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视域下文创园区周边社区发展思考
——基于郑州市案例研究

2020-01-01 12:59周若依蒋晗傅泳鑫林泓宇毛艺璇毛哲涵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赋权营造文创

周若依,蒋晗,傅泳鑫,林泓宇,毛艺璇,毛哲涵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1 问题的提出

2015年以来,河南发改委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统筹规划,文创迎来新一轮改革发展机会;2018年河南省民政厅 “社区治理创新的河南实践”一文明确提出重视社区工作,探索城乡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在发展规划的支持下,近年郑州市文创产业开发愈发火热,辐射周边社区,对区域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将基于郑州市A、B 两地案例研究,对社区营造视域下文创园区周边社区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性进行探索思考,旨在研究当前国内文创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2 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2.1 社区营造理论及发展

社区营造(community revitalization) 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广泛实践于日韩和我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保护地域风貌独特性及文化的多样性,针对社区独特的历史传统、区位环境、发展阶段和现实特征,通过多方参与共同解决社区问题,以提升社区社会资本,提高居民与社区共同体的生活福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语境下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体现[1]。

2.2 研究框架——“三个面向”内涵及维度

(1)“文创”涉及社区营造的永续性问题,即“以文化艺术形式作为切入点,以社区为对象,试图启动社区意识的建立,整合相关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计划”等作为主要方式,主要包括内容创意、创意实现、媒介渠道、传播对象等。其具体表现为营造的基础和营造设施,即对于地域或社区文化的挖掘深度和创新性是否到位、文创设施能否很好地展现,通过建立文创园区加强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从而达到社区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2-3]。

(2)“赋权”关乎社区营造的决策模式,在社区营造的实践中得以产生。赋权需要地方政府的协调和参与,由过去政策的被动传达变为计划政策的制定者和参与者,具体表现在营造主体和营造形式,包括营造主体的联通性是否充足,是否存在政府依赖性等。社区营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充分发挥政府、居民、企业及专业组织的协同参与作用,以多方“赋权”面向,使社区营造成为可能。

(3)“参与” 涉及社区主体的改造,其切入点在“人”,即如何让社区共同体实现社区认同的问题。“参与”具体表现更多在居民的言语行动中,通过文创周边社区的居民的认可度和参与性来判断该社区的社区认同程度,明确“参与”面向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基本的途径是构建“文化生活圈”,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对政策中的营造模式要更加适用、接地气,把社区营造切实变为生活的常态[4]。

3 A、B 两地辐射能力分析

3.1 文创园区对其周边社区的辐射能力

文创园区对其周边社区的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社会3 方面。在经济辐射上,衍生相关主题的特色产业,形成较为庞大的产业链,打通区域市场互动渠道,从有限的文创市场拓宽至周边社区,提高当地经济收入;文化辐射上,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地方特色和现代价值,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达成社会群体文化共识。社会辐射上,通过对资源重新整合,使周边闲置的土地资源重新体现利用价值,景观改造美化街区,活动改善文化氛围,实现营造共生。

3.2 A 地:借百年文化助推经济发展的文化街区

A 历史文化片区地处郑州市中心,如今有100多年历史,日均流动人口超过40 万人,长期以经济商圈入驻历史文化为主要定位。在2018年的《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中,百年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核再次被提出,促进文化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A 地就整体发展进程而言,其经济辐射始终占据主导作用,街道重开发的过程中带动了其周围核心商圈的发展,周边社区很大一部分的居民得以A地开设商铺进行经营,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就业经商土壤。而自2018年“百年文化复兴工程”以来,政策的倾斜和投入开始为A 地老街的文化传承提供动能,推动了A 地街区辐射潜力的增强。街区纪念馆的文化传承作用凸显,如纪念塔党组人员曾进入周边社区对文物保护移风易俗进行宣传讲解,营造舆论氛围,凝聚周边居民的文化共识,文化辐射影响力逐步回升。

3.3 B 地:发挥地景改造特色力量的文化创意园

B 地创意园区占地33 亩,前身为印刷工厂,后在政策支持下在保留老厂房的基础上将现有园区打造成文化创意工作者的栖息地。在城市文化与历史建筑的同时使昔日的厂房蜕变为新型文创产业园,园区周围社区以老社区为主,均为低矮老旧的平房,和创意园区联系较为紧密。经济辐射方面,B 地同样衍生出网红餐厅等特色产业,但开发多集中于园区内,经济效益未充分拓展至周边区域;在文化辐射方面则以创新为主要标的,吸引艺术家人才入驻,为该地区注入年轻文化元素。而B 地影响力最为显著的则是以地景营造为主的社会辐射力,创意园区入口处周围的围墙都刷上了艺术涂鸦,保持园区及社区景观的和谐一体,实现街道整体景观设施重整,让原本闲置的土地资源和公共设施重新利用,美化社区景观,能够增强社区和文创园区的互动,以营造社区的融入感和共同体意识。

4 文创园周边社区营造现存问题及原因探析

4.1 现存问题

4.1.1 “文创”:人文内核动力不足

文化街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商业要素的开发远大于文化要素,在文创产业自身发展上,多以商场、市集来带动客流量、巩固片区联系;街区营造则以景观改造为主,展现力有限。在文创与社区的融合上,则主要依靠党组文化宣传进社区,以及社工和高校志愿团体牵头举办活动,人文内核动力不足,对于街道历史文化特色的互动反馈没有明显的能动性。单一的活动渠道未能充分彰显该地区的文化潜力,社区营造也仅停留于浅层改造。

