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中国为什么未出现郎箱意义上的中蜂箱

2019-12-30 07:29张选君张子民
蜜蜂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巢脾中蜂蜂箱

张选君,张子民

(1.湖北省咸丰县档案馆,湖北 咸丰 445699;2.湖北省咸丰雨花谷养蜂专业合作社,湖北 咸丰 445600)

1851 年,美国著名养蜂家郎斯特罗什发现了“蜂路”,设计出了活动巢框蜂箱。1852 年,获美国发明专利。郎氏箱沿用至今,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对世界养蜂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后所有的新式蜂箱在设计和构造上仍然结合着郎氏的原理”[1]。中国是一个养蜂大国,饲养中华蜜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却没有一款具有郎氏箱意义的中蜂蜂箱。本文试就这方面作些探讨。

1 中蜂蜂箱发展演进历程

中蜂箱的发展演变,融合在中国养蜂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 树段自然蜂巢移养阶段

原始获取蜂蜜的方式是狩猎蜜蜂,毁巢夺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人有条件将蜜蜂居住的空心树段设法搬到住所附近,对蜜蜂略加照料,使它们能生存下来[2]。于是,养蜂意义上最早的蜂箱便诞生了。

东汉时期,养蜂所使用的“蜂箱”,大概便处于移养自然蜂箱阶段。至今,云南怒族、傣族人饲养无刺蜂,仍沿用这种移养方法。

1.2 简单仿制阶段

据《太平御览》 引《博物志》 (晋张华著) 载:“远方诸山出蜜蜡处。其处人家有养蜂者。其法以木为器,或十斛、五斛,开小孔令才容蜂出入”。又据刘基《郁离子·灵丘丈人》 载:“昔者丈人养蜂也……刳木以为蜂之宫,不罅不庮”。前述“以木为器”“刳木以为蜂之宫”皆是对树洞或树段蜂巢作为蜂桶的简单仿制。

南宋罗愿在《尔雅翼》 中写道:“今土木之蜂,亦各有蜜。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土蜜;南方地湿,多在木中,故多木蜜”。我国北方,古人常以土墙作穴养蜂,并流传至今。至于凿石养蜂,尽管唐代诗人贾岛在《赠中山人诗》 中有“凿石养蜂休买蜜”之说法,实际并不多见。

我国历史上,蜂箱简单仿制阶段主要在魏晋时期。

1.3 多材质、多箱制蜂箱普遍出现阶段

随着养蜂生产的发展,在经历蜂箱的简单仿制阶段之后,古人的蜂箱制作水平又有了新进步。公元5 世纪《永嘉地记》 (南朝郑缉之) 载:“七、八月中常有蜜蜂群过,有一蜂先飞,觅止泊处人知,辄内木桶中”。据《中国蜂业简史》[3]“文中所提的木桶,已不是空心原木,而是由木材加工而成。”即由“刳木以为蜂之宫”发展到了用木材加工蜂桶阶段(“辄内木桶”多数专家解释为“总是把它纳入木桶”)。

特别有趣的是,人们生活上使用的筐篓、竹笼、厨柜等器物被偶然飞来的蜜蜂占为蜂窝,为古人的蜂箱制作提供了广阔思路。除了已出现的空心树段、墙洞、木桶蜂窝外,又出现了竹编、藤编、草编、砖土等材质的蜂箱。在蜂箱的制式上,直立的、卧式的;圆的、方的、扁的;木匣的、柜式的、箱式的等等,恰如《蜜蜂与蜂箱》 所写的“视当地所能取得的材料以及该地人们手艺的高低差异……不期然应运而生了。”

我国历史上,多材质、多箱制蜂箱普遍出现阶段,处于南北朝到清朝末年这一历史时期。

1.4 郎箱化与传统蜂箱并存阶段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随着意蜂及其养蜂用具、养蜂技术传入中国,中国的养蜂业逐渐以饲养西方蜜蜂为主,使用的蜂箱大都是原来饲养意大利蜂所用的10 框蜂箱。改革中蜂用箱,也进入了套用郎氏箱时代。

自20 世纪20 年代华绎之开始,一代又一代养蜂家们提倡推广中蜂活框蜂箱饲养,先后研制了徐受谦小型中蜂巢箱、解景戌中蜂巢箱、张进修式中蜂箱等[4]。1949 年后,又先后研制出了高窄式、从化式、中笼式、中一式、沅陵式、中标箱、GN 箱、短框式十二框中蜂箱等。虽差异较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所有的新式蜂箱在设计和构造上仍然结合着郎氏的原理”。

令人称奇的是,尽管郎箱在世界很多地方适用普遍,中国几代养蜂专家不断改良用于饲养中蜂,政府也给予了很多支持,但终未完全取代传统蜂箱。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我国蜂箱的发展历史进入到了郎箱化与传统蜂箱并存阶段。

