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患儿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及其系统评价

2019-12-30 01:46徐东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徐东伟

【摘 要】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心律失常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临床效果确切,有效促进患儿疾病康复。

【关键词】 小儿心律失常;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发生异常而引起心脏节律失常,该疾病多发于小儿,心律失常疾病严重时若未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将导致心力衰竭、猝死,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因小儿各项身体机能处于发育阶段,应及时对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治疗,并采取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小儿心律失常致死率。此次研究对心律失常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临床应用效果,现将护理效果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心律失常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为0.6个月~10岁,平均(4.68±2.10)岁。研究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0.8个月~10.5岁,平均(4.38±1.82)岁。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同意。纳入标准:患儿均经心电图、胸部X拍片检测确诊为心律失常;患儿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其他重要脏器官发生器质性改变。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引导患儿采取合理体位,引导患儿勿取左侧卧位休息,呈现左侧卧位时将加重患儿心脏搏动时产生的不适感。在心律失常发病严重时,将引起患儿血压降低或休克。给患儿去枕呈平卧位,头部与下肢稍稍抬高,增加回心血量流量,保障脑部组织血液循环畅通。患儿若发生抽搐或是意识障碍,加强保护措施,呈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分泌物误吸而引起窒息。保障患儿充足的睡眠时间,减少对患儿刺激。

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如下:

1)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心脏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当患儿发生哭闹、躁动时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机体儿茶酚胺合成作用增强,加重心律失常。在护理过程当中结合患儿性格特征,对患儿进行安抚,可根据其年龄阶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儿积极配合。教会患儿家长正确监测脉搏,减少各类诱发因素。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将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诱发原因、相关注意事项对家长进行讲解,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打消其心中顾虑。积极鼓励患儿家长给予患儿更多的情感支持,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有助于提高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饮食护理。引导患儿用餐采取少食多餐的形式,因进食过饱也会导致心律失常。开始进食主食的患儿食物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预防便秘,因便秘会在排便时增加腹内压力,使患者心脏负担加重,进而诱发心律失常。针对心律失常严重患儿,对其腹部进行按摩,有助于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3)恢复与预后护理。待患儿疾病情况稳定后,引导家长给患儿按医嘱用药,切勿对用药量自行增减或是停用。给予患儿充足的营养保障,增强其机体抵抗能力,告知家长及时带患儿前往医院进行复查。告知其养成良好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的重要性。患儿沐浴时,水温适宜,且时间不宜超过10min。加强监测患儿心率、心律以及脉搏情况,积极预判心律失常现象;针对发生房颤的患儿应同时测量脉率和心率1min。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效果。评判标准:治愈是指患儿心律失常消失,心率恢复正常水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减轻是指患儿心律失常有所改善,心率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是指患儿心律失常,临床症状未发生明显改善,甚至还出现加重的现象。有效率=(治愈例数+减轻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n代表计数资料,用χ2检验,(±s)代表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心律失常属于临床中常见疾病,小儿心律失常是由于折返机制所导致,小部分属于平行心律、自律性上升,小儿心律失常临床症状相对成人而言较轻。年龄小的患儿缺乏主诉,年龄稍大的患儿主诉表示存在胸口不适、胸闷以及心悸等症状[2]。小儿心律失常病理因素主要因感染后引起,主要臨床特征表现出心脏波动异常,若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将对患儿身体健康及预后造成影响,如治疗与护理不及时,则会对患儿的健康及预后造成不良影响。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并辅助相应护理措施,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3]。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综合护理的患儿总有效率达到96.67%,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患儿总有效率为76.67%。可见,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对体位进行合理引导,充分保障患儿睡眠时间,促进患儿身体恢复。通过饮食护理保障患儿摄取充足的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功能,为治疗和康复奠定良好基础。在恢复期加强疾病观察,并加强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临床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并采取积极处理措施,以免病情加重。实施用药指导减少不良反应,并对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及时吸痰和雾化吸入,预防并发症发生,对患儿及其家长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通过恢复期和预后护理,让护理服务得到延伸,有效保障患儿恢复效果[4]。

综上所述,对心律失常患儿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有效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儿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 樊琳琳.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进行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8):217219.

[2] 王洪玲.小儿心律失常的护理观察及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04(26):107,110.

[3] 孙丽晶.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04(16):9293.

[4] 程清礼.小儿重症肺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07):12301233.

猜你喜欢
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临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换药疼痛的影响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观察与分析
产后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探析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