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群芳皆苦

2020-01-04 07:10郝晓菲
银幕内外 2020年7期
关键词:判词佛教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中期,此时佛教的思想也早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尤其为文人所接受,并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书中有不少诗偈性质的作品,如金陵十二钗判词和十四支红楼梦曲。这一部分诗偈不仅体现了因缘果报观,而且在其中还存在着佛教“苦谛”的思想。本文将对判词及红楼梦曲中体现的佛教八苦的观念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判词;佛教;八苦

《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中期,此时佛教的思想也早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尤其为文人所接受,并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红楼梦》中虽常有“毁僧谤道”之语,但是在书中仍能很清晰地看到佛教思想的影子。书中“僧道度脱”的大的情节设置以及全书中因缘果报观的体现,几乎无处不见佛教思想的影响。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不少诗偈性质的作品,尤其以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和十四支红楼梦曲为甚。毋庸赘言,这一部分中的诗与曲词不仅体现了因缘果报观,而且在其中还存在着佛教“苦谛”的思想。本文将对判词及红楼梦曲中体现的佛教八苦的观念进行分析。

一、何谓“八苦”

“苦谛”是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之一,是对人的一生中诸种苦难的概括。不同的宗派对“苦”的解释也不同,常见的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十一苦等。《法苑珠林·怨苦篇·八苦部》中言:“如五王经云。佛为五王说法。人生在世常有无量众苦切身……何谓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恩爱别苦。六所求不得苦。七怨憎会苦。八忧悲苦。是为八苦也。”而《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第十》也有对八苦的阐释:“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盛阴苦。”因为在《长阿含经》中有“十一苦”,將“忧”、“悲”、“愁”等又分别列出,故本文中“八苦”含义取《中阿含经》中的说法,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等八苦。

在一些佛教典籍中,将生、老、病、死合称为“四苦”。这四种苦是一切生命几乎都要经历的。生苦指生命诞生之苦,包括人在母体孕育时所受的苦和出生时的艰难经历以及出身之贫富贵贱之别。老苦包括由幼年长成以及由盛转衰的两个成长阶段的苦。病苦有两种,一为身体病痛时所受之苦,一为心怀烦恼时所受之苦。死苦是四苦的最后一种,有生即有死。死苦包括人之将死时病痛缠身的苦楚以及死后肉体腐败遭鸟兽破坏的苦。诞生、成长/衰老、病痛、死亡,这是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且终生不去的苦,也是人的一生最基本的苦。

后三种苦即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是人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各种关系而产生的苦。如果说前四苦是由自然原因而生,那这三种苦则是因“人”而生。怨憎会苦是与所厌所憎之人相遇;或是冤缘之人成为亲属眷侣,相看两厌却无处逃避。爱别离苦是与自己相亲相爱之人的生离死别,父母、爱人、子女、家散人亡等别离之苦。求不得苦是由人之欲念所生,对所欲之事求而不得自然会产生愁苦。

五蕴盛苦也称五阴盛苦、五取蕴苦。“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五种遮蔽人之本心和佛性的事情。而这五蕴如火炽盛时即令人痛苦。五蕴盛苦是前七种苦的起源,人的欲念和执念附着在这五蕴之上,才有人世间的众苦。

二、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曲中的“苦”

(一)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生、老、病、死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四种苦,伴随人生始终。在红楼梦曲中《虚花悟》一支中也有“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因此对这一部分文本中“苦”的分析也从这四种苦开始。具体分析如下表:

在这一部分中,金陵十二钗中的女子几乎将生、老、病、死四苦遍历。除了判词及曲中提及的部分之外,在书中具体情节中还有宝钗热毒病发、可卿病重、凤姐遭魇等具体情节,都体现了这四苦。

(二)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最清晰地体现莫过于香菱和贾迎春二人。这在她们的判词以及曲中都有直接描述。

在香菱判词中写道:“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是用拆字法拆“桂”字而成,暗指夏金桂。夏金桂好妒,表里不一且心狠手辣,在嫁入薛家后嫉妒香菱为薛蟠妾室又得宝钗和薛母喜爱,因此用计使薛蟠厌烦香菱,对香菱拳打脚踢。香菱最后虽跟随在宝钗身边,但是内外挫折不堪,最后酿成干血之症。虽然香菱的苦从幼时便一直不断,然而夏金桂无疑是促成香菱死亡的直接原因。夏金桂的性格以及两人身份的天然对立使得两人的相遇成为了香菱受辱死亡的前奏。

贾迎春的悲剧是由其父贾赦一手造成。贾赦欠孙绍祖银两,故用女儿迎春抵债,迎春就这样落入狼口。面对“骄奢淫荡贪还构”的“中山狼”,迎春这个出身公侯之家的千金小姐被作践的“似下流”。在极重女子清白的封建社会,迎春面对着父权和夫权,进退维谷,在身体和尊严遭受了巨大折磨之后,结果也只能是“一载赴黄粱”。迎春的一支曲名为《喜冤家》,迎春和孙绍祖,这两人的婚姻只能是“冤家”相会,正是怨憎会。

除迎春和香菱之外,贾琏和王熙凤、巧姐和“狼舅奸兄”、晴雯和毁谤她的贾府众人,其实都在经历怨憎会苦。而个人因缘不同,结局自然也不同。

(三)爱别离苦

离愁别绪自古就是文人作品中最多的情感之一。而佛家的爱别离苦与之相似,强调与所亲所爱之人的分别。“爱”既有爱情也有亲情、友情之意,“别离”也有生离死别的区别。由此看判词和曲,爱别离苦是红楼梦中人所历最普遍之苦。