1.5 蜂箱演进历程各阶段划分的相对性

上述中国蜂箱演进历史各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阶段都留存有上一阶段的东西,同时,又孕育着下一阶段的成长元素。如晋朝,本文将之划到蜂箱简单仿制阶段,但将皇甫谧、张华、郭璞3 位中国蜂业史上的重要人物的有关文章,结合其他资料研究的话,不难发现,该时段虽处于“刳木以为蜂之宫”的简单仿制阶段,但仍在使用移养方法,“原始洞养”遗风尚存,以木料加工蜂桶技术也在成长之中。另外,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和养蜂技术传播各异,蜂箱的演变也不是每个地方都经历了所有阶段。

2 至今未出现郎箱意义上中蜂箱的原因分析

所谓郎氏箱意义上的中蜂箱,即符合中蜂特性,较为普遍适用的中蜂箱。至今未出现郎氏箱意义上中蜂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历史上养蜂业在农业中占位有限,影响了优秀中蜂箱的研制推出

养蜂业属于农业范畴,但只占农业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大农业中,远不及种植业;于畜牧养殖业中,又远不及猪、牛、羊、鸡、蚕等。在我国几千年的养蜂历史长河中,直到明朝,家养中蜂蜜产品只占20%,野生蜜产品仍占80%(参见《天工开物》宋应星)。据清代黑龙江省《呼兰县志》 载“知府黄维翰任呼兰时,常提倡人民养之有蜂,间亦有饲以酿蜜者”。由此可见,整个古代,我国的养蜂业都不发达,更谈不上朝廷重视和投入力量研究蜂具了。

清末以后,养蜂业一定程度上渐被重视,但中蜂箱的发展演进,又因郎氏箱的传入被打断、影响了100 年。

2.2“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及相应的人才教育选拔制度,严重阻塞了蜂业人才通道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始,“学而优则仕”逐步成了历代知识分子的主要价值取向。“开科取仕”及相应的教育制度,培养选拔的也是“经世济国”之才[5]。

20 世纪90 年代,乔廷昆、王华夫、黄文诚组织力量,从浩若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搜集、整理、编就了《古代蜂业文献译注》 一书。笔者依篇统计发现,着墨反映古代蜂业的100 位以上作者中,基本上没有从事养蜂研究的人。被视为我国养蜂鼻祖的姜歧,隐居一方,教授“牧豕调蜂”,但这位高士真正看重的是《尚书》 《易经》 《春秋》,而不是《农经》 方面的东西,“恬居”却不忘“守道”。此后的一千七百多年,基本上是能写的人不养蜂或不会养蜂,能养蜂的人不会写。西方情况不同,早在古希腊时期,养蜂就比较普遍,并从立法上加以保护;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还是位动物学家,对蜜蜂的研究仅次于对人的研究[6];公元1 世纪,古罗马杰出农学家科路美拉十二卷本《农业论》 专章教授养蜂;郎斯特罗什本身是教师和牧师。从古至今,养蜂一直与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西方能诞生郎氏箱绝非偶然。

2.3 中蜂对巢穴适应性强、类型多,客观上增加了蜂箱研制的不确定性

中蜂本身对巢穴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从岩穴树洞到桶篓仓柜,立的、卧的、圆的、方的、大的、小的,都能见到有蜜蜂营巢生活。就品种而言,2011 年,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蜜蜂志》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分布在中国的东方蜜蜂归纳为北方中蜂、华南中蜂、华中中蜂、云贵高原中蜂、长白山中蜂、海南中蜂、阿坝中蜂、滇南中蜂和西藏中蜂9 个类型。这种一方面对巢穴的适应能力强,另一方面类型又多的结果,必然会增加蜂箱研制的不确定性,甚至一定程度出现混乱。

20 世纪70-80 年代,为了解决蜂箱使用中的混乱状况并设计出一款全国统一的标准中蜂箱,杨冠煌带领“中蜂蜂箱标准化课题协作组”,经过4 年努力,终于研制出了“中蜂十框标准蜂箱”[7]。但是,从现实使用的情况看,没有实现其初衷,只是又研制出了一款重要蜂箱。郎氏箱意义上的中蜂箱并未因此发明而诞生。

2.4 对中蜂蜂巢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缺课,根本上影响了具有郎氏箱意义中蜂箱的研制

塔兰诺夫指出,“养蜂业中的巨大改进和发明,总是随着蜜蜂生物学方面的相应发现而来的。例如:活框蜂箱是在1814 年,在胡伯和普罗科波维奇研究了蜂巢的构造及造脾的基本规律之后出现的”[8]。我国蜂业科技工作者对中蜂巢的结构和中蜂生物学习性的研究,还有课要补。

