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智能异化问题的反思

2020-01-02 00:16
文化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人工智能

高 新

当今,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提升了社会的智能化水平。然而,人工智能也存在异化问题。随着工业体系的不断发展,一种特殊的、本身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资料(即人工智能)被引入生产活动中,企业的工人不断减少,使得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饱受质疑。只有警惕人工智能异化,减少其对人的发展造成的负面效应,才能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正效能。基于此,中国社会实践发展需要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一、人工智能异化的概念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科技,正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巨变。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了人工智能(简称AI)概念:“人工智能的技术标志是计算技术,传感器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蓝牙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光信息通讯技术、新材料技术、离散数据库集成技术等是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构成。”[1]实践证明,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自然经济时代乃至手工工场阶段,人类通过积累的社会经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提高技术水平所用的时间较长,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周期也较长。现代大机器的使用大大缩短了生产力变革周期。人类通过实验的方式掌握科技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外,科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效率,各种高科技的发明创造带给人类便利,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换言之,科技成为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技术支持。

“异化”曾被多个学者在不同学科中使用。费尔巴哈时期,人类被宗教统治,他对宗教异化的研究有助于冲破宗教束缚。后来,马克思突破了费尔巴哈对宗教异化的考察,转到了对人的异化、劳动异化的研究。马克思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2]“异化”的一般内涵是从自身的矛盾分离出来的一种力量,该力量与自身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是一种束缚主体、压抑主体,并且使主体本身发生变化的一种状态。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甚至改变了认识主体的“人”。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而它作为客体是主体人类智慧的产物,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却也存在异化的问题。如果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角度来看,如同劳动异化一样,人工智能的出现只不过是人类又遭遇了一次与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发生异化的事件而已。人工智能反过来制约、统治着人类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人工智能异化。人工智能异化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减缓了人类解放的脚步,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并找出解决对策。

二、人工智能异化的表征

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问题和隐私问题等都会引起人类的忧虑。人工智能异化具有多方面的表现,主要有能力异化、劳动异化和价值异化。

(一)能力异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人工智能解放了人类的脑体劳动,另一方面,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的创造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弱化。

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并且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但是,人们越来越少地利用这些能力,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人们更少地利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口算能力减弱,更多依靠智能设备来完成。成年人的脑力劳动的减少也会让更多未成年人效仿。本应当处于培养运算能力的时期,未成年人也将更多地使用一些设备来完成,这些将导致未成年人的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创作不断涌现到文化层面,但是,智能创作终究是无情感的、拼凑而成的文化。智能创作的作品和“快餐文化”导致人们的文学底蕴缺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弱化。长此以往,人类很难涌现出优秀的精神文化,更严重的是,未来人类的大脑将会有可能退化。

(二)劳动异化

人工智能异化表现为劳动异化。首先是人同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类生产了人工智能,但是人工智能并非被人类所使用,并且它造成了更多的体力劳动工人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这种现状下的体力劳动者不得不加倍努力工作,以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人类发明、生产了人工智能,本是要借助人工智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它却对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造成严重冲击,进而引发就业问题。现在的体力劳动大多数被智能机器所替代,这也是人的劳动产品和人相异化的表现。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的产品不归本人所有,却反过来成为压制人的东西。简言之,你生产的产品多,不一定属于你,归你所使用,如“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3]。人工智能以其过人的体力劳动和精准的脑力劳动逐步替代人类劳动,也就是说,它越智能,人类的主体性越容易丧失。

其次,异化表现在人的劳动过程。劳动者从事的劳动不是劳动主体自觉自愿的活动,而是迫于生计的、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这就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脑体劳动的潜力。因此,人脑不断被闲置甚至不用。人工智能使人类减弱对复杂事物的探究,使人类从事片面的工作,甚至处于失业状态。人脑可能会因人工智能的存在而减少劳动,造成人脑的退化。

再次,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是人从事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这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人在劳动中没有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该劳动成为维持人生存手段的活动,导致了人的活动和动物活动趋同。在脑力劳动方面,因为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类很可能渐渐丧失人的理性。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都有大脑,但是人脑能够利用第二信息系统进行理性思维,即“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4]。然而,由于人工智能也能帮助人们进行理性的工作,所以人类将大量的理性工作交给了机器。人类开始渐渐地退出理性工作的舞台,以致思维能力退化。

最后,人与人相异化。因为前三个阶段的异化,导致人与人相异化。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控者容易处于社会的顶层地位。

(三)价值异化

人工智能导致价值异化,造成下滑的道德和被物化的信仰。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崇拜和追求远远胜过对人自身价值的关注,并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消极方面的认识较欠缺。人工智能节约人的时间,使人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由全面的发展,但是也充斥着一些无益的、不良的文化供人消费,这导致不良文化泛滥。适度的娱乐能使人放松,但是,极端的娱乐将导致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八卦新闻、低俗的网络用语。同时,人工智能背景下,人们利用智能技术获得统治地位,不断追求权力和金钱,容易导致道德下滑和物欲横流。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社会使人类的身心受到奴役。人类被人工智能所支配,所以人类追求的价值发生歪曲。在经济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若被利益集团掌握,很容易形成垄断。所以,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文明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社会风险。

三、消解人工智能异化的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异化的现状,应积极扬弃人工智能异化,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监管,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

(一)正确认识技术的两面性

人工智能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物质财富,也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与舒适。我们要辩证看待技术的两面性,清楚认识到,人工智能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利好,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在现代化建设中,势必要依靠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要全面认识人工智能,在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将负面影响降低,充分发挥其正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技术观,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人机关系,消除人机对立。另外,要依靠人工智能科学合理地谋取发展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积累,扬弃人工智能异化。利用人工智能衍生新的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国家可以通过创办学校满足失业人员再教育的要求,从而使失业人员能够成功适应人工智能衍生的新岗位。

(二)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管理

首先,应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力度,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不确定性风险。其次,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学校应做好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再次,国家应出台具体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国家应思考是否需明确人工智能的权利及义务、人工智能应当承担哪些责任等有争议的问题。国家应根据具体情况思考推广使用“机器人三定律”,凸显人类的主体地位。对人工智能造成的责任应当引入社会保险制度,并设立基金制度,让受损害方能够得到相应补偿。最后,相关政府和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工智能风险和应急方面的人员应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突发事件的应对事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础电信企业、通信管理局和其他相关组织应及时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变化,提前做好可能存在风险的相关应对工作。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人工智能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热爱劳动
数读人工智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