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县撒坝猪的应用现状及对策

2019-12-30 08:03李天祥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科技开发培训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9年22期
关键词:猪肉仔猪加工

文│李天祥(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科技开发培训中心)

随着国内外猪品种的引入,禄劝撒坝猪饲养量急剧下降,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猪肉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肉质的选择要求较高,质好味好的猪肉更受欢迎。如何将撒坝猪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优势资源,进一步优化为经济优势是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禄劝县)实现产业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禄劝县养猪产业提值增效和全面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本文就禄劝县撒坝猪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禄劝县是昆明市北部的农业大县,是昆明市农产品的主要供给地,养殖业和种植业是广大农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生猪养殖的经济收入一度占到养殖业的60%以上。2017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87287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911906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9781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01878万元,占45.9%;牧业产值205731万元,占46.78%。2017年猪牛羊肉产量76795吨,其中猪肉产量达61260吨。

撒坝猪是云南省优良的地方猪种,2006年及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是当地杂交改良的当家母本,具有繁殖力高、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鲜嫩、肉风味独特等优点。

一、应用现状

1.品种保护及利用。撒坝猪主产于昆明市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及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武定、楚雄、南华等县域内,又以禄劝县撒营盘镇(以前称撒坝)为中心而得名,禄劝周边的富民、安宁、寻甸等县(市)也有分布,此猪种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以禄劝最大。

1986年,撒坝猪遗传资源录入《中国猪品种志》。1987年,撒坝猪录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06年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和“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1年,撒坝猪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并被评定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2014年再次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禄劝境内自然地理状况多样,各地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差异大,选育目的、生产要求和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形成了大、中、小型三种类群的撒坝猪。撒坝猪其腹部下垂不拖地,臀部稍尖斜,四肢坚实有力,尾粗长,尾根低,乳头5~6对,少数7对,排列整齐。

撒坝猪性成熟早,公猪初情期2~3月龄,母猪3~4月龄;公猪配种年龄约150日龄,母猪约198日龄。母猪窝均初产仔7~8头,经产8~10头。撒坝猪肌肉水分含量<70%,pH5.6~6.75,粗脂肪≥26.14%,肌内脂肪6.5~7.14%,蛋白质≥20%,氨基酸总量≥15%。撒坝猪肉风味独特,其肌内脂肪含量高于梅山猪(6.37%)、通城猪(4.56%)、荣昌猪(3.12%)等地方品种。

经过6个世代纯繁选育的新品系撒坝猪,初产(头胎)达8.72头,经产11.84头,7对乳头的仔猪占总产仔数的37.2%,肉猪达87千克体重日龄为195天,料重比为3.63。在产区撒坝猪主要用于猪品种改良中的母本,以生产出具有撒坝猪和进口品种优势的二元和三元杂交商品肉猪供给市场,经改良的猪肉及其加工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据连林生报道,杂交利用中选育出的杂交猪生长快,产仔数增加,肉质指标均属优质。二元杂母猪约撒(约克夏×撒坝)产仔13.3头,长撒(长白×撒坝)12.4头,二元杂交肉猪约撒、杜撒达90千克异体重日龄分别为163.8天、171.7天,料重比3.45、3.37,瘦肉率54%、55.3%。三元杂交肉猪杜约撒、约长撒达90千克异体重日龄分别为162.5天、167天,料重比3.03、3.13,瘦肉率59.3%、60.96%。

禄劝县是撒坝猪的中心产区,多年来将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地方猪遗传资源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49——1986年的37年间,禄劝县每年生产5万~20万头撒坝仔猪,这些仔猪70%供本县补栏,30%外调到邻近的寻甸、富民、武定、会东、会理等县。1987——2006年的20年间,禄劝县每年生产35万~55万头纯种撒坝仔猪或含撒坝猪血缘的杂交仔猪,这些仔猪除供本县补栏外,每年有15万~25万头外调到邻近的寻甸、富民、西山、安宁、东川、武定、禄丰、攀枝花、会东、会理等县市。2007——2008年的2年间,禄劝每年生产85万~115万头撒坝仔猪或含撒坝猪血缘的杂交仔猪,这些仔猪除供本县每年补栏40万头外,每年有45万~75万头销售到邻近县市,仔猪产值近2亿元。仔猪已成为禄劝畜牧业的拳头产品,仔猪生产是禄劝县的一大优势产业,对禄劝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和邻县商品猪基地县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国外猪品种的引进,因其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等性能,被国内养殖和消费者接受。饲养撒坝种猪亏损,加之政府投入品种保护的资金极其有限,撒坝猪的品种保护及利用工作一度陷入极度困难的局面。资料显示,1979年禄劝全县纯种撒坝猪存栏量有19万头,占生猪存栏量的40%。2014年年底的调查统计,禄劝县域内纯种撒坝猪存栏数仅有13677头。2015年还在持续下降。

自2016年以来,随着禄劝脱贫摘帽工作的深入,撒坝猪产业成为县委政府开展产业扶贫的重点之一。同时在养殖户自己养殖撒坝猪或具有撒坝猪血统的猪屠杀食用,城市也到农村寻找具有撒坝猪血统的生猪杀而分肉食用的消费刺激下,撒坝猪养殖量有所增加,到2019年9月初,全县共建成乡、村两级撒坝猪扩繁场61个,扩繁场存栏达10493头、出栏11212头,加上农户零星养殖的存栏达2万余头,占生猪存栏量50.46万头的4%。但由于失去了撒坝猪这一优良母本,也失去了仔猪生产这一大优势产业,2018年禄劝仔猪出栏仅29.3万头,不但不能自给,还要从外地购入。