1980 年9 月,杨冠煌等[9]在湖南沅陵观测了5 群桶蜂,结果是平均蜂重3.03 kg、巢脾10.4 张、巢脾总面积14105 cm2。同年11 月,肖洪良、段晋宁等也在湖南沅陵观测了5 群中蜂,结果为平均蜂重3.03 kg、巢脾10.4 张(注:文中标出平均张数11.4 张,但5 群总巢脾数是52 张,故实际平均张数应为10.4 张)、巢脾总面积17103 cm3[10]。同样的群数、同样的蜂量、同样的巢脾张数,何以巢脾的总面积如此不同?龚凫羌以蜂王日产卵1000 粒、工蜂平均寿命40 d 作为设计参数,研制出了GN 式蜂箱,巢箱加继箱容积41514 cm3[11]。秦裕本同样以蜂王日产卵1000 粒、工蜂平均寿命40 d 作为设计参数,设计出来的蜂箱容积则为60000 cm3[12]。二者悬殊近2 万cm3。李位三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中蜂群势小,巢脾少,脾面小,蜂量小,蜂箱容积要小,可定在20000~30000 cm3范围内[13];吴小波、曾志将2009 年7 月底对江西瑞昌市“和平山”的中蜂作过调查,发现蜂巢基本上由6 张巢脾组成,蜂量0.6~0.8 kg。因此,宜在GN 式蜂箱的基础上改造研制新箱[14]。对上述情况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对于中蜂蜂巢的观察与研究,即便蜂业大家也还缺乏广泛的、系统的、大量的、持续的观察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较为孤立,甚至互相矛盾,谁更接近事实真相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尚不足以为郎氏箱意义上中蜂箱的成功研制提供强有力的认知支撑,缺的课还需要补上。

3 展望

对郎氏箱意义上中蜂箱的出现,笔者持乐观态度。

3.1 对中蜂蜂巢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加快新蜂箱诞生进程

过去,对中蜂蜂巢的观察研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缺乏系统设计和持续联合攻关,甚至满足于已有的观察结果。近些年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多改变,除了关注研究的人士越来越多外,更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要重振中蜂,就是要重新研究中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真正适于中蜂的管理措施和蜂具。”[15]。笔者自费观察研究中蜂自然蜂巢几年时间了,包括树洞、桥洞、仓蜂、桶蜂等计120 群以上,发现了多条前人没有报道过的重要现象,如华中中蜂最适巢穴内径黄金值、归巢蜂上脾习性等,可作为新箱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笔者将另文介绍)。草根研究者尚能有所发现,况且由国家相关机构组织专家学者领衔攻关呢?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蜂蜂巢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深入,必将加速新蜂箱的诞生。

3.2 重回原点或许是另辟蹊径的开始

自从套用郎箱技术饲养中蜂以来,一代又一代蜂业专家在这条路上整整摸索了100 年。现在看,无论是蜂箱探索还是蜜蜂生物学特性探知,似乎都回到了原点。

就蜂箱探索而言,从20 世纪20 年代以来,为了让中蜂适应活框饲养,到底设计了多少款蜂箱,报道的和没有报道的,都难以弄清了,谁也说服不了谁。探索发展到了徐祖荫那里:尽管郎氏箱最早用于饲养西方蜜蜂,但自从传入中国后,用于中蜂饲养,也有很好的效果。经多地饲养观察及箱型比较,在蜂群繁殖率、产蜜量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地区适应性较广,是一种生产性能比较全面的蜂箱类型,也是我们重点推介这种箱型的重要原因[16]。这不正好说明,百年中蜂活框箱的探索又回到原点了吗?

从中蜂生物学习性方面看,不管我们设计和使用什么样的蜂箱,只要是现代活框养蜂,中蜂都不习惯,都想摆脱。于是,人类发明了隔王片、剪翅、隔板、副盖、覆布等办法和工具强制其就范,而中蜂稍有机会便会脱离巢框另行造脾(人们谓之赘脾),飞逃、患病的也多。于是,一些中蜂研究专家,将目光重新投向传统养蜂和自然蜂巢的观察研究上,显示中蜂生物学特性的探知也回到了原点。

百年中蜂活框饲养重回原点,表明中蜂不同于意蜂,应该另辟蹊径设计研制真正适合中蜂的蜂箱。

3.3 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将给新蜂箱的研制提供新的有利条件

从我国蜂箱发展演进的不同历史阶段看,每一步重大发展,都有新技术、新材料的功劳。从原始洞养到树段移养,是在斧头、锯子发明以后;“刳木以为蜂之宫”之“刳”, 《说文解字注》 的解释是“刳谓空其腹”,即剖凿大木,使其中空。这又依赖于凿子、刨子等新的木工工具;南朝圆形蜂桶的普遍出现,与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微首创“割园术”分不开;竹编、藤编、草编等轻质“蜂箱”的出现,也是利用了相关编织技术;套用郎箱原理,活框饲养中蜂,反映了现代蜜蜂饲养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对蜂箱的要求。现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不断出现,并部分用于蜂箱制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更多弄清中蜂蜂巢结构及其生物学规律之后,借助新科技、新材料的力量,一定会研制出具有郎氏箱意义的中蜂箱。

科学需要反思,文中直言如对历史人物和当代蜂业大家有不敬之处,请见谅!

猜你喜欢
巢脾中蜂蜂箱
保护和发展中蜂维护生态平衡
简易中蜂采水碗
及时纠正桶养蜂群的偏位脾
蜜蜂巢脾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蜂箱的合理选择及注意事项
环保蜂箱设计
谈中蜂咬脾应对措施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悬崖上的蜂箱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