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我的毯子

2019-12-30 09:38刘肖岑王琳琳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母猴毯子客体

刘肖岑 王琳琳

在幼儿园里,我们时常会见到低龄段的幼儿依依不舍地抱着一只小熊玩偶、小兔子玩偶、或是一条旧旧的毯子,这些小熊、小兔子、小毯子和幼儿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这些物品在幼儿的心理世界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心理学家们称为“过渡性客体”。当幼儿(特别是低龄幼儿)由于气质类型、教养方式、社交技能匮乏等原因产生比较严重的分离焦虑或适应困难时,往往需要借助过渡性客体的陪伴来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与毯子形影不离的欣欣

来园期间,无论是游戏、吃饭、还是午睡时,欣欣都会一直紧紧抱着她的小毯子,既不开口讲话,也不参与任何游戏。区域活动时,有的幼儿去玩角色扮演游戏、有的坐在位子上玩拼插游戏,而欣欣却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她看了看娃娃家、玩沙区、阅读区,仿佛都不感兴趣,最后她来到了拼拆区的一个空座位上坐下去,然而她并没有开始玩拼插积木,而是继续和毯子做游戏。老师走过去提醒她:“不要玩毯子了,玩你的积木呀!”她才慢慢地收起毯子,将毯子抱在怀里,不过她还是没有玩积木,而是静静地看着其他小朋友。有一次,恰好欣欣妈妈有事,需要提前接她放学,她并未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表现出可以早早回家的激动,而是先把毯子抓在手里,然后才去收拾自己的物品。当妈妈拥抱她时,她手里也依然紧紧地抓着毯子。

“毯子宝宝”出现的原因

与欣欣类似的孩子在幼儿园中屡见不鲜,不过这些孩子可能不是像欣欣这样的“毯子宝宝”,而是“兔子宝宝”或是“小熊宝宝”。一般来说,“毯子宝宝”们普遍出现在小班的第一学期,那些让幼儿爱不释手的物品通常是从小就陪伴在其身边的、与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有着密切联系的柔软物品。对他们来说,毯子是其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它可以帮助孩子缓解与家人分离的焦虑,克服其在园适应不良的紧张感。因而,老师和家长切不可未经孩子允许就强行将毯子从他们身边拿走,因为这样会使幼儿恐惧不安的情况雪上加霜,严重者会给孩子造成强烈的创伤性体验。

欣欣的性格内向胆小,以前没有与家长分离的经验,有着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在欣欣妈妈的建议下,老师同意让欣欣带着毯子上幼儿园。毯子的出现赋予了欣欣安全感,使她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能够做到每天按时来园。

一块小小的毯子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魔力,是因为其所承载的心理意义。妈妈送给欣欣的毯子相当于一个“完美妈妈的替代品”,它能够代替妈妈陪伴着欣欣,让她感到温暖和安心,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慰藉,而且毯子永远不会责怪他们,会一直无条件地悦纳他们。因此,“小毯子”“小兔子”等便是“完美妈妈”的化身。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的术语可以指称这些令孩子们难以割舍的、能为其提供安全感的物品,即过渡性客体。这一概念最早是于1951年由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渡性客体是儿童的第一个‘非我所有物,通常是一个温暖柔软的物体,比如,一块柔软的毛毯、一件旧的衣服、一个玩具或熟悉的声音等,會让幼儿想起母亲在场时的一些平静时刻,或者它同母亲的慰藉具有一定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恒河猴实验”也侧面说明了过渡性客体对婴幼儿具有非凡作用。心理学家哈洛发现,对于从小与母亲分离的猴宝宝来说,浑身包裹着柔软绒布却不能为孩子提供食物的人造“绒布母猴”,显然要比只能为孩子提供奶水却浑身被铁丝环线的人造“铁丝母猴”,更能得到猴宝宝的青睐。猴宝宝只有在饥饿时才愿意与“铁丝母猴”呆在一起,而在其它时刻,尤其是当猴宝宝受到威胁时,它们都会到“绒布母猴”那里寻求安慰。由此可知,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与维系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无独有偶,诸多研究表明,身体的接触关乎儿童的安全感、情感幸福和身体健康:抚触能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协调,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能消除孩子的疲劳感和疼痛感,减少或解除孩子对某些可怕事物的紧张感,帮助孩子建立同亲人之间紧密相连的安全感;能提高孩子的身体免疫力,并促进其生长发育(对于早产儿来说,效果尤其明显)。因而,当孩子们抚摸、拥抱柔软的过渡性客体时,这些物品能够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掌控感,为其提供舒适与安慰,并帮助他们对抗焦虑与紧张情绪。

