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文化视角的医学生医德教育实践探索

2020-01-01 12:59李亚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医德医护医学生

李亚茹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和谐文化崇尚和谐,注重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精神理念方面,都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我国医疗领域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医疗丑闻,或者是医患纠纷事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医护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品质较低[1]。所以,为了转变这一现象,必须要从学生时期着手,提升医德教育质量,加强对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力度,使其形成健康的价值观、责任观与人生观,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针对和谐文化存在的缺陷,逐渐对医德教育进行创新。

1 和谐文化概述

所谓的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体系,是现代社会较为关键的文化理念之一,有效对其进行应用,可以推动社会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历史文化当中,“和”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儒家学术内,以“和”为基础,提出了“仁义”的理念;墨家学术内,以“和”为中心,提出了“兼爱”的理念;道家学术内,以“和”为关键点,提出了“无为”的理念,这些理念均具有同一个特点,即都想要达到“和”这一目标。同时,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也对“和”具有较高的重视程度,并将“和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从核心的角度来说,和谐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能够反映出人的责任观以及价值观。作为国家民族发展的灵魂,和谐文化可以从精神层面对人们进行引导,促进人们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成长。

2 当代和谐文化的缺陷

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对和谐产生了更高的重视程度,并出现了大量典型事迹,这些实际应被我们广泛传颂,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和谐文化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具体来说,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道德底线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保障,但精神层面依然未出现显著的改进,使得物质与精神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一些人的价值观出现扭曲,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很多报道中都出现搀扶他人反而被讹诈的事件。在2014年,这一现象还被编写成小品,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

(2)公信力缺失。相关部门调查发现,最近几年,我国居民对短期生活质量的信息显著降低,而在这项调查内,医疗为主要指标。医护工作者作为医疗保健工作的开展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只有确保两者之间产生充分的信任,才会更好地开展医疗工作,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奠定良好基础。然而最近几年,人们经常能够在新闻报道上看到一些与医护工作者有关的负面新闻,如收取患者家属的红包等,这些事件的报道,均影响了群众对医护工作者的信任[2]。

(3)精神空虚。在人们物质生活得以保证的今天,精神空虚更加显著,过度追求利益,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等,都会对现代人的成长造成严重干扰。

3 基于和谐文化视角的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3.1 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事业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对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影响,只有确保医护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会使其认真对待本职工作以及每一位患者。而想要都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对医学生培养时,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挖掘,寻找出其中与“和”相关的内容,如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等,并有效将其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活动当中,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引导,使医学生转变以往落后的理念,在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人文素养,并培养出良好的思想观念,确保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随意收取他人的红包,对每一名患者的生命负责,减少各种医疗负面事件的出现。

3.2 融入以人为本理念

一个国家想要更好地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源源不断地向其提供推动力。所说的“德”,指的是道德,不仅包括职业道德,而且还涉及社会公德等,具体来说,指的就是“仁、义、礼、智、信”5 个要素。意大利知名学者但丁认为,一个人缺少智慧,能够用德进行弥补,但反过来,一个人若缺少德,则很难通过智慧来弥补。所以医学生医德教育时,应加强对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视程度,通过深入的分析,寻找出其与医德教育的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对医德教育进行创新,使医学生能够以社会为己任,逐渐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3.3 优化医学知识结构

在和谐文化背景下,想要开展更加良好的医学生医德教育活动,还应优化医学知识结构,即以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为基础,逐渐加入一些与此相关的其他课程,如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医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加入,一方面,能够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医学知识,为其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精神层面对医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形成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以人类自身功能观念意义上的良知,确保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尊重每一名患者,从而构建出良好的医患关系[3]。此外,临床实践时,应重视医患间的情感,在充分尊重患者的同时,从患者角度出发,采用合理的交流语言与行为,以体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

3.4 发挥榜样的推动力

人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存在模仿性的特点,即喜欢重复其他人的行为与动作,若人们不断对好的行为进行模仿,则会推动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医学生医德教育时,应向学生提供更多榜样作为模仿对象,在榜样的作用下,使医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科学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可以选择焦裕禄、孔繁森等,学习对方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选择胡亚美、梁益建、郭小平等先进医护工作者,通过这些医护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学习到先进医护工作者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并不断对自身的缺陷进行改进,成为像对方一样受到社会群众爱戴的医护工作者。

