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止”部相关部首的汉字教学研究

2020-01-03 10:04黄舒琳
锦绣·下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部首对外汉语汉字

摘要:本文研究“止”部及其相关部首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找出现代仍沿用的与“止”部形义相关的的九个部首。通过调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这九个部首的收字情况,得出部首所处汉字的位置信息,确定这些部首的位置固定性。并且对《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甲、乙、丙、丁级字中部首所涉汉字进行搜索,找出129个相关汉字,再以这些汉字为线索,统计出《大纲》中的所涉词汇。同时基于中山大学留学生汉字偏误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查找留学生的错字偏误和别字偏误,并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提出汉字分级教学法、运用汉字构字理据和汉字·语素·词的教学策略。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分析学生的偏误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出与“止”部相关部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止”部 ;部首; 汉字 ;教学; 对外汉语

一、引言

在教学实践中,汉字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是举足轻重的一大教学点,过好“汉字关”是学好汉语的基础,中国人要辨别同音字的字义一般是靠汉字的表意情况。英语是表音文字,一般一个音对应一个词,不会出现像汉字这样同音混杂的情况,所以学好汉字才能学好汉语。

目前对于“止”部及其相关部首的文字学层面上的文献颇为丰富,文献中都涉及了止部及其相关部首的字形、字义或文化内涵上研究,但是却未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作出过研究或者教学建议。同时留学生在这方面的偏误现象较为突出,如何帮助留学生改正偏误的问题较为迫切。

二、“止”部相关部首的界定

根据李立颖(2015)对《说文》中与止部形义相关的20个部首的统计,即“止、癶、步、此、正、是、辵(辶)、彳、廴、?、行、足(?)、疋(?)、夊、之、攵、走、履、先、出”,并基于现代的用字情况,考虑到现代汉语中已有部分部首不再担任部首职能,我们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当下部首的分类情况,把至今仍沿用的“止、癶、辵(辶)、彳、廴、足(?)、疋(?)、夊、走”共9个部首界定为与本文所研究的部首。

三、《大纲》中“止”部相关汉字及词汇的分布

汉字方面,《大纲》中与“止”相关部首的汉字有129个,与《现代汉语词典》的数量不同,这说明了教汉语学习者不能单纯依照《现代汉语词典》某部首下收字的多少而进行教学重点的排序,而要遵循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大纲来确定教学重点。

词汇方面,与“止”相关部首的汉字所涉词汇中,甲级字分布的词语最少,丁级字的词语最多,由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为量的积累模式,因此学得越深,词汇量也越大。此外还有一些本身组词能力强的字在甲级、乙级、丙级、丁级词中也均匀分布,比如“得、过、还、复、起”等字,在其对应的甲级、乙级、丙级、丁级词中的数量较为均匀。

四、外国人学习与“止”相关部首汉字的偏误

(一)错字偏误

外国学习学习汉字时产生的错字属于字本体的偏误,本节内容基于中山大学留学生汉字偏误语料库,从笔画的缺失、增加与错位,部件的缺失与替换的分类角度讨论汉字偏误的现象与原因。

1.笔画缺失

笔画缺失指留学生书写汉字时缺失了某個笔画或是笔画不完整的现象。

2.笔画增加

笔画增加指留学生书写汉字时增加了某个笔画的现象。

3.笔画错位

笔画错位指留学生书写汉字时把某个笔画的位置写在了其他位置的现象,一般体现在笔画组合方式错误。

4.部件替换

部件替换指留学生书写汉字时将某个部件替换成其他部件且替换后为错字的现象。

(二)别字偏误

1.音同(近)形异类

这一类偏误表现在别字与正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相差很大,如“得”字,外国人会写成“的”字,如:“我觉的吃绿色食品比较好。因为不会饿死。” 由于“得”与“的”读音相近,所以学生会出现偏误。

2.音同(近)形近类

这一类偏误表现在别字与正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相差不大。这类偏误由于音、形相近,对于留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如“跟”会写成“根”,例如“应该很他们的亲戚们谈一谈”。“跟”与“根”读音完全相同,右边均为汉字形旁,形旁相同,因此出现偏误。

3.音异形近类

这一类偏误表现在别字与正字读音相差很大,而字形较为相近,如“边”会写成“力、迅、近、过”。“边”右上角的“力”与“力”完全相同;“边”与“迅、近、过”读音不同,但是形旁都为“辶”,而且“迅、近、过”的右上方笔画比较简单,字形也相近,因此出现偏误。