和小毯子说再见

我们需要谨记,幼儿无法与过渡性客体分离往往是其焦虑孤独、适应不良的外在体现,而并非过渡性客体的在场阻碍了孩子与他人的沟通。事实上,过渡性客体的存在与否及使用状况,可以被视为儿童社会适应的风向标。当孩子自己能够主动开始与过渡性客体分离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正在逐渐消融,良好的人际沟通也正在慢慢形成。

要帮助孩子更快地与过渡性客体分离并适应环境,我们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与掌控感,并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这需要在幼儿教师生活中教给幼儿一些有效的社交策略,有意地营造条件让孩子去实施所学的技能。比如,请外向成熟的儿童发起邀请、提供示范、或引导幼儿做出理想行为;分配任务给幼儿,让其在任务中为他人提供帮助,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以强化他的理想行为。另外,还可以通过跟孩子玩“枕头大战”等打闹游戏,帮助孩子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或者玩“模仿我”(由他人模仿孩子的一举一动)、“特殊时光”(在规定的时间内,孩子可以变身司令官下达各种命令由他人遵照执行)等游戏,让孩子体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以提升其掌控感。

当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成人与幼儿间建立了可靠信任的关系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开展可能会适度引起儿童紧张情绪的游戏干预,以帮助他们在危机与挑战中成长。

比如,在得到孩子的同意后,老师可以通过跟孩子玩如下游戏来协助他们逐渐摆脱分离焦虑以及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1)“小毯子要回家/生病了”游戏,老师可以告诉欣欣,小毯子现在很累了,需要休息一下,等欣欣玩完区域游戏以后才能陪伴欣欣。当欣欣逐渐适应了和毯子分离几小时后,可以继续在她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一步拉大与毯子的分离时间。(2)“拔萝卜”游戏,即与儿童一直哼唱《拔萝卜》的儿歌,在哼唱的同时将小毯子当做萝卜由双方互相拉拽。在玩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动作要轻柔、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在孩子未做好心理准备前直接将“萝卜”拔走,必要时老师可以通过夸大的声音、表情与动作来展现萝卜被孩子拔走时的狼狈,从而使幼儿在快乐的心境中逐渐体会并克服过渡性客体慢慢远离自己的焦虑。(3)“你好,再见”的亲子游戏,即父母跟孩子打招呼问好之后,迅速道别离开,然后又立即转身回来重新问好,或者通过捉迷藏的方式来丰富幼儿的分离经验,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内,以轻松友好的方式逐渐拉大分离时间,协助孩子慢慢地接受分离情境,克服分离焦虑。前述3种游戏均利用了“系统脱敏法”的原理,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帮助孩子渐渐消除紧张、适应分离。

除游戏训练外,绘本阅读也不失为一剂让孩子摆脱过渡性客体依赖的良方。譬如在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凝结着爷爷对约瑟爱的小毯子便是典型的过渡性客体,当毯子越变越小,最终以象征化的方式融入了约瑟的心中时,爷爷的爱与智慧也汇入了约瑟的成长中。而在绘本《阿文的小毯子》和《我喜欢我的小毯子》中,无论是妈妈将阿文寸步难离的小毯子变成了小手帕,还是豆豆慢慢释怀了丢失小毯子的沮丧,孩子们都殊途同归地以自己的方式摆脱了对过渡性客体的过度依赖。另外,绘本《魔法亲亲》也另辟蹊径地指出了解决过渡性客体依赖问题的新方法,即当小浣熊孤独伤心时,只要将妈妈亲吻过的手放在脸颊上便能感受到妈妈的爱,这种以抽象的表征(如亲吻)来代替具象的过渡性客体的做法,也能将爱的阳光播洒到孩子的心田,帮助孩子慢慢步入无须过渡性客体提供庇护的精彩世界。

猜你喜欢
母猴毯子客体
厚重的毯子能缓解失眠
Fire
浅议犯罪客体
跨越物种的母爱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
小米找毯子
小小读书人/ 《阿文的小毯子》书摘
猴子嬉戏的况味
斗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