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府城历史城区保护的回顾和探索

2020-01-05 14:27
山西建筑 2020年18期
关键词:风貌太原城区

赵 舰

(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1 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下的保护理念变迁

“历史城区”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即一般通称的老城区或古城区[1]。历史城区是历史城市的核心区,往往人口密集,功能集聚,建筑密度大,产权复杂,市政设施老旧,环境品质差,保护与发展面临较大的矛盾与冲突。新时期,历史城区承担着既要保护已经碎片化的历史格局和风貌,从而延续文脉的重任,也面临着群众追求高品质幸福生活,改善居住环境品质的诉求,如何协调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在保护中推动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的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确立之初,历史城区保护继承延续了“文物式保护”的理念[2],但随后迫于旧城改造建设的压力,保护重点和认识转向格局保护和局部集中成片的代表老城风貌特色的街区;90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压倒一切,历史城区保护的重点回归到抢救文物,一些成片的传统风貌街区被改造为现代住宅小区,传统街巷肌理被现代城市道路骨架取代;受2003年维也纳市中心高层建筑规划方案影响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事件的影响,2006年—2011年世界遗产中心召开会议,批判性回顾了以往的保护思想和理念,提出一种历史城市保护的整体性视野——“历史性城市景观”,强调历史和现在城市动力相互作用的层叠的结果,历史需要被感知、展示和弘扬[3,4]。在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价值理念下,整体性保护已经碎片化的历史城区,其意义不在于“全部保护”,而是历史演变过程中空间要素相互作用关联形成的稳定空间关系[2,5]。

2 太原府城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历程的回顾

2.1 第一阶段:保护认知和行动局限于文物保护

建国后至90年代末,在历史城区保护的认识上尚局限于保护文物。1954年编制的《太原市规划图》中还尚未重视保护;从1982版总规到1994版总规修订,规划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并提出保护要求。

2.2 第二阶段:提出系统保护的思想,但规划实施结果未达预期

1998版总规首次将“历史文化名城”写入太原城市性质,并编制专项规划《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府城格局、重要街巷、历史地段、文物古迹、传统风貌和地下发掘六个方面按“点(文物保护单位)、线(街道古城墙和水系)、面(历史保护街区)”相结合的形式,提出了明确保护要求和措施。1998年—2008年的10年间,虽然保护思想上逐渐认识到从历史格局和风貌进行系统保护的重要性,但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土地批租制度的双重影响下,保护的声音被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所湮没,裕德里街区、鼓楼街区等一批集中成片的传统风貌街区被拆除改造为现代高层建筑以展示城市发展形象,保护行动退回到文物个体的保护。

2.3 第三阶段:提出整体保护的思想,府城历史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为配合太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2011版的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中,首次提出“整体保护”的思想,强调历史遗存与所依托的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6]。在历史城区层面,要求从城市战略层面疏解府城职能,严格保护府城历史城区格局,建筑高度整体控制在20 m。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整体保护思想对府城历史城区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3年以来,府城历史城区对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开展了集中修缮整治工程,对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文庙文瀛湖历史风貌区开展了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府城历史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

2.4 第四阶段:重新反思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的意义

整体保护的思想自2011版保护规划提出后深入人心,府城保护得到政府、社会等各方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整体限高,府城历史城区内的棚户区项目、历史遗留问题项目难以推进,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未得到较好的协调。尽管2011版规划制定了调整单中心城市结构,疏解府城行政职能,以及引导人口外迁的政策措施,但城市结构调整的长期性以及原住民就地改造意愿强烈的现实情况,使得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存在较大难度。

2015年以来,在政府、社会通过更新推动民生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强烈愿望的背景下,各方对整体保护的意义,以及整体保护是否意味着“整体限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这种反思在2019年编制的《太原府城地区历史保护和环境提升城市设计》中形成了共识,该规划在对府城保护现状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后,提出“系统保护、应保尽保、起承转合、积极创造”的指导思想[7],认为府城是一个经长期演化和迭代累进而生成的“叠层”结构,应高度重视城市设计手段的运用[7]。其保护发展在于以下多重涵义:一是应保尽保现有历史遗存来延续好文脉,同时通过城市设计对能够认知历史空间结构的一系列要素(如遗存、街巷、古树名木、历史地标等)的重构,凸显府城历史场所记忆;二是通过城市设计手段逐步修补府城景观风貌,同时对社区的多元化更新手段和分类指导的营建模式来塑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三是通过历史保护、景观廊道、活力POI数据、改造难度等多因子的综合评估分析,结合城市设计形成较为合理的高度导控模式。

该保护思想是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价值理念下的结构关联的系统保护,重视太原府城历史空间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交织和互动的结构,诠释了整体保护在中国语境下的内涵表达,较好的协调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府城保护从风貌连续和形态整体管控转向结构关联的系统保护转变。

3 新时期太原府城历史城区保护的探索

3.1 功能定位上从综合型向历史保护型转变,为整体性保护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府城作为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集聚了行政、商业、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设施资源,吸引大量人口集聚,造成历史遗存被居民和单位占用,历史地段保护更新困难重重,社区绿地缺乏,道路交通拥挤,人居环境品质难以得到改善。