3.5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医学生医德教育与传统教育一样,也需要教师对医学生进行引导,只有构建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会加强对医学生医德的引导。首先,引进教师时,应加强对教师的考察力度,不仅要评估其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要考察其对医学心理、人文社会医学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了解,才可以将其聘用,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能够有效融入这些知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其次,高校应定期对教师培训,通过培训的方式,向教师传授更多与医学生医德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逐渐提升其实践工作能力,以更好地开展医德教育工作。

3.6 构建良好校园文化

除上述几个方面之外,在校园内部,还应构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为学生未来参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课间休息时,高校可以通过广播的途径,播放一些与医德教育相关的文章与先进事迹,营造出良好的医德教育氛围,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与医德教育相关的内容;开展一些与医德教育相关的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度,使其主动参与到医德教育活动当中;在校内较为显眼的位置,张贴一些与医德相关的名言警句,如“医者仁心,以德为先”“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等,通过这些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指引。

4 基于和谐文化视角的医学生德育教育的注意事项

和谐文化视角下的医学生医德教育工作中,必须要注意各类事项,确保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和医德情感,完善实践操作教育工作模式和体系,确保医学生医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4.1 完善人文课程体系

为了在和谐文化视角下有效开展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工作,应该完善相关的人文课程体系,形成科学、人文并重的教育思想。通常情况下,医学人文课程主要就是公共类型与医学类型的人文课程,对于医学类型的人文课程而言,主要涉及到医学理论学习部分、社会学部分、历史部分与辩证法部分等,属于基础性的人文课程内容,为了有效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在相关人文课程中应该积极设置医患沟通技巧知识、医学人文技能知识、医学心理知识、法律知识等,形成良好的人文课程模式。在设置医学人文课程期间,应该注重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比例,改革相关的课程模式,转变以往的工作观念,形成系统化的人文教育工作模式,全面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确保在和谐文化视角下,有效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品质。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需强化人文课程的改革力度,在人文课程教育工作中,积极融入启发性教学法、开放性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等,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互整合,指导医学生独立思考,有着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念意识,尤其在现实生活中关于医德医风案例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可以使得医学生对医德医风形成正确理解,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意识,形成良好的医德信念感,增强医德教育工作效果[4]。

4.2 强化医德修养与医德情感的教育力度

对于医生而言,属于社会职能,直接决定了医学生教育工作中医德培养属于必不可少的教育元素,在此情况下,医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就必须要强化医德修养与医德情感的教育力度,培养医学生的良好修养与道德品质,形成素质化教育的工作模式。首先,在医德修养的教育工作中,可将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思维与观念认知作为基本任务,引导医学生全面学习医德医风的相关知识,在提升医德修养的同时,增强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系统化的医德教育工作模式。其次,在培养医学生医德情感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将和谐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使得医学生在接触医德文化、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5]。例如:教师在日常的医德教育工作中,可以利用模拟情境、模拟医患关系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医患关系情境模式,将所学习的医德文化知识内化到行为方面,有效培养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医德情感、专业素养的优秀医学生人才。

4.3 完善医德实践操作教育体系

和谐文化视角下的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工作中,应该构建较为完善的医德实践操作教育体系,打造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有效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养。首先,在实践操作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营造较为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氛围,带领学生到医院中做义工,和患者之间相互接触,为患者介绍医学知识、心理护理知识与保健康复知识等,给予患者一定的帮助,在帮助患者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次,应该健全相关的实践操作教育工作体系,重点采用实践操作医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医德认知和专业水平,提升整体的医德教育工作有效性。在实践操作教育方面,还应该积极采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网络平台,强化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力度,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中设置关于医德的探讨话题,要求学生相互沟通,自主选择医德话题写作论文,这样学生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可以对医德形成准确认知,归纳总结丰富的医德形成经验,这样不仅可以在实践操作期间有效培养医学生医德,还能彰显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工作效果和水平,满足当前的和谐文化视角下医学生医德培养需求[6]。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医学生医德教育工作中,必须要创建规范化的实践操作教育工作机制与模式,明确实践操作期间的医德教育元素、内容和标准,增强整体的医德教育工作有效性与合理性,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5 结语

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医学领域逐渐对和谐文化产生了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医患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出现,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通过大量实践表明,我国和谐文化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所以,为了更加符合和谐文化的要求,必须从学生时期着手,加强对医学生医德的引导。

猜你喜欢
医德医护医学生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