2.产品加工与销售。禄劝县域开展与撒坝猪肉有关的产品加工已有20多年时间,主要是利用具有撒坝猪血统的猪肉加工撒坝火腿及其系列产品(腌制五花肉、猪头、猪肚、猪肝、香肠、血肠等)。2008年禄劝县内加工大户及企业最多时近60户,加工规模最大时达6000多吨,年产值近3亿元。县外的武定、安宁、富民、寻甸等加工户达20多户,规模达1000余吨,产值达5000多万元。因其具有低盐、低脂、细嫩、纯香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产品主要销往昆明、上海、北京、广州、香港等国内近40个大中城市及地区。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因撒坝猪品种保护与利用工作不到位,优质的撒坝种母猪的培育工作缺失,致使市场上难以购买到具有撒坝猪血统的猪肉进行火腿及其系列产品的加工,而用纯洋猪血统的猪肉进行加工,产品失去了原有的细嫩、醇香的品质特征,深受消费者诟病,致使产销量日渐萎缩。目前,加工大户及企业仅15户左右,规模约1500吨,产值约1亿元。

3.市场营销与认可。10年前,撒坝猪的保护与利用、撒坝火腿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是在政府引导下开展的,市场营销与宣传工作及其投入也是以政府为主导。产品先后获得了云南省无公害食品认证、第三届国际(天津)新发明、新技术及新产品博览会金奖,云南省第七届消费者最喜爱商品称号以及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市场认可度较高,加工与销售量大。2014年5月22日,原农业部批准对“禄劝撒坝猪”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5年08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撒坝火腿”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企业等生产、销售者从中获得丰厚利益。随着撒坝猪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淡化与滞后,产品的原料质量难以保障,产品失去原有风味和质量,造成市场范围逐年缩小,市场占有率大幅降低,有被其他品牌替代的趋势和可能,当然,消费者的认可度也随之大幅下降。

二、存在问题

1.品种保护的投入不足,开发利用力度不够。撒坝猪的品种保护不仅是发展云南“高云特色农业”“打造绿色品牌”的需要,也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性开发与利用的需要,更是云南实施产业脱贫、全面实现小康的需要。可是,因撒坝猪品种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民族、边远、贫困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区域,主要靠其他项目实施过程中挤出部分经费用于有关工作,很难提供持续、有效地投入,而县级财政无力投入相应的资金用于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在撒坝猪利用过程中,政府没有行之有效的行政措施来扶正不利于撒坝猪产业及产品发展的行为,而行业规范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处于民间自愿的松散型模式。为此,没有形成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有偿使用,获利企业和个人没有形成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观念和意识,开发利用的力度逐年减弱。

2.技术及应用有待提升,销售方式亟待转变。撒坝猪肉的加工技术主要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撒坝火腿加工技术,专利技术的应用也因技术人员的不稳定造成了规范程度不一。而其系列产品的加工技术还没有形成规范科学的技术体系,产品的质量因此而难以稳定和统一,致使消费者对撒坝猪肉加工产品质量的评价与认可度不一。撒坝火腿及其系列产品生产黄金期的全国销售方式以实体店为惟一销售方式,而电子商务(网店、微商等)尚未出现,而且生产者和销售者多是文化层次低、科技应用能力弱的农村劳动者,至今的销售方式依旧如故。为此,将实体店销售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3.市场主体营销无力,消费者认知度需拓展。市场主体是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和大户,因在产业开发前期,市场宣传营销的投入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市场主体习惯于坐享其成,处于不愿、不想、不会投入的无力营销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对撒坝猪肉产品有一定认知和认可的消费群体被其他营销宣传工作做得好的产品所引走,所以拓展产品的消费者认知度是当务之急。

三、对策

1.加大政府投入,提高保护利用成效。撒坝猪的种源保护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应通过开发利用将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因此,撒坝猪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经费的投入应纳入省、市、县政府财政预算,以确保投入及其保护与利用经费及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对经费的使用环节、重点及成效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并根据保护性利用情况对经费分布重点和关键环节适时优化调整,以提高保护利用成效。

2.优化开发技术,开辟新兴营销途径。撒坝猪的开发利用包括撒坝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技术、撒坝猪种猪的生产培育技术及其配套系的养殖技术、养殖撒坝火腿及其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等。然而,目前仅是其系列产品加工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其他技术已研究完成,并在有关企业推广应用。只有通过优化组装配套成一套科学合理而完善的技术标准,才能将其运用到撒坝猪肉产品的开发利用之中,提升撒坝猪肉的原料及其产品的内在质量。同时,利用禄劝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优势,培训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开辟电子商务营销途径,更好地适应当前国内、国际营销模式,将优质撒坝猪肉产品分享给范围更广、群体更大的消费者。

3.强化营销意识,提高市场影响能力。组织撒坝猪养殖及其猪肉产品加工的主体进行市场分析,重点对营销意义目的和途径与方式开展讨论,以达成共识,形成有效的营销措施和方案,共同出钱出力。同时,利用好撒坝猪及撒坝火腿的地理标志认证证书、撒坝火腿专利证书等无形资产,提高其市场影响力、认可度和占有率。

猜你喜欢
猪肉仔猪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