4.1.2 “赋权”:社会共治结构失衡

“赋权”强调社区营造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充分支持,在尊重当地居民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推动文创社区发展,注重多方协调,合作共治。以A、B 两地为例,两地的再开发均得到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固然对其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然而在整体开发过程中,仍延续传统自上而下“一手包办”式管理,尽管带动了周边社区的商贸经济发展,但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性仍十分有限。社区工作一味由上级部门下达指令后开展,导致社区内缺乏自主开展文化活动的外在推力,社会共治的局面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结构处于政府主导的不平衡状态。

4.1.3 “参与”:居民共识尚未形成

社区营造需要回归到“人”这一主体,台湾社区营造学者黄世辉提出社区营造政策发展应回归到“人”[5],以人为主体再向外发展文化、产业、地景的营造。因此,从文创园人文赋能到社区营造建设,最终应回归到居民主体上。在文创园区开发过程中,居民对街区的认知程度多停留在经济商圈层次,而弱化了对本土文化传承的概念认知。当文创园区与当地居民的文化互动仅有自上而下发起的单一路径,社区居民的参与认同感和自主性未充分挖掘,深层互动性和营造功能尚未被完全激活,居民参与感不强,难以形成社区共识。

4.2 原因探析

4.2.1 创新力不足,发展模式单一

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力度文创活动及文创产品设计大同小异,表达方式单一,文化创意园区开发模式同质化。在内容上,没有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将区域核心的文化特色元素融入文创设计中;在形态上,多为封闭式园区,多数游客需进入才能游览参观,在文创园和社区之间竖起相互隔离的高墙。在此情况下,文创活力难以融入社区,社区文化特色也无法得到充分彰显,很难与周围社区居民产生共鸣,对大多数社区居民而言,文创园区只是“政府设立在家门口的公共设施”,难以激活自身的情感经历和对本地的归属感。

4.2.2 传统决策模式的内在局限

传统的行政决策模式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政府组织单方面的事务,是一种闭合结构,也是政府组织自身的权力分配与关系的调节。政策执行者与执行对象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在传统模式下,社区发展完全依赖于政府行动,内部“自下而上”自治力量的作用非常有限,社区营造赋权缺失,便会出现如A 社区仅有党组入驻社区单一途径的文化活动,难以真正实现街区内的文化渗透和激发社区营造活力[6]。

4.2.3 社区居民互信机制缺失

在以A、B 两地为例,文创园区为充分利用历史环境资源,通常开发于老旧地区,周边社区也比较老旧,居民成员人口成分鱼龙混杂,居民群体自身的互信基础有限,居民的社区参与性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社区居民互信机制的缺失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人口流动导致居民缺少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营造的“参与”层面为根本,而社区内在结构的薄弱性增加了文化融入社区的难度,文创园的文化辐射和社会辐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成为社区营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挑战。

5 社区营造视域下的社区发展现代化路径选择

5.1 塑造开放包容的文化资源整合机制

从“文创”层面看,资源的利用在文创产业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从文创产业迈向社区营造,需要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之路。以A地为例,其文化街区发展过程中应尝试开放园区边界,融入城市社区生活,根据实际情况对城市社区进行充分利用,积极进入社区调查,研究挖掘周边社区文化,在景观营造上贴合社区特色。同时,加强对社区历史人文资源的整合作用,发挥N 社区作为老城区中心的历史文化感,对社区老艺人的故事作品予以展示,重塑人文关怀。经济上,入驻商业平台时增加社区居民相关技能培养,对社区内的摊贩进行整合,纳入A 地商业街区的餐饮零售业,最终实现文创产业与社区人、文、地、产、景五大资源的充分互动。

5.2 建立上下协商的开发策略

从“赋权”层面看,目前郑州市文创发展主要采取政府主导的单一规划开发策略,具单一化倾向,只关注物质空间实体保护,忽略人文联系和内涵。以社区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应是上下共同协商决策的成果,这表明该发展模式更具有人本主义精神,也更加符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文创园周边社区可结合自身发展优势,透过社区的自主性经营管理,挖掘具有新意的社区特色。在向下赋权的实现路径上,政府可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家园共同体意识,同时积极引入社会专业人士,进行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的结合,形成上下共同作用的两股力量。

5.3 提高居民自主参与的能动性

在文创园区发展带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文创是开发的重要前提,赋权是模式塑造的关键因素,而居民自主参与则是根本目的。社区营造核心是人,如何化解社区居民之间的隔阂,建立互信机制并形成良好的社区自治主体,决定了社区营造实现的可能性。社区可以居委会为组织中心,挖掘社区能人,或采取适当奖励措施以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开展初期活动。政府和专业人员在必要时涉入协调沟通,帮助居民充分了解历史文化和社区发展前景,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决策,用贴合居民生活需求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社区营造。

6 结语

当前,文创园及文创产业呈现出一种雨后春笋般的良好态势,能够形成具有持续性的经济、文化、社会辐射,改善社会发展;但文创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扶持力度有限、主理企业后续投资不足、周边社区民众认知以及参与度低等问题,容易导致文创社区发展停留在口号与表面。在实践层面,文创产业深耕社区形成营造氛围,还需进一步挖掘到当地独特鲜明的文化,吸纳社会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才能充分实现文创与社区“文创、赋能、参与”的3 个面向,提升经济、社会、文化辐射能力,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赋权营造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家庭赋权护理干预方案在肺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