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中西医结合发展路径探索

2020-01-01 12:59李乐胡晓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西医医学疾病

李乐,胡晓燕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中医和西医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哲学体系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中各自发展成熟起来的,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不同的文化精神。两者按照不同的方法论和哲学智慧处理临床实践诊疗活动,为现代中西医学的碰撞和交融提供了思想基础。从根本上分析这二者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找到二者可以结合的突破点,走真正进行中西医的结合之路。

1 中西医的思维模式

1.1 中医的主体内向性思维

主体内向性思维[1]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简言之,就是强调人,以人为主体,其中“天人合一”观就是其重要的体现方式。在中医辨证论治中也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辩证观。从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出发,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是将“天”喻为宇宙本体,同时也被认为是人性的内在根源和成为人的道德本体,天道归根结底是为了说明人的。中医的主体内向性思维,强调的是内视自己的感觉经验,并将之合理外推,与外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内外联系的形势。比如,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外界褒贬不一,他所创的血府逐瘀汤临床疗效很好,但是他给出的“血府”定义,是有误的。错误的人体结构,却没有影响方剂的疗效,看起来似乎有点微妙。如果用主体内向性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血府逐瘀汤就是王清任凭借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立,而“血府”的错误结构只是外物——感觉经验与之联系的外物,这也就可以说通了。中医在临床辨证时,依靠多年行医的感觉经验,从患者的身上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个体性”的综合来完成整体治疗。

“个体性”也可以认为是“医者意也”,这也是主体内向性思维的体现。即以主体的感觉经验为基础,并与主体的经验保持紧密联系。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中医传承中的“理”是不变的,而学习之后每个医者有理解性差异或者侧重不同的差异,也就是创新性和多样性。金元四大家中的张从正受业于刘完素,但是刘完素创“寒凉派”,强调“六气皆可从火化”,因而大力倡导火热论,治疗上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而其弟子张从正创立“攻下派”,对于汗、吐、下三法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学到了相同的“理”而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普遍的现象,中医的传承不是固定模式的死板复制,而是尊重个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一种方式,使得中医学的发展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的观念,中医的发展一直是开放性的,也就造就了如今中医繁杂的学术流派和各有侧重的“各家学说”。中医较少依靠具体的指标和客观的条件,而是凭借医者的医学素养和感觉经验来治病救人,不同医者对于望闻问切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各有侧重,治病方案也各有千秋,没有所谓的最佳治疗方案。

1.2 西医的思想模式

不可否认,近代西医学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进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也有其明确的特征。西医学是一门实验医学。无论是局部解剖学,或者是细胞学,西医都习惯于从生理和病理的角度出发,把人体不停地细分再细分。随着实验医学方面的成就不断积累,机械唯物主义观也慢慢形成。受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人体被看成一个机器,而疾病则被认为是人体这个机器的零件损坏了或者失灵了。西医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法,不容怀疑其在治疗上是有一定成效,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关系,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分离。

西方哲学认为主体与客体既是分离的又是对立的两个部分,即“主客二元论”,建立了一系列的对立范畴,例如,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认为主观经验排斥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认为认识论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只有被证实存在的东西才有真理性,符合主观主义的主观经验是不被证实的,假的东西。对于“真”的一味追求,西方医学发现了血液循环、确立了器官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注重“客观存在”,摒弃“主观意识”这极大地推动了西医学的基础学科和实验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忽视了对于心理和社会等致病因素的研究,对西医学的发展造成了新的影响和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3]。

2 如何看待中西医

按当前医学的发展模式来看,目前国内外的主流医学当属西医(即现代医学)。在国外,中医学是一种补充和替代医学,在国内,即便在各大三甲中医医院,中医看病的内核也几近消亡,中医医院的住院部里,很多中医药大学科班出身的中医师诊治疾病时,大都是遵照西医的逻辑来诊治。人们并不深究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是留下了中医相比西医应用范围狭窄的印象,停留在中医治慢病、治疑难杂症,而西医则见效快,适用于急症等浮于流表的认知。实际上,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整体辨证论治等重要思想,在这种局面下,非业内人士或有一定学识的人,难以洞悉觉察这一点,造成了中医内核因少有人知,而反过来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如果人们都能在中医的指导下,将疾病的苗头扼杀于摇篮之中,那么中医的疗效和内核,就会被得到广泛的认可。结合临床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西医的短板,即疾病一定要“恶狠狠的”表现出来,西医才能对症下药,而现实是疾病如同火山爆发一般,一旦喷涌出来才被发现,则到了人力所不能控制的程度。而中医恰不如此,提倡“治未病”,早在火山内部积蓄能量之时,高明的中医就洞察了一切,可以加以引导疏泄和调理阴阳,让病势偃旗息鼓下去。所以,医学的发展,绝不能一家独大,这于人类而言是个灾难,任何一个个体,包括一个学科体系,在现在的时候,都不能说是完善到可以不用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境地,只有互补互学,才能找到通向远方的出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积累与丰富。于是,为了极大地享受这一成果,人们追求的只局限于健康,而是拓宽到追求更加无限长久的生命,而恰恰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问题上,久经考验、历久弥新,值得借鉴。只有西医的危险因素一种理论指导,从实践来看,还远远不够,排除危险因素,只是人们对疾病健康问题最为有限的认识,因为之所以理论上叫危险因素,是因为根本病因就不详,否则就直接避免病因或者对因治疗就好了。西医对疾病的认识不够,但中医对如何养护自身、维系健康,自成体系。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人们就在思考这一问题,可喜的是祖先们还一并给出了答案。西医可能会说,我们是当代的研究和当代的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完善中的可靠理论。其实,论及聪明智慧,古人并不比我们差,反而是我们后人,活在祖先的基础上,永远脱离不了我们的祖先以及祖先对我们的影响。自然规律就是如此,天地间万物逐步演化。而人在天地间的发展,中国先祖的认识是,人是天地合德的结果,演化是自然的逐步过程,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与丰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上,如果只停留在一个阶段,前不看到源头、后不看到未来,那这个认识一定是静止机械的、是断章取义的,适用于一时,难以延用下去。所以,我们要继往开来,传承中医,是为了了解源头;融合西医,是为了发展需要,但也要眼光放远,通过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来发展适用于未来的更好的医学[4-6]。

