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视角看日汉互译中文化自信的建构
——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

2020-01-02 06:4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春之歌物语文学

(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1 日汉文学互译中的建构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中日文化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日汉互译的教学中,在以翻译理论教学和翻译实践为主、使学生在掌握日汉汉日翻译的质量标准和翻译方法的基础上,突破“文本”局限,挖掘课程中的文学文化因素、在课程中融入中日文化关联、文化溯源的理念,通过翻实践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文化对日本文学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两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并能够透过翻译正确审视中日文化特质,为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日友好交流做贡献。

而关于在日汉互译等外语课程教学中构建文化自信的本质,张嘉伦(2018)曾做过如下的论断:“其本质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发挥外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比较文化学等因素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将思政课程的理论通过文化传播与认知这一过程,浸入授课者和学习者的意识中[1]”。该文将遵循上述本质,具体阐释如何在日汉互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学翻译建构学生的文化自信。

2 日汉文学互译中的建构文化自信的总体设计

首先从文学角度导入相关作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对作品进行翻译解读,并比较在不同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下的译文文本的区别;以及不同翻译方法下的译文在文化层面所呈现出的共同点。但翻译不能只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是要在考查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强调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重视,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在日汉文学互译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突破翻译的“文本、文字”的局限,采用“文化诠释法”,从更广博的视角,引导学生探寻“文本、文字”中所隐含的中日文化因素,从而使学生能透过翻译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从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地做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使者。而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是,教师必须首先从自我做起,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自信,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3 日汉文学互译中文化自信的建构方法

可在日汉文学互译课程中将“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定位在“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分为“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对日本现代文化的影响”三部分。按照“认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借鉴他国文化发展经验”的流程展开,体现对文化自信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中,选取日本古代、近代与中国文化关联紧密的文学作品各一部,选取中国现代与日本关联紧密的文学作品一部,进行翻译实践,通过探究其语言要素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寻找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的信息特征,使学生重新认知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通过对日本古代文学作品《竹取物语》的日译汉翻译实践,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日本近代文学作品《舞姬》的日译汉实践,深入理解在中国文化影响下,日本文化的独特发展轨迹,并借鉴其发展经验。通过对《青春之歌》的汉译日翻译实践,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3.1 赏析翻译《竹取物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竹取物语》创作于10世纪初,是日本物语文学的开山之作,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其以后,日本才有了讲故事这样的文学形式。《竹取物语》的故事并非原创,而是来源于中国的《斑竹姑娘》。除情节顺序有部分颠倒外,其情节内容与《斑竹姑娘》十分相似。

课程教学中,首先从文学知识讲解角度导入文学作品《竹取物语》,对《竹取物语》的日语原文进行了讲解和赏析,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对《竹取物语》第一部分“辉夜姬的诞生”和第二部分“贵公子的求婚”进行翻译和课堂发表,并对学生的翻译质量进行点评。然后,引导学生将《竹取物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与中国原著《斑竹姑娘》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对比;从文化角度探讨《竹取物语》和《斑竹姑娘》内容相似的原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润物无声的影响力,极大增强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成为《竹取物语》产生的重要契机。可以说《竹取物语》所取得的成就,正是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更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源泉。外语专业教师,要增强使命感,要在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去认同、肯定、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学生能够产生文化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自觉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赏析翻译森鸥外的《舞姬》,借鉴日本文化的发展经验,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贡献

《舞姬》是日本近代文学初期的代表作,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文学史上很有影响。而《舞姬》的创作源泉则来源中国的明代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森鸥外借鉴了《杜十娘》的整体构思,其故事情节和《杜十娘》非常相似。同时森鸥外结合日本传统文化元素及当时的日本社会现实,在《舞姬》中对《杜十娘》的主题思想等进行了改编,充分注意主题思想的本土化,使得《舞姬》成为反映当时日本世情的代表性小说。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赏析并翻译《舞姬》中对主人公命运描写的部分,并将其与中国原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探讨日本文化在借鉴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如何成功地将其与日本固有文化相结合,促进日本文化发展。

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思考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借鉴日本摄取外来优秀文化、发扬民族固有文化的经验。并引导学生阐述日本文化开放性、融合性的特点,对现代中国化构建多元文化的借鉴意义。

3.3 赏析翻译杨沫的《青春之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投身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青春之歌》写的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女学生林道静在艰难成长中,最终成为真正的革命者。揭示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有真正的出路。1960年开始,电影《青春之歌》和日文版《青春之歌》在日本受到热流追捧,日本青年人纷纷将林道静作为自己选择生活道路和未来事业的榜样。

在课程教学中,首先从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社会背景讲解角度,导入文学作品《青春之歌》;对《青春之歌》的作品情况和在日本的传播情况,向学生做以解说。其次,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对《青春之歌》的开头和结尾进行翻译;并与日本已出版的日文版《青春之歌》进行对照,找出自己翻译的问题与不足。再次,突破“文本”的局限,从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学理念角度,引导学生探讨《青春之歌》开头部分的景色描写如何对日本青年人产生了影响。《青春之歌》开头部分的景色描写清新壮美、引人奋进。这种与小说主题紧密关联的景色描写,是传统的以“物哀”为基调的日本文学作品所不具有的。可以说《青春之歌》在开头部分,通过景色描写,就深深地吸引了日本青年人,使他们在《青春之歌》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逐渐从迷茫和苦闷中走出来。然后,从更加广阔的社会视角,引导学生探讨《青春之歌》结尾部分的关于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林道静的描写,如何给了日本青年人以奋斗的力量,使他们走出迷茫,树立坚定的信念。

通过赏析并翻译《青春之歌》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引导学生探讨《青春之歌》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给了战后迷茫的日本青年人力量,使他们从《青春之歌》中寻求个人与国家的出路,走出迷茫、树立坚定的信念。探究《青春之歌》在使中日青年人自觉肩负重任、顽强奋斗方面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4 结语

日汉互译课程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任课教师要真正地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通过在日汉互译的文学翻译教学中融于“文化自信”要素,使得教学突破以往翻译教学的“文字、文本”的局限,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翻译方法、文学知识,锻炼翻译能力的基础上,从更广阔的角度和层面,更直观地发掘中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充分理解中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和思想艺术价值,提高语言审美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能够透过翻译,正确地审视中日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并能够理解日本文化的内涵以及独特的发展轨迹,提高文化认知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通过日汉互译课程的文学互译的学习和锻炼,掌握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文化自信,坚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念。

猜你喜欢
春之歌物语文学
青春之歌
冬日物语
我们需要文学
春之歌
春之歌
十号物语
萌虫物语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春之歌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