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2019-12-30 01:51王梦蕾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21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科技创新

王梦蕾

摘 要:“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自古以来就是治国兴邦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不仅是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的战略首要问题。现阶段,全球农业处于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巨变,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的形势,科技创新正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本文重点分析科技创新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及措施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科技创新;措施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21-0209-02

1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现阶段,中国实现了基本粮食自给,基本解决了近14亿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下阶段的任务是在进一步增加粮食总量的同时,努力发展粮食多样化生产,调整粮食产品结构,提升人民的营养水平,满足人民高质量生活需要。我们必须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树立科学的粮食安全观,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实现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中国人口众多,底子薄,可用耕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水平低,特别是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不足是制约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据统计,中国淡水資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每年受旱面积为200万到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到200亿千克。同时,中国虽然土地辽阔,类型多样,但是山地多,平地少,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2)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实,尤其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设施,农业机械设施等方面基础薄弱,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影响着中国粮食产量和质量提升。

(3)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贫富差距大,城乡规划不合理等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由于资源分配对于农业倾斜力度相对较小,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4)农业科技力量较为薄弱,现代农业人才储备较少。中国农业科研起步晚,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科研力量已经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并且科研队伍也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的力度。我们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要抓手,促进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2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包括农业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口号和任务首次被提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发展农业过程中,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合作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认识历程。

(2)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广泛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制度建设上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健康地、持续地向前推进,实行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镇带动乡村的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3)现阶段,农业科技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对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把握时机,推进科技发展,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袁隆平院士指出,全球农业竞争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创新正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这对农业科技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等一批突破性成果。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5%。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带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新时代,力争到2035年,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关键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若干领域引领全球农业科技发展,全面支撑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发展。我国已经迈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一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拉开序幕,农业科技创新面临巨大挑战,担负着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

3 农业科技创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习总书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党中央历来重视农业问题,2005年到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产品供给的保障能力。《“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农业科技创新是构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粮食市场的局面,需要建立起支撑着国家粮食安全的科技创新战略,从而形成具有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在国际粮食市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博弈能力,保证中国粮食安全。

(2)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中国要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就必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3)农业科技创新有利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加农民收入。

4 科技创新的举措

(1)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深化农业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推动力作用,为粮食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良性的體制机制。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财政税收的倾斜力度,通过对农业的减免税优,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2)突破农业核心科学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当前,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做为人口大国,只有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全球农业竞争激烈,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粮食安全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才能得到落实和保障。我国袁隆平院士进行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实现中国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800公斤、第三期900公斤、第四期亩产1026.7公斤,这就是科技的魅力。

(3)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增加教育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农业科研高级人才不足与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结构不稳定并存的双重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发展靠创新来驱动,创新则靠人才来支撑。知识就是力量,加大对科技队伍和人才的培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4)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变以前单一追求粮食产量,转变发展方式。当前,我国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要延续这种奇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命题。面临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等问题,我们要由过去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方向转变。“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要发展生态农业,对于土壤改造、水利保障、种子选用等必须逐一改进优化。只有关注和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完,造福子孙万代。

(5)依托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加强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随着物联网、大数据,5G的大力发展,一是农业生产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如,病虫害远程诊断、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饵料自动投喂等;二是搭建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的快车,实现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成果速递和服务对接,满足农民的技术与信息化需求,让农民真正获得精准及时的信息和一站式的服务。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科技创新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