4.音异形异类

这一类偏误表现在别字既不与正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相差也很大,偏误原因复杂,比如“道”会写成“要、章”,例如“这要题对于我们来说有点难。”“章理我们都懂,只不过做很难。”“还”会写成“巴、设”,例如“她不仅考上了大学,巴家里的债务还清了。”

(三)偏误原因分析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汉字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表意文字,对与许多母语为表音文字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无可避免地要把自己学习母语的方法来学习汉字,如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读/?/的音可以有a、ur、er等组合,只要记住这些组合他们就能读出音来,因此,当他们写“很好”的“很”时会写成“恨、狠、跟”,因为他们把汉语拼音en替换成“艮”的写法。在汉字的构成中,我们把这类能表示读音的符号称为声符。

学生产生的笔画错位的偏误原因是笔画组合意识淡薄,这同样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普拉克特(C.Practor)提出“难度等级模式”的第四级为,当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项目,学习者在习得这些全新的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汉字讲究笔画的书写与笔画的组合方式,当留学生初次接触汉字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项目,除了要先学习汉字笔画书写,还要记住笔画之间的组合方式,因此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的影响

汉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具体可分为笔画负迁移、部件负迁移、与整字负迁移。学生产生笔画增加的偏误原因主要是笔画的负迁移,如“行”笔画增加了一点,这与“得”右下角相似,“跟”笔画增加了一点,与“踉”整字形近。

学生产生部件负迁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部件替换与同(近)形字混淆,如“齿”中的“人”写成叉,与“卤、傻”中的叉形近,“条”的部件替换与“朵”下方形近。同(近)形字混淆偏误,如“很”会写成“恨、狠、跟”,“践”会写成“线、贱”,“还”会写成“过、远、迈、不、迹”。出现部件替换的原因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不注意与记忆过程中的部分遗忘,把曾经学习过的部件将要写的部件进行替换。出现同(近)形字混淆偏误的原因在于学生知道这个字的写法是正确的,而不是自己胡编乱造出来的。在字义上,学生仅仅记住了正确汉字的书写,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没有注重形旁的表意作用,因此出现偏误。

整字偏误指学生把甲字完全写成了乙字,且没有相同的部件。学生产生整字负迁移现象主要体现在音同(近)形异与音异形异偏误中,如“边”写成“便”,“迟“会写成“持”,音同(近)形异偏误的出现,是因为学生只记住了汉字的读音,而没有理解字义,没有给予同(近)音字足够的重视。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他们有的读音完全一致,有的只是声母、韵母、声调只有一处或两处相同,对于母语为表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大的困难,字形是字义的载体。因为此时他们光是知道读音,而不知道字形就无法向别人准确表达意思。

五、“止”部相关汉字的教学策略

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汉字之前一般要求掌握所学汉字的拼音,即先掌握汉字的音,有了音的基础后不仅教师说的话学生能听懂,学生也学起来也比较容易。对于甲乙级字我们可以采取笔画教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一边展示,一般要求学生在下面模仿。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电子软件或是笔顺视频,给学习展示汉字笔画、笔顺,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拿起手指笔画,经过三次演习后,请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书写。过程中教师应用手势语言比划每个笔画的位置。

丙丁级字可以采取部件教学法和文化释义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汉字,对汉字的形音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继续结合以往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与讲解甲乙级字不同的是,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部件,可以对已学习过的部件跟未学习过的相似部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各部件的特点,如哪些部件是表音的,哪些部分是表意的。同时该阶段也可以融入文化讲解。

使用汉字结构图画法。汉字的形态处于一个方块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练习的田字格的图画,将汉字的结构简化为图画。

当学生学习了一定量的汉字后,我们可以结合《大纲》中所涉词汇,以旧字带新词。由于现代汉语有广泛使用词根复合法的特点,以旧字的字义带出新词的意思,满足学生增加词汇量、提高汉语运用水平的目的。

运用综合发散识记法。适用于学生对汉字积累较多,汉语水平较高时。教师在黑板上把今天刚学的新的部件或新的汉字写出来,让学生联想有关它的所有汉字。由于个体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不同,因此,此方法能延伸不少汉字,有助于学生对于汉字的运用形成网络思维。

参考文献

[1]李立颖.<说文解字>与止部相关部的综合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2]别红樱、黄柏林.汉字教学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35-36

[3]劉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4]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5]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黄舒琳(1996.09—),女,汉,广东佛山,在读硕士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部首对外汉语汉字
系在绳上的“冬”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同部首的字
哪些能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