《红楼梦》是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为主线,因此自然少不了爱人之别离。黛玉和宝玉最终“心事终虚化”;湘云婚后虽然有一段幸福的时光,却“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李纨和贾珠也是郎才女貌一堆璧人,然而贾珠早亡,过往恩爱也都成了“镜里恩情”,也只能“再休提绣帐鸳衾”。妙玉最后落入污秽之地,只能“王孙公子叹无缘”。甚至进一步说,宝玉和宝钗的婚姻生活其实也是一种爱别离。

从亲情看,这些女子甚至书中众人无不在经历一场大的别离,如同最后《飞鸟各投林》一支所说,正是“食尽鸟投林”。香菱幼时遭拐即离开父母背井离乡。元春“望家乡,路远山高”。探春被迫远嫁“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湘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惜春一个闺阁弱质最后落得“独卧青灯古佛旁”。王熙凤机关算尽,最后却“家亡人散各奔腾”。巧姐经历家亡势败,与父母和亲人生离死别。李纨最后虽因贾兰高中得以凤冠霞帔加身,最终“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如果说每个人都要经历与亲人的生离死别,那么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经历的别离则是一场浩劫,一场家破人亡的灾难改变了她们每个人的命运。覆巢之下无完卵,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残酷的政治斗争,这个已经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大家族无力抵抗,只能如大厦倾倒一般,而这些依附于贾家而存亡女儿只能走向未知的命运。

(四)求不得苦

世间众生几乎没有真正无欲无求之人,凡所欲者,求之不得,总会生出苦恼忧愁。而大观园中的这些女儿一般如此。

晴雯、袭人希望能长久陪伴宝玉,却一个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一个“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宝黛钗三人在这一段情缘纠结中皆是所求非所得者,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钗婚后“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黛玉虽有一段因缘,却也“心事终虚化”。宝钗误了终身,黛玉枉自凝眉,也只能是“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元春希望荣华长久,却在荣华正好时无常又到。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却偏偏生于末世,只能是“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湘云希求“博得个地久天长”,却乐中生悲,云散高唐。妙玉厌腥膻绮罗,可“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落入污秽之地,明珠蒙尘。凤姐一生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最终油尽灯枯。李纨一心期待贾兰出人头地,最终凤冠霞帔加身却芳华早谢。

惜春看似一心向佛,在家时就常说要绞了头发作姑子,然而最后她只能着缁衣、住破庙,恐怕也不是她之前所求。《虚花悟》一支曲名意为参透了“色空”的禅理。惜春看破了天上夭桃和云中杏蕊这些虚幻韶华,一心追求“清淡天和”。然而这种青灯古佛的孤苦生活,是不是也是难逃生关死劫的不得已的选择?

求不得,是求而不得,也是所求非所得,所得非所求。在《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前两句将求不得苦以最极致的方式展现出来:“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判词中提到的女子,无一不在企盼美好安稳的生活,然而最后却总归是求而不得,也确乎美中不足。甚至这种“不足”是在将前半生的美撕毁的面目全非。面对大厦将倾的局面,她们或许都想过“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然而风雨飘摇之中,春残花落,也只是“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五)五蕴盛苦

五阴炽盛是一切恶业产生的源头,由此产生的五蕴盛苦则是一切诸苦之本。若从内外分,生、老、病、死四苦为人肉体所受之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为人心所受之苦,而五蕴盛苦不仅是诸苦之根本,也是概括一切身心所受之苦的一苦。

《红楼梦引子》中开篇即问“谁为情种”,这一问也是道尽了红楼梦中人所受诸苦的来源——情。而“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九个字写到苦之尽头。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宫门上是“孽海情天”,门上楹联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无论是“孽”还是“情”都是由人心所生,换言之,就是因五阴炽盛而来。而薄命司的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则更进一步,直言“皆自惹”。正如慧能所言“仁者心动”。

在《收尾·食尽鸟投林》中,曹公将书中人的结果总揽。“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将宁荣二府结局写定,或者扩展开去,是四大家族的结果。而后面八局则是将通部女子一总,结局无非遁入空门和枉送性命。而“痴迷”也正是五阴炽盛的表现。因此,书中女子的苦,在书中是为情所苦,归根到底是五蕴盛苦。

三、结语

《红楼梦》中这金陵十二钗判词与十四支红楼梦曲几乎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其中有许多指示后文内容的词句。在《蒙古王府本石头记中》,脂砚斋在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回末评说:“……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这里的判词和曲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伏笔,但是其中映照了后面的许多情节,并反映了每个人的结局。其中在描写书中女子的经历和结局时,曹雪芹对于人生之苦的描述和安排体现了佛教八苦的含义。这种安排不仅只是一种情节的设定,更多的应该是曹公自身的经历所致。曹雪芹遭逢家破人亡,从官宦人家到柴房破庙,看尽世间冷暖。可以说他自己本身即遍历八苦,对这人世间的苦楚自然理解的愈加透彻。这八苦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伴相生,缠绕一起,为世间众生所经历。曹公笔下的女子因而也将这八苦遍历,最终走向了自己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 道世.法苑珠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 中阿含經,http://www.lianhua33.com/zahj/zahj.htm

[4] 谢氏映凤(释坚莲).《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9.

[5] 黄雪.《红楼梦》的宗教精神[D].首都师范大学,2011.

[6] 明非.释苦[J].法音,1989(05).

[7] 杜景华.《红楼梦》与禅宗[J].红楼梦学刊,1990(03).

[8] 宋文婕.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6).

[9] 赵德坤.《红楼梦》中的禅语、禅诗与禅境[J].红楼梦学刊,2012(04).

作者简介:郝晓菲(1996—),女,山东东营人,海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判词佛教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佛教艺术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巧妙判词
十二钗判词的结构方略
由《洞穴奇案》引发的思考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