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

2019-12-30 14:26李沐熹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类书

李沐熹 王 璐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

所谓类书,就是将各类资料汇编成册的史书,它按照特有的编辑方法,分门别类地去整理文献史籍中的资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它主要按内容或者按照字韵将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和名言佳句等分门别类整理,用于某类专题研究的后备资料库。

类书的编纂者分为两类:官方和私人,类书收录的资料内容既可以为某一专题,又可以是综合性知识,本文主要论述后者,因为其是我国古代具有百科全书性质、文献工具书性质、古籍整理著作性质、资料汇编性质的工具书,是中国编辑出版和传播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工程,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官修类书的问世

一种事物的产生,就代表着一种需要的满足,官修类书的产生也不例外,正是有需要,它才问世。

首先,最主要的是出于政治原因,封建社会的迅速发展加大了封建统治者对类书的需求。各代封建王朝的开国之君多亲身经历战乱。所以他们执政之后,能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振兴经济和农业,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同时这些统治者还要吸取前朝历代成败兴亡的经验教训,通过古和今的对比,来夸耀自己的“文治之盛”,此外还可以安抚统治集团内部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是为了安置宿敌,消除隐患,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当朝的统治安定。因此,古代官修的类书的编撰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和使统治者的功绩流传千古而问世的。如我国为满足帝王的需要而编的第一部类书官修类书《皇览》,《三国志·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

其次,由于社会安定,给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们衣食无忧后,就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文化活动,正如孔子所说“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因此官修类书又一次应需而生,它能满足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文学创作的需求。如唐代的《初学记》就是唐玄宗为了“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命徐坚等编纂的。

最后,官修类书又比私人修的类书更具权威性,在思想倾向上,能更好引导考生向统治阶级靠拢,因此官修类书也成为考生们独一无二的备考资料,千百年传承下来。

二、官修类书的发展

自《皇览》问世后,后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政权,加强文治,也纷纷召集文官进行类书编撰,梁武帝萧衍时期,编纂了《寿光书苑》和《华林遍略》两部类书;北齐后主高纬时期,编纂了《修文殿御览》;隋代编撰了《长洲玉镜》和《编珠》;唐代编纂了《艺文类聚》《初学记》《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北宋初年出现了著名的“宋初四大类书”;清代更是官修类书的集大成者,正是这些朝代的重视推动了官修类书的前进。

1.隋唐时代。隋唐时期官修类书的规模较大,由政府出资,聚集一批文人各司其职,成果颇丰。有隋代的《长洲玉镜》和《编珠》;唐代的《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瑶山玉彩》《初学记》等。这些官修的类书有各自的使命和用途,有的服务于皇帝考察历史,施政时可以借鉴前人方法和策略,有专为写文章查检典故、事对而编的,有为皇子提供文学典故和范文而编的。这时的官修类书种类繁多,各具规模,形式多样,这标志着官修类书的发展已初见繁荣。

2.宋明两代。这是官修类书的真正成熟期,宋代雕板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印刷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书籍的刊行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因此使得官刻、坊刻和私刻图书大量涌现,最终促使各种书籍更臻完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官修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宋代四大书”就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前三部成书于宋太宗时期,均为李防主编,内容涉猎广泛。宋真宗命王钦若主持编辑的《册府元龟》,辑录的时间段跨越广泛,自上古到五代,将历代君臣事迹按照事类和人物,分门编次;编写材料以“正史”为主,辅以经书、子书,为后世官修类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明代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商品经济的萌芽。这样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明代产生类书中的煌煌巨著——《永乐大典》,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类书的成熟。

3. 清代。清代初期、中期,尤其是康、雍、乾三代,国家经济和文化都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因此清代也成为集千古类书之大成者,如《四库全书》的编撰。但清自嘉庆以后,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国力日衰。我国封建社会也逐渐衰退,官修类书不可避免的也走向终结。

三、我国古代官修类书的总体编辑特点

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类书《皇览》就是官修的综合性类书。自此以后,历代相继编纂这种综合性类书,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前人的成果的过程中总结出官修类书的编辑特点。

首先,由于工程浩大,私人很难完成,因此大型的类书多由国家出资,统一选拔人才集中编撰,被选拔出的编撰人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分门别类,精挑细选,如儒家经典、诗词文章、成语典故、风土人情和朝纲国事等内容,按照一定体例和专题,又根据内容按顺序编撰成册。因此,官修类书的编订,是一项集体工作,在这个集体中,每一个部门各就其职,专攻自己擅长的领域。

其次,官修类书的编纂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政治的原因,张涤华在《类书流别》中指出“宋初削平诸僭,降臣聚朝,虑其才无所施,或怀怨望,于是丰其廪饩,使撰不急之书,困老英雄,允推长策。然则当时类书之盛,非特缘于学术风气,抑且有政治作用推移其间矣。……历代君主牢笼人才之法,大率如是,又不仅有宋为然矣。”由此可知,为了迎合当朝统治者,在编撰时定会删减一些有争议的内容,这样历代的官修类书就会统一地遗失一些能反映当时现实情况的宝贵资料。

最后,每部官修类书背后都有深层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儒家崇尚文治的传统。每一代皇帝在国家安定后,都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持久,因此大力倡导儒家文化理念,想借用儒家经典来教化民众,于是官修类书就背负起这一职责,把儒家的文治理念传播开来。

今天科技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浩如烟海,查阅资料转瞬间即能完成,于是官修类书的光辉在渐渐暗淡,甚至被束之高阁,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它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它具有不可取代的文献价值。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指出:“类书者,将当时所有之书分类钞撮而成,其本身原无甚价值;但阅世以后,彼时代之书多佚,而其一部分附类书以幸存,类书乃可贵矣。”虽然古代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结束,但文本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可以延续下去,让今天的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的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类书
家富隋珠 人怀荆玉
——论唐代类书编纂的特点与价值
西夏类书《圣立义海》故事新考三则
文人心眼 学者关怀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下)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
唐初权力话语与《艺文类聚》的编撰
古代典籍分类中之事物分类法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