种局限,这是诗人自身精神世界的特有内在构成使然。对于林懋予而言,如能更理想地施展优势,拓宽更大的意域,不断创造出新的想象空间和符号系统,寻求接纳能赋予读者更为丰富的审美空间,或许,又将缤纷闪烁出另一番特别的风景。

附:林懋予的诗(二首)

天空之空

有空吗有空吗

天空之城。在天降甘霖之前

巨大的窗帘在飘动

把城门都覆盖了,而

黑与灰的间隙

是一颗颗通红的心

墨色的大雨天,那一只

扇动巨翅的六翼蝴蝶

要抵达的孤独

实实在在,比我们人类的还艰难

天空

——空!空?空?!

空中十四行

上升

下沉

当城市的峡谷与沟壑

在一百五十五米的高空汇聚

那停留在五十一层电梯的

是我的心。不是我的身体

接住雨的,是六十层

高楼的屋面。反复回荡着

空旷的

不是山风,不是空谷

是钢筋水泥排排坐的城市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刻

所有的时间都如坐化的浮云

狐疑,声音正在收集声音

猜你喜欢
天空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天空之镜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一和one
天空之舞
天空之门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