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流行语的信息及亚文化特征浅析大学生的传播行为与引导策略

2020-01-02 06:4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流行语使用者网民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 430062)

1 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特征

1.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日常词汇,暂时还没有准确权威的定义。王仕勇的界定是:“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领域被网民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

1.2 网络流行语的信息特征

网络流行语具有创新性、趣味性、时效性、社会性等特点。它所包含的信息具有多样的表现力。它的出现绝不是亚文化群体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许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与内容共同向我们揭示了它的特性,深刻反映了当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

(1)创新性。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形式的语言再创作,这种创作不过多考虑现实适用性,不再以通俗易懂作为第一要义,具体表现为短语、关键词、句式等形式。可用于对日常事物的描述,借以表达看法和态度,由此出现了“抽象话”等一系列“圈内话”。网络在其中扮演了或是放大,或是消解的作用,受网络用户喜爱的内容加速扩散,创新性的语言或是被迅速扩散,或是出现二次创作,或是归于沉寂。

(2)趣味性。语言是一类复合交流系统,网络流行语因使用者使用方式、外界态度、外部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趣味点。比如“很X 很XX”句式,最早表现为《魔兽世界》的论坛小圈子中的“很好很强大”句式,这是《魔兽世界》游戏者在论坛中进行交流,获取趣味的表现;在2007年普及成为一句网络流行语,来源于《新闻联播》中被采访者的“很黄很暴力”的改编,这是使用者通过语言获得追逐主流潮流,获取趣味的表现;2008年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一段致辞中连用3个“很X 很XX”句式:“明天中国的互联网,一定会很美很绿色、很棒很健康、很好很强大!”这一段通过对网络流行句式的再一次改编,提升词汇的形象,这是使用者活用句式,创新内涵,获取趣味的表现。

(3)时效性。网络流行语内容多、变幻快、流动性强,也许昨天火的还是“瞅你咋地”,明天就变成“雨女无瓜”,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周期性,有时甚至会出现“挖坟式”的“文艺复兴”。从2007年到2019年,每年诞生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最终被人记录下来的少则数十个,多则二三十个的年度网络流行语榜单,充分说明了没有长盛不衰的流行话语,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由此可见一斑。

(4)社会性。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般都认为语言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但我以为如果把语言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那将是很引人入胜的。”事实确实如此,语言是人们结成社会、协调社会、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流行语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内容离不开社会热点,在此基础上诞生的网络流行语本身就具有社会内涵。例如曾经火爆一时的“先挣它一个亿”,表达了网民对于富人阶层的不满。如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十九大之后也作为网络流行语被传播,正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中,民众的思想、努力方向高度统一的社会特点。

1.3 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特征

(1)网络流行语的价值颠覆。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历史孕育出的传统价值观涵盖了社会、人文、自然等各个方面,而网络流行语经过不断地传播、复制,词语本身的内涵被扩散、解读、持续增长甚至产生变异,逐渐消解主流文化的意义。如“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演变成“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将主流文化中原本的正能量消解变异为负面情绪,这样以恶搞、戏谑、传播负能量为主的网络流行语消解了文化本身的积极意义,曲解、强化其中隐含的信息,从而达到价值颠覆的效果。

(2)使用者意识和话语权的构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是广大网民,网民使用其主要目的,包括方便交流、形成群体以及自我表达等。在自我表达中,网络流行语承载了使用者内心感情的直接流露和个人思想的真实表达,是使用者掌握话语权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运用,使用者携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意识,他们在个人意识的驱使下寻求符合自我想法的表达方式、情绪出口和娱乐情趣,自我抒发成为他们上网交流的主要动机,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常常伴随着对他人的调侃、嘲讽,或是自嘲自讽的娱人精神。同时,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群体中,很大部分都是青年人,他们是最渴望表达的一类群体,他们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生存,学习,但是渴望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因此常常从属于非主流文化。在各种文化海洋中,他们仿佛是边缘群体,游离飘摇在各种文化中,以边缘的视角、边缘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3)内容的批判性。追究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根源,它的形成有部分是来自于网民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批判,是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这种批判可以分为对主流媒体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两种批判一方面体现了网民对主流官方媒体行使大众话语职权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社会进步的要求。

2 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现状及传播效应

2.1 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现状

大学生接触网络流行语的途径多样,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我们可知大学生中83.8%的学生是从微信、微博等客户端接触网络流行语,他们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场景中,有87.6%集中在日常交流、游戏交往、朋友圈晒生活、微博评论中。同时,据陈奕宏《基于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中,大学生群体对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调查显示,对使用网络流行语,84.6%的大学生持支持的态度,而网络流行语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有积极正面的,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打call”“洪荒之力”;也有消极烂俗的,如“沙雕”“嘴炮”“nmsl”。

2.2 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应

(1)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正效应。①创新性中蕴含的创造和思考能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创新创造精神,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获得超凡的能力,而避免一味地接受外界知识,丧失自我思考创造能力。②社会性和批判性则培养了大学生表达自我观点、融入社会以及肩负社会责任的能力。在接触与反思中,大学生更好地扮演着社会发展助力者的角色。③网络流行语作为同龄人之间创造话题的桥梁,可以加速大学生群体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效率。与表情包、颜文字给人以亲切感相似,网络流行语通过某个群体共通的词语来联系共同爱好,帮助大学生在同类群体中交友。

(2)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负效应。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内容来看,大学生群体使用的流行语以调侃性质和传递负能量的内容居多,例如“城市水太深,我要回农村”“睡你麻痹,起来嗨”等负能量语句和粗俗词语。通过对部分使用此类网络流行语的学生进行访谈,可以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为大学生自我表达的渴求,他们从高压、封闭的高中生活进入到大学,被压抑的内心需要轻松的语言环境来释放。

3 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的引导策略

3.1 由上到下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

了解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传播情况,以此为基础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活动,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搭建校园媒体新渠道,形成有时代特点、令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培育活动。同时,将积极正确的网络流行语以合理的方式引入课堂,通过引导教育将网络流行语的正面影响扩大,负面影响予以拨正。

3.2 开展网络流行语校园文化教育活动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是大学生,要塑造其价值观的前提是,他们正确地尽情交流。在校园内开展与网络流行语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沟通交流,激发自我的思考和辩证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开展网络流行语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在思辨中使网络流行语的讨论成为多向交流,摒除课堂单向教学缺乏互动性的问题,增强大学生辨别良莠的能力,培育其价值观。

3.3 建设自律的网络流行语使用环境

网络信息输出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随着各类网络纠纷的出现,已经有网络文学、网络用语等方面的禁令,这是网络自律的一小步。真正建设自律的网络流行语使用环境,首先需要端正网民态度,将网民素质的培养提上日程,对当下正在接受网络熏陶的学生做出正确示范。其次,加大网络环境的监管,对于敏感词汇、粗俗用语、映射性词汇的清理要更快更及时。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形成一套科学、客观、独特的语言生态系统,肃正网络流行语使用环境。

4 结语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运用符合其特点,网民使用网络流行语表达自我,构建自我身份,进一步加强互相之间的身份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在大学生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构建所产生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激励学生之间的沟通,增加教师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加强网络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自律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将是下一步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流行语使用者网民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用古诗文翻译2017年流行语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抓拍神器
梦乡床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