时间流逝,各种事物层出不穷,人类的疾病谱也越来越丰富,医学的发展如若跟不上疾病的发展,则人类必受其害,可西医的发展,是否能跟上疾病的发展,目前没有肯定的回答,反而会陷入沉思。因为许多疾病的后果让人不敢去想,这些疾病的治疗也并不如人意,可是,又没有更好的有效的办法。所以,加速医学发展,是人类关爱自身的当务之急。拿药物举例,要在各种化学品中发现新药,无异于大海捞针,所以现在制造新药极为困难。可是,在已知的中药中,提取有效的化合物来作药物,就相当于在鱼缸中捞针,范围缩小了不说,还是切实可行的。可见,借鉴中国智慧能加速医学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医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所长,在理论高度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是接近人类智慧源头的瑰宝。中医自身的发展,就是值得现代科学去借鉴的,中医药精神就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中医的发展,可能断层过,却不缺源头,而西医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就是一个高起点的源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如何结合两方彼此助力,加速各自的发展。我们要大力促进中西医结合,不是为了我们的私心,而是对世界人类的大爱。国家之间,不能各自为政,中国祖先强调大同,要世界大同,当今提倡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中医与西医也需要结合,不能各自为政。当然了,我们会全力加速中医药国际化,但也需要目前是强势文化的西方国家开阔心胸、放眼未来,不要因私废公。

3 中西医未来应如何发展

结合近代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发展,我们不得不考虑西风东渐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国开始注重用现代化的文化包装自己,不仅忽视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而且丧失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心。体现在中医学上的就是用西医的思维模式重新包装中医,用西医学的认知体系来改造中医学的认知能力。使得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搬进了医院,传统的中医四诊被扔出了大众的视线,西医的手段取代了中医的方法,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中医就会变成西医的附庸。我们似乎还是受到之前的误导,认为中医是封建的、愚昧的东西,认为它代表落后和无知,想要完全学习西方所谓的先进科学来填充中医这些落后的方面。这就像是拿西医的糖尿病解释中医的“消渴”,通过生理、病理和药理的研究,把“消渴”变成科学的东西。但是这二者是否真的等同,中医的“经络”是否就代表了西医的“血管”,中医的“五脏”是否就是西医的“心肝脾肺肾”,答案是否定的。中医的很多概念是抽象的东西,而西医的名词受到其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被证实存在的东西[7]。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人类对健康的高要求、疾病的棘手、西医自身的局限,还有当今政策的呼应,都在召唤着中医,只有丰富人类的医疗手段,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无忧。对于中西医结合未来的发展之路,笔者在这里建议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加强医生与民众的紧密联系。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在和西医拼治愈率上,而是要着力降低发病率,延长人们的寿命,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健康长寿的大国。我们要着手推进利用中医防病保健,普及知识、加大宣传,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正确科学的养生预防措施。同时,加大中医药对人们亚健康状态的调护,扭转人们无大病时忌讳就医的错误观念。医生不仅要和患者联系,而是要和每一个群众相联系,除了医患关系以外,还要强调发展出医人关系这一理念,突出医生不仅救治疾患,还针对每一个并不百分之百健康,但又算不上重患的人服务,医生和人们的健康、亚健康、疾病同样紧密相连,总之,要突出医生和人的联系最为密切。

其次,注重医学人文的发展。通过以往的实践经验成果表明,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是一个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尝试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随着这两种医学理论的同时存在,对其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探索也不会止步,而医学人文的发展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桥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也离不开医学人文。中医和西医都具有一个最大的现实性,其两者的共同对象都是患者,都是需要给患者诊断治疗,而医生和患者的良好沟通往往离不开医学人文的关怀[8]。

最后,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中西医的结合,不是一种模式对于另一种模式的解释,而应该是在以中医为基础的原则上,汲取西医的精华部分,来完善中医自身。主体内向性思维要求我们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将中医的经验和模式合理外推,尽可能与西医联系起来。中医的发展不能受到传统中医的限制,也不是完全开放的照搬照抄西方医学的模式,只有在认同中医本身的情况下,在继承、扬弃与吸收创新之间平衡发展好中医药,再结合、理解和分析西医,将有用的部分融合联系到中医中,才是真正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9]。

4 结语

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医学。两门学科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皆迥然不同,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医学智慧,为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引。注重中西医的思维模式的内在差异性,衷中参西,相互补充,走更加和谐美好的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西医医学疾病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医学的进步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两手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