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说九题

2020-01-02 16:25石华鹏
文学自由谈 2020年1期
关键词:情怀散文

□石华鹏

一、散文姓“散”

散文最大的特点:自由。文体自由。可写实可抒情,可感性可理性,可大俗可大雅,可赞扬可讽刺,可回忆可畅想,可天上可地下,可引经据典,可遐思抒怀,可家长里短,可经国大业,篇幅更是可长可短——长可很长,长如长江;短可很短,短如牛尾。

内容自由。任何人事、任何见识、任何情感、任何思想、任何物什、任何景观……均可入文。现实和历史、文化和艺术、乡村和城市、自我和他者、动物和植物,爱情友情和亲情……均可成为散文书写的对象。

散文是最自由的一种文体,自由即不循规蹈矩,不自我束缚,不被他者束缚,宽广似大海,自由似飞鸟。

二、散文、随笔、杂文

散文和随笔,很多人弄不清楚,我也不是非常清楚,其实没有必要弄清楚。散文就是随笔,随笔就是散文。现代散文已经是一个很包容很开放的概念了——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一切文字,而且散文的概念有一种模糊之美,何必要作茧自缚地将它再细分为随笔、杂文、特写呢?前几年有人提出“大散文”概念,一是针对当时“小女子散文”“闲适散文”等散文题材单一、视野狭窄而言,二是强调散文的大境界,不要弄成“小摆设”,也是反对散文的细分。

散文有两个概念。古典文学的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现代文学的散文,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等。至于又将它分为广义和狭义,实则没有必要。

不过总是有好事者,去追问散文和随笔的区别。

有人比喻,女子进美发屋美发,烫花、染色、造型,一系列美发过程,就是散文;老头子到路边理发店剪个平头、推个光头,快速迅捷,就是随笔。有一定道理。

《辞海》中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笔,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写散文时,尽量别苦恼我写的是散文还是随笔,尽情地写就好,管它是什么。

三、小说、诗歌对比中的散文

小说是生活——虚构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演绎日常生活里的家长里短、悲喜聚散、爱恨情仇,充满烟火气,很踏实,有地气。诗歌是悬崖——语言的悬崖、精神的悬崖,在极致的语言中表达极致的精神,它在文学的顶端,有冒险意味和探索性。散文处于小说和诗歌之间,散文是风景——自然的风景、生活的风景以及精神的风景。风景是经过有意无意修饰和整理的世界,它讲究而精致。

这样看,小说在地上,诗歌在天上,散文浮在半空中。

小说的历史有五六百年,形成了一套相对严谨的表达规则和技艺,也形成了一套小说发展进化的脉络。如果你不了解小说的技艺和脉络,你很难写出有突破性的作品,甚至很难写小说。你可以写,但是你不知道自己的写作处在小说发展链上的哪个层面,也许很低端,也许很高端。

散文不一样,散文少说也有两千年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就是较早的散文——但你可以不知道它的任何历史就可以写散文,而且可以写得很好,因为散文发展历史的起承转合没有小说那么严密,一环套一环。散文是自由的,规则和技艺不强,只要写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即可,只要写得真诚、独特,有感染力,就会出好散文。

四、散文观——何为好散文

何为好散文?这是一个永远都有人盘问、无法回避但也无解的问题。无解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无解是因为无标准——也不是无标准,是人人都有一个标准,人人都有一个“好散文”的标准。“好散文”无法用形而上的概念来定义,“好散文”是用作品来定义的,作品总在源源不断地创造,所以“好散文”的外延总在不断扩展。

当然,当我们回望散文的来路,时间已经淘洗和定义了很多“好散文”。这样的“好散文”很多,就看你遇到了哪些。就我个人而言,我遇到的“好散文”有这些人的: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蒙田卡夫卡端木松,等等。

可以不必纠缠何为“好散文”,但你最好有明确的散文观。所谓散文观,实则是对“好散文”的认识和思考。一个人的散文观非铁板一块,随时间而变,随思考而变,随阅读而变,随创作而变。比如我昨天喜欢柯灵——语言生动华美,今天喜欢鲁迅——深刻而有怜悯心,明天喜欢王尔德——幽默而多情……

散文观是一个移动概念,是散文的审美观和创作观,是散文写作这支小乐队的指挥棒。散文观无对错,但有深浅。有深刻的散文观,可能写出深刻的作品;有肤浅的散文观,一定有肤浅的作品。

我很喜欢清代大才子李渔,他有一段话可以视作超强的散文观:

凡余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如候虫宵犬,有触即鸣,非有模仿希冀于其中也。模仿则必求工,希冀之念一生,势必千妍百态,以求免于拙,窃虑工多拙少之,尽丧其为我矣。虫之惊秋,犬之遇警,斯何时也,而能择声以发乎?如能择声以发,则可不吠不鸣矣。(《一家言》自序)

这段话有关键两句:一,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二,工多拙少之,尽丧其为我。这两句话是散文写作的精髓:“自成一家”为“我”,“工多拙少”为“失我”;前者为写作方针,后者为写作技法。

五、形散神聚或形散神散

形散神聚,今人称形散神不散,古人称神凝形释或神收形放。 形散神聚堪称最流行、影响最大的散文理论——简洁、明了。它既是散文的创作方法,也是散文的评价标准——写散文要做到形散神聚,做到形散神聚了方为好散文。

形散神聚难道是散文的“宪法”吗?

传统观念认为:形散,指取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神聚,指中心、题旨集中,且贯穿全文。无论“形”多么散,都是为“神”服务的。

但是现代主义的文学观告诉我们,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形与神同等重要,平起平坐,没有谁为谁服务,大家是彼此服务,彼此成就。所以,写散文没有必要把形散神聚奉为圭臬。

形散神聚之外,还有形散神散,形聚神散。

形散神聚可能是好散文,但形散神散也可能是好散文——比如卡夫卡的散文,写在笔记本上,长短不一,想到哪写到哪;形聚神散也可能是好散文——比如周作人的散文《猫打架》《关于雷公》等,大量引用同类段落,题旨也不集中,但也别有意味。

六、散文之魂——知识、智慧、情怀

散文之魂,我以为是提供知识、见识智慧、饱含情怀。这也是散文存在的核心价值,是读者还在向散文“索取”的东西。古人讲诗言志、文载道。言志,说“我”的内心和感悟,向内;载道,说社会的道德和义理,向外。我提到的提供知识、见识智慧,属载道范畴;饱含情怀,属言志范畴。所以到今天,散文仍然走在言志与载道的路上。

提供知识。这里的知识是大知识的概念,指有效的高密度的信息。提供有效的高密度的信息,散文责无旁贷,散文也因此可能洛阳纸贵。消遣和猎奇是一代一代读者永不丢弃的天性,散文提供的知识——历史、风物、奇人、轶事、衣食、住行等等——实则是应和这种天性,成为雅致的消遣和猎奇。读者对知识的获得,在今天唾手可得,但散文提供的知识获得,具有信任感和感染力。我们发现没有,隔个几年,就有一位讲历史或者写历史的散文家大红大紫,从余秋雨到黄仁宇到当年明月到易中天到高晓松,他们写历史都是用散文笔法,非历史笔法。这说明什么?说明读者对历史知识的渴求永远没有停止。我读了还没完结的《易中天中华史》,感觉可称为“易中天散文式中华史”,好读好看,不仅提供知识,还解析知识。

见识智慧。在散文中见识智慧、见识幽默,如夏季炎热天得到一杯冰泉,喝下去时,先是一激灵,然后冰凉滋润沁入心脾,无比舒服和快乐。所以哲人薄伽丘说,人的智慧就是快乐的源泉。智慧和幽默,是对事物彻底地认知和洞察之后所拥有的品性。文无智慧和幽默,便无趣,便乏味,读者会拒之千里。好散文是智者的“闺蜜”,所以写散文时,我们不得不想了再想:我所写是否新?是否超越他人认知?是否有独到创造?是否全生命投入?这些问题的本质都事关智慧。

饱含情怀。情怀是什么?是我们内心对一切美好最深沉的追忆、向往和追求。这样解释情怀,还是显得宽泛,我能感受到它,但我很难准确地描述它。有一天我读到了诗人刘年的解释,我才将感受与描述划上了等号。刘年说:“足够深,足够真,足够宽的时候,爱会大起来。大起来的爱,不仅包括情爱、友爱和亲情的爱,还有对别的家族别的民族别的肤色别的信仰者的爱,不仅有对人类的爱,还有对别种生命的爱,对那些没有生命的事物的爱,如山脉和河流,对一些非物质事物的爱,如艺术,如真理,如汉语,如希望等等。有些大诗,有些大词,技术和天赋已经无能为力,必须倾注大爱,驱动和控制。由爱而产生的慈悲、愤怒、痛和恨,才是有根的,有力的。爱是诗之魂,是感染力之源。爱,如同用蜡烛点蜡烛,你的火焰并不会损失什么,但世界会因此多一分光明、温暖和希望。大爱有个专业术语:情怀。”所以,散文的至高境界就是饱含这种情怀——由爱而产生的慈悲、愤怒、痛和恨。

