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走一步,再走一步》遇上同课异构

2020-01-04 07:06杨丽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刘老师品味语句

杨丽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42

【案例背景】

“同课异构”指的是在确定课题后,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与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即多人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同一篇课文,这考查的主要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2019年8月15日,太原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时代新人思政课主题教研活动的通知”,我市积极响应。经过“备课—上课—反思—改进—再上课—再反思—再改进”的过程,语文学科组织了“以同课异构为形式,以思政渗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最终打造出了一节优质思政课。主讲者为刘老师和郭老师,课题为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下面我针对二位老师的课与大家进行如下分享:

【案例描述】

一、目标定位

刘老师的目标定位:

1.通过默读,勾画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字词,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

2.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从文章学到的人生体验。

郭老师的目标定位:

1.通过自学检测,熟练掌握课后字词音形义。

2.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能够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

3.结合文章主旨,畅谈人生启迪。

4.圈点批注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从而探究心理描写的方法并学写心理描写。

通过两位教师制定的目标可以发现,他们的单元目标意识都很强。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刘老师的第一个目标是梳理故事情节,所以默读课文时,勾画的是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字词,目标制定具体可操作;郭老师除了勾画关键词复述课文,还圈点勾画了描写“我”爬悬崖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的语句,目的是为了探究心理描写,并学写心理描写的方法。

刘老师制定的第二个目标是: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一点,没有明确给出方法指导。此目标是终极目标,而不是过程性目标,所以说这个目标是不明确的。而郭老师的这一目标是这样叙写的:圈点批注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从而探究心理描写的方法并学写心理描写。这样叙写目标,关注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操作性更强一些。

二、目标落实

目标制定后,两位老师是如何来落实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刘老师以“成长”话题导入新课,而郭老师以一则故事导入(主人公作为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一项艰巨任务并顺利完成的故事),很明显故事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梳理文章情节

两位老师都是让学生默读课文,以记叙文六要素为关键词进行勾画,最后复述课文,同学互相纠正补充,最终将文章内容情节梳理清晰。

不同点在于刘老师在学生复述完课文内容后,用一个问题导入下一环节的学习,问题是:“同学们的复述和文章的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呢?”学生回答:“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更加生动,同学们复述的比较概括、笼统。”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品味细节”这一环节。

而郭老师在学生复述完课文内容后,直接抛出一个问题:“悬崖上的这次经历,给了‘我怎样的启示?”学生回答:“面对困难时,不要看遥远的地方,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这样一步步就会达到自己的目标。”文章的主旨呼之欲出。接下来,郭老师进入下一环节“品味心理”的教学环节。比较两种过渡,刘老师的处理更细腻,衔接更无缝。

3.品味细节

统编版教材在阅读形式上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将原来精读和略读改为教读和自读。在课本中,自读课文比重加大,每单元大概有两篇,一篇有旁批;一篇无旁批,但有预习提示。自读课文是对教读课文的补充,是学生学习本单元教读课文中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得以致用的最好载体。

刘老师在品味细节时就是以旁批为抓手,结合学生朗读,从而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品析,进而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如:学生在分析“这太远,也太危险了”时,有位学生说:“句中的两个‘太字表明了,‘我当时遇到的危险在我看来简直是死路一条。”刘老师对学生进行了表扬,紧接着要求这个学生用“虚弱、无力、无助”的语气读出来,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如分析“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一句时,刘老师让学生重读“更”字,读出害怕甚至颤抖的声音。接下来,刘老师让学生关注文中的一个旁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于是让学生找到“我”的外在行为表现。学生不仅能找出来,而且分析出了“爬”“扒”“踩”这些外在表现的词,也描写了“我”恐慌、畏惧、小心翼翼的心理。刘老师也让学生在文中作了旁批。这时,刘老师才问学生:“‘我在爸爸的指导下成功脱险。所以,每次当‘我回忆起这段童年经历总有很多人生启迪。‘我的启迪是什么?”学生找出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本环节中,学生不仅通过朗读、品析、旁批等方法提升了语文素养,深刻领悟了文章的内涵,最重要的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其他自读课文。郭老师在“创设合作探究情境”环节时,通过圈点批注“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品析语言,探究心理描写的方法,并且在当堂达标检测时,为学生创设了几个情境,让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小练笔。但郭老师忽视了“读”对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必要帮助。

4.拓展延伸

刘老师在此环节为大家展示了习总书记曾经发表的《积小胜为大胜》的文章,鼓励学生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郭老师则出示吴强的小诗一首《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同学齐读。此处两位老师都对学生进行了思政元素的有力渗透。

总之,两位老师都能紧扣教学目标,并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达到教学目标,真正关注了学情,正如本课课题一样,慢慢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做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案例反思】

两位老师的课有优点,也有不足。刘老师的课注重细节,让“读”成为语文课的精神与灵魂。郭老师的课注重“写”,通过品味文章细节,给出情境,进行100字左右的小练笔。但作为一篇自读课,对“自读”的处理,两位老师做得不是很好。统编版教材之所以把略读课改为自读课,原因在于让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上手。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建议一:两位老师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问题带领学生学习,而没有关注学生课前自学的成果。并且两位老师同时忽视了自读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如果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会被调动,这样最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建议二:本课题目原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本课时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鉴于统编版教材“三位一體”的阅读教学体系,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此阅读体系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同时本课又是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出现的,那么,教师针对本课如何处理“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呢?建议老师设计问题:文章为什么将《悬崖上的一课》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改前与改后的题目哪个更好?谈谈你的理解。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思考,更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阅读《悬崖上的一课》原文,以此更好地落实“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很好地落实山西省中考命题“一核·六维·四手段”特点的“四手段”之一: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的能力培养。

猜你喜欢
刘老师品味语句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重点:语句衔接
品味桂峰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品味四季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