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启蒙从读帖开始

2020-01-02 16:20
江苏教育 2020年45期
关键词:读帖单字笔画

徐 卉

书法是中华千年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艺术,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小学教育作为儿童进入知识世界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而现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儿童的书法教育,旨在让儿童书艺习得的过程中,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进而获得习书的方法,更要在习书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熏陶。

书法的习得一定要经过临摹练习才可能达到创作作品的高度,而创作作品的能力一定需要有过硬的临摹能力为支撑。在临摹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先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读帖。

读帖,就是“看帖”。不少人就很直白地理解为用眼看字帖就可以了,或者觉得能够认识字帖中需要写的这个字是什么字就是读过帖了,这些都是对读帖的错误理解。在教学读帖时,首先让学生正确理解读帖的含义。读帖的“看”不仅仅是眼睛看,其意重在观察。读帖必须在拿到字帖以后、临摹动笔之前,对字帖进行观阅、揣摩,也就是认真地观察字帖,这才是读帖的真正含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正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重要过渡时期,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强,同时抽象思维也开始建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读帖教学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一、读点画形态,寻差异

汉字的基本笔画分为8 种:点、横、竖、挑、撇、捺、钩、折,它们是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说过“一点成一字之规”,意思是说,写一个字,它的一个笔画就决定了这个字的结体位置。所以,每个笔画都需要好好观察。在指导观察点画时,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进行:

(一)在同一个汉字中相同笔画的差异

组成中国汉字的笔画数少则一两笔,多则十几笔,而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8 种,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汉字中,会有笔画是多次出现的,但是同一个汉字中相同笔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存在差异的。比如“素”,在书法字帖中,我们可以观察它有5个横,如果将这5横都写的一样长短、一样的间隔和走势,这个“素”就会成为上下一样粗的长方形,很呆板。可是“素”的5 横中,有短横、长横、以及撇折中的右尖横,它们有长有短、形态变化,笔画间就有了错落,“素”也就有了灵动性。同样,读点画形态,发现相同汉字、相同笔画的差异是可以让单字书写有变化、更为灵动的。

而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观察不是很全面。他们会比较容易看出一个字中重复最多的笔画有什么变化,而忽略了其他笔画的差异。再看“素”,它最容易看出来的就是横,但是学生很容易忽略两个撇折和两个短竖的差异,不会发现撇折的撇很斜、折很短,第一个撇折明显小于第二个,这样的差异是为了能够使“素”的中间更为紧凑,并且竖中线左右平衡。而两个竖也是不相同的,虽然都是短粗地写在竖中线的竖,最后的竖却在竖钩中,所以它比第一个短竖多了一些弧度,竖的长度可以略写长一些,最后加上钩时也就不失平衡。学生如果没有读出这两个笔画的差异,自然在书写的时候就会出现“素”顶天立地、上下歪斜的问题。教学读帖时,要引导学生看得更为全面,能够洞悉各种相同笔画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精进书艺。

(二)在不同汉字中相同笔画的差异

8 种基本笔画可以相互组合,前后顺序不同,所以不同的汉字会存在相同的笔画。对不同汉字中的相同笔画进行类比,还是可以发现不同的。比如:“不”“唐”“受”,这三个字中都有撇,不过“不”中的撇,比较直、比较斜;“唐”中的撇是一个竖撇,先竖直一段在撇出去;“受”的撇是横撇,所以它弯弯的。认真读笔画形态,则能够发现不同汉字中相同笔画的差异。

而“不”“唐”“受”三个字比较撇画不同的时候,还可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笔画数量上“不”最少,“受”次之,而“唐”最多。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字的笔画数量对其某一笔画是有影响的,也就是说,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少的字中的同一笔画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小学生在进行这样的类比读帖时,可以在寻找差异中得到一些规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读笔画形态的差异。

二、读间架结构,得方法

各种基本笔画组成了汉字,但是笔画组成汉字不是随意的叠放,它们是有规则的。我们在指导学生学写书法的时候,不能仅仅就一个字教一个字,应该教构字的规则。当学生学会了方法,就会在书法中触类旁通,写好这一类的字。

(一)整体观察看“小”处

书法经历了千年的演变,有五大基本字体:楷、篆、行、草和隶。学生在学习书法的时候,首先得从整体上观察所要学习的书体有什么书写的规则和特点。那么在观察书体时则从小处——“字”入手。从小处入手,就能很好地发现五大基本字体的整体特点,比如楷书,无论是以颜真卿楷书为代表的唐楷,还是以二王小楷为典型的魏晋楷,字体结构总体上都是讲究方正、略微偏长一点。同样,篆书总体结构就是长方的,而隶书则为扁长的。在观察整幅作品时,满手抓是抓不过来的,可以从单字着手,发现书体的特点,这样在之后的练习中,能够将所练习书体的特点从每一个字的书写上表现出来,进而掌握这种书体的书写方法。

(二)单字观察看“大”处

每一个汉字的构字特点,不可以只看单独笔画的书写,应该讲究整体的书写规则与特点。比如独体字,笔画偏少,整体结构中就要注意布白,可以布白略微宽松且均匀平衡。而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字,则讲究不同部件间的关系,一般笔画少的部件要略小一些,部件与部件之间还要注意穿插避让,使得结构上能够紧凑和谐。现代书法家丛文俊指出:“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由此足以看出,在书法教学时,观察单字的重要性,并且观察单字就应该从整体来看,追求笔画之间的呼应、收放和虚实结合等等。只有细致观察了单字整体上的特点,才能表现出单字的灵动。

三、读章法布局,习气韵

章法是整幅作品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照顾等关系,点画的精准和结构的精妙最终都是为整幅作品的表现服务的。所以,教学读帖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教学生观察笔画和结构,应该放眼于观察章法布局,让学生能够习得书体的气韵,保证作品的完整性,从而才能指导学生走出单纯的写毛笔字到创作作品中去。

比如,学习颜体的学生写“月白风清”,最常见的就是先学习如何写好“月”,学生根据教学的读帖方法练习几个“月”,再逐个练习其他三个字,这样练习完四个字,整齐大方地写出“月白风清”四个字就可以算创作了作品吗?答案一定是不算。因为这只停留在了字的层面。书法教学最终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书体进行作品的创作,练字并不是创作,无从下笔写作品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学章法布局,不知道从何开始。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作品的章法布局。首先得让学生观察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发现他的章法布局的特点。从颜真卿最具代表性的两幅作品《多宝塔》和《勤礼碑》来看,学生能够发现颜体作品平正、规范、字方正的特点,也能够比较出有纵行横列,行列对齐的,也有纵有行横无列,行间有错落、参差的不同。这样在写“月白风清”时,可以用横幅、条幅、团扇等形式,纵横对齐书写来创作出作品。

读帖是书法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应先于临摹、创作,学生能够自己“会读”原帖,那一定可以通过临摹写出好看的字,创作出各种不同的精彩的书法作品来。反之,能够临摹写出漂亮汉字的、创作出一幅幅作品的学生,也一定会读帖。读帖、临摹、创作,三者应该是互补互利的。读帖可以从一笔一画着手,立足汉字的间架结构,着眼章法布局,通过细致观察、揣摩,眼观神会,再配上勤于练习,才是书法学习的有效途径。正如欧阳询在《传授诀》中说:“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仔细地端详原本的笔意,这就是书法教学中读帖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读帖单字笔画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学好书法,重在读帖和临帖
《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读后记
论计算机字库单字的著作权保护
找不同
“对仗不宜分解到单字”毋庸置疑——答顾绅先生“四点质疑”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通鉴释文》所反映的宋代单字音特殊变化
添笔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