七、雅与俗,局部与整体

读过一些散文之后,便有一些奇特的感受浮现出来。

比如雅和俗。有的散文满纸文词雅句,但读到最后却显得很俗气;有的散文俗词俗句俗事,但读到最后却韵味雅致。这里边的原因可能跟写作的“度”和“姿态”有关,比如抒情的度把握不好就会变成滥情,性情的度把握不好就会变成矫情。刻意追求雅就俗,所谓雅到俗不可耐,是一种文学上的低级趣味;率性自然的俗就雅,所谓大俗即大雅,是一种文学上的道法自然。比如端着架子——学者的架子、官员的架子、装模作样的架子——来写,文字就会变假变俗;不摆架子,顺着自己的心志情怀自由舒展地来写,一切都是真的雅的。

比如局部和整体。有的作家局部好,整体差,你读他一两篇文章,觉得很好,读他整本书,就觉得有些单调乏味,每一篇都差不多,从文章趣味到文章做法都近似;有的作家局部平淡,但整体有气象,单篇文章看显得平淡,但那些文章编排成一本书,却很有意思,给人回味,形成一股气象。原因可能是作者写作胸襟的问题。有的人胸襟大,把整个世界装在里边,他的文字就会有一种整体的大美;有的人气量小,精致于小花草、小感悟、小思辨,文字就缺少一种大的气象。有时候,一篇文章也有类似情形,局部一两段好,整篇平淡无气韵;或者相反,局部看一般,整篇看却好,有韵味。

八、散文的层面

散文本没什么层面,无非“言志”与“载道”两类,但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心中有个导航地图,看到自己的写作在什么层面,好继续下面的道路。

我将散文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现实层:现实历史感悟(现场感),生活故事(真实亲切);第二,本色层:本色独造(自我生动),灵魂漫游(自由激情);第三,人性哲思层:人性本质(冲突矛盾),思想哲学(深刻深邃)。

好散文无关层面,哪一层面都可诞生出色的散文。

九、散文写作“三字经”

近日再读李渔的《闲情偶寄》,越发觉得这是一本奇书,李渔是一个奇人——奇在把雅事说得很俗,把俗事说得很雅,奇在雅和俗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个作家身上。支撑起这个“奇”字的当是作家的大才华、大学问。若把四百年前的李渔搁到今天,他就是学术超人、畅销作家、著名出版家、著名编剧兼经纪人等等。

《闲情偶寄》第一部分是谈雅事的,谈怎样填词写曲,后面部分谈唱戏、化妆、养生、装修、文玩等,所以说这是一本奇书。他谈怎样填词写曲,谈得明白晓畅,很有操作性,即使将它指导我们今天的写作,也不过时,也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妨粗略节选几条李渔的写作“三字经”,算是他对我们今天写作的提醒。文艺相通,尽管他谈的是词曲,但可作为我们散文写作的“三字经”:

立主脑——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

脱窠臼——“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非特前人所作,于今为旧,即出我一人之手,今之视昨,亦有问焉。昨已见而今未见也,知未见之为新,即知已见之为旧矣。

密针线——编戏犹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密集。

减头绪——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思路不分,文情专一。孤桐劲竹,直上无枝。

审虚实——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虚不似虚,实不成实,词家之丑态也,切忌犯之。

重机趣——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勿使有断续痕,勿使有道学气。抑圣为狂,寓哭于笑。

戒浮泛——可浅显不可粗俗。词贵显浅之说,前已道之详矣。然一味显浅而不知分别,则将日流粗俗,求为文人之笔而不可得矣。元曲多犯此病,乃矫艰深隐晦之弊而过焉者也。义理无穷,说何人,肖何人,议某事,切某事。

忌填塞——填塞之病有三:多引古事,迭用人名,直书成句。其所以致病之由亦有三: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古来填词之家,未尝不引古事,未尝不用人名,未尝不书现成之句,而所引所用与所书者,则有别焉;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

文贵净——洁净者,简省之别名也。洁则忌多,减始能净,二说不无相悖乎?曰:不然。多而不觉其多者,多即是洁;少而尚病其多者,少亦近芜。

怎么样?读读这“三字经”,是不是对你的散文写作有帮助呢?

2019年7月榕城金山

《文人的颜值》

狄 青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该书由狄青近两年所发表的数百篇随笔作品中精选的105篇作品结集而成,收录作品多数曾被选刊及主流网站选载。

猜你喜欢
情怀散文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少年情怀总是诗——“酿”诗
赣鄱情怀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