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对话丰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渠道探究

2019-12-30 01:53郜小燕
成才之路 2019年34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道德与法治德育工作

郜小燕

摘 要:很多教师总是习惯性地将教参作为教学的“救命稻草”,当教师带着依托教参精心设置的教案走进课堂时,往往发现教学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主要原因就在于依托教材只是与教材达成了单向的对话。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多维对话,认真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丰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渠道,精心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案,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要对话学生,契合认知需要;对话教材,厘清逻辑体系;对话资源,统整助读系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多维化教学;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4-0027-02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青少年学生的必修课,对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真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精心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案,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感染力,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材的解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对于确立教学目标、研制教学内容、遴选教学策略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总是习惯性地将教参作为教学的“救命稻草”。教师带着依托教参精心设置的教案走进课堂时,往往发现教学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主要原因就在于依托教材只是与教材达成了单向的对话。课程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生长。这就意味着教师解读教材需要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将教学设计努力贴近学生的需要,才能让学生获得道德的自主生长。本文对注重多维对话丰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渠道进行研究。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解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教材解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解读教材时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二是忽视教材内在的逻辑性,不重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未能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善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三是忽视相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完整,没有从不同的立场、情境和角色展开对话。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的多维对话策略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解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多维对话,丰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渠道,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多维对话是积极互动的过程,强调动态信息的交流,它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教材的对话以及教师与资源的对话等。

1.对话学生,契合认知需要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但很多教师在进行教材解读时往往忽略这一点,并没有真正去认识他们,或者是以单向假想的方式揣摩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过:“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教师不妨在教学之前,围绕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一次对话,看学生是怎样看待教材中的话题的,看学生的现实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看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提升的空间在哪里。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可以理清学生的阅读生长点,为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提供认知支撑。

例如,“课间十分钟”这一课涉及的内容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最喜欢的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在课间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观察,并围绕“你们课间最喜欢玩什么、你们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如何”等话题进行交流,以了解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他们究竟需要什么。而学生们的回答往往非常天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事实上,学生的课间活动缺乏相应的组织,甚至并没有具体的活动,只是一味地追打嬉闹。为此,在设计和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紧扣教材内容,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他们选择、确定具体的活动内容,并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进行指导。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在依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选择和组合进行帮扶和指导。而这些恰恰是教师单向的教材解读所无法关注的内容,是进行教学实践转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2.对话教材,厘清逻辑体系

教材是编者根据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精心编制的,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性。在充分对话学生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准确揣摩教材内部的逻辑关联,以期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为指导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奠基。

例如,要认真研读教材栏目之间的逻辑。教材的栏目设置紧扣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道德发展,彼此之间既相互呼应,又彼此独立,只有真正读懂其中的内在关联,课堂教学才不会跑偏。如“大自然,谢谢您”这一部分包含了“大自然的礼物”“大自然的快乐”“大自然的语言”三个核心板块,旨在从人类与大自然的物质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启迪三个不同的维度设置教材内容。教师若能在解读教材时窥探到这样的匠心独运,就能够依循教材的思路,借助教材提供的资源,激发学生感恩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物质、精神和智慧的情感,从而设置“紧扣内容,了解自然”“走出教室,感知自然”“亲密接触,体验自然”三个教学板块,由此进入文本话题就更容易感动学生的心灵。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基于对教材内容的逻辑解读,并将其与学生内在的心灵意识进行了深入链接与统整,使得教学逻辑既尊重了教材编者原本的逻辑认知,同时也契合了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将教学真正作用于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上。

3.对话资源,统整助读系统

教材解读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教材和学生两个维度,还需要充分利用相关的助读系统资源,从多维度、广视域进行实践性解读,完整地理解编者意图。比如與传统教参直接提供解读与现成的教学设计不同,《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上就体现了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引领教师尝试从不同的立场、情境和角色展开对话,不仅对教材的本源性进行解释,同时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编排,呈现出编者鲜明的意图以及这一意图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将这一助学系统充分用好,并投身于对话的鲜活场域,才能提升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还以“课间十分钟”为例,针对这一内容的第四部分“这样做好吗”,教师如果只是关注教材的本源性解释,解读教材所能收获的仅仅是了解学生课间活动的项目、哪些活动要注意什么等。但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而深入地閱读教参,会发现编者设置这一栏目时,还有意渗透了合理安排、健康安全、劳逸结合等理念,因此教师就可以设置动态性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多元价值评判。比如教师追问是否可以在课间进行阅读时,很多学生都认为阅读长知识、又安全,是很好的课间项目。此时,教师则出示了当天课表,问在语文与数学课的课间进行阅读是否合理,旨在让学生进行活动安排的反思,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总之,教材解读是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必备基本功。单向的对话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多维对话,认真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丰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渠道,精心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案,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要注重对话学生,契合认知需要;注重对话教材,厘清逻辑体系;注重对话资源,统整助读系统。只有从不同维度展开研读,才能真正洞察教材的内在真意,为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助力。

参考文献:

[1]吉海荣.关注、反思、超越:小学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的三重“镜”界[J].辽宁教育,2019(07).

[2]张悦,张新颜.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08).

[3]方峥嵘.统编《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教材的解读与启示[J].江苏教育,2018(81).

[4]郭雯霞.道德与法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教材话题的探问[J].中小学德育,2018(02).

[5]江峰.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解读——以小学一年级教材为例[J].中国德育,2018(16).

[6]方峥嵘.基于多边对话的教材解读策略——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段教材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8(19).

[7]唐燕.“摹仿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

[8]李宸曦.基于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的小学生法治教育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道德与法治德育工作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