太原市按照2011版总规确定的“双城”空间结构,加快调整单中心结构,统筹考虑老城和新城在产业功能、土地开发、交通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合理引导,促进古城和新区的联动发展。2013年以来,府城历史城区范围内,省政府及省公安厅等省直机关单位、省儿童医院产科、省实验中学高中部等一批公共设施率先完成外迁,同时严格控制新增住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数量和强度,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历史地段内人口适度向外疏解。对于历史城区内搬迁腾挪的用地,优先考虑增加公园绿地、文化设施、道路广场、社会停车场、市政公用设施等用地。府城历史城区从城市综合型服务片区逐步转变成为展现太原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的核心地区,工业、行政功能有序外迁,历史文化功能逐步加强,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3.2 战略抉择上将文化复兴作为城市转型动力,形成可持续的保护力量

新时期,结合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太原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转变认识,提出太原历史文化是国家文化复兴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将“文化复兴”作为太原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劲动能。

近年来,在府城历史城区范围内,保护修缮并活化利用了一批历史遗存,如督军府旧址修缮后将成为展示山西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晋办事处修缮后成为展示抗战时期太原红色文化的纪念馆;文庙活化为山西考古博物馆,充分展示山西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向社会公众传播考古学知识,讲好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山西故事;纯阳宫活化为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研究和展示山西古代建筑历史,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钟楼街区已经启动保护更新,将形成以老字号商业为主体,展示市井商业文化主题的历史地段。通过一系列历史保护和活化利用行动,形成了以保护利用促进发展活力,以有序发展加强保护传承的、可持续的保护发展机制。

3.3 保护方法上从点状历史古迹保护修复转向注重历史空间的系统织补、串联整合、记忆可读

在“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价值理念下,太原府城历史城区的保护方法从以往的点状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转向历史结构要素关联的整体保护,通过要素整体评估和空间整合建构,强化府城历史文化的感知阅读。

太原府城历经宋代城池初建,明代格局奠定,清代街巷完善三个阶段。尽管在后续的发展建设中遭到一定破坏,但城廓边界依然清晰可寻,后小河、文瀛湖、柳巷古树等遗存勾勒了宋太原城城廓边界,城西水系、拱极门及城墙、西北角城墙遗址、五一广场等遗存勾勒了明清太原府城的城廓边界;帽儿巷和羊市街—钟楼街—桥头街—上马街的十字轴线串接了督军府旧址(清代为巡抚衙门)、文庙、大关帝庙,构成了太原府城的历史文化逻辑和空间框架,清晰反映了府城的整体空间关系,体现太原府城制度的威仪。

为强化太原府城礼制秩序的感知和阅读,比如对十字轴线进行保护提升,从两个方面对街巷空间进行整合干预,一是保护性恢复若干体现历史空间秩序的、重要的要素,如在帽儿巷北段督军府旧址南广场保护性恢复“抚绥全晋”牌坊,结合钟楼街历史地段保护更新恢复已经灭失的钟楼;二是对帽儿巷、钟楼街两侧建筑和街道景观环境按照传统风貌和形态进行整治修补;三是历史轴线上的皇庙作为明代藩王和文武官员祭祀先祖和举行庆典的场所,是体现府城礼制制度的重要历史遗存,结合文物的修缮,对周边违章建设进行拆除整治,在皇庙东西两侧,以传统院落为单元,通过针灸式和微更新的方式织补碎片化的历史空间,逐步恢复集中成片的历史风貌。通过点、线、面要素的系统织补,适度合理的干预,强化了历史空间秩序的可感知性,使得府城历史情境的可阅读性大大增强。

在上述基础上,针对太原府城历史文化展示不足,特色不显的症结,结合府城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特色主题文化,按照不同的文化展示主题建立5条各具特色的文化路径,串接府城碎片化的历史遗存,同时按照历史保护要求对沿线历史遗存修缮活化,建筑风貌和街道空间环境进行整治修补,形成景观优美,文化浓郁的旅游观光线路,充分讲好太原故事,提升太原名城文化影响力。

3.4 提升方略上将历史遗存活化利用与社区提升有机结合,强化活力空间

新时期太原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品质提升被明确为城市重要发展战略,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太原市统筹制定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方案,提出一系列行动计划。府城历史城区被列为重点提升的片区之一。从城市风貌有序管控,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的战略角度,按照城市修补的模式,全方位的从市容环境品质提升、建筑风貌与特色塑造、道路交通优化、居住环境改善、生态空间建设五个方面重点实施。

比如老旧小区的改造中,一方面加强老旧住宅建筑的节能改造,增设电梯,提升宜居性;另一方面,注重生活网络与道路系统相结合形成线性活力空间,以及将社区福祉与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标志性活力节点,按照社区生活圈建设标准,沿历史街巷增设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和生活圈绿地,对社区范围内闲置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活化,建立社区博物馆或植入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结合古树名木建设社区口袋公园,形成活力斑块。再如太原府城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更新,以城西水系、文瀛湖及不同尺度的规划公园绿地为依托,通过拆违建绿、拆墙透绿、多点补绿,以及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设计,既识别了宋太原城和明清太原府城的城池边界,同时形成府城兼具生态与景观功能的、独具特色的蓝绿空间。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将历史保护与老城更新有机统筹起来,将历史保护要求逐步落实到城市建设中,最终实现共赢。

4 结语

历史城区的保护需要结合整体性保护的价值理念和中国语境进行解读探索,太原府城保护的历程表明,历史城区在经过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后,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整的历史空间,整体性保护的价值意义不在于静态的保护控制,而是探索如何“统筹保护与发展,融合传统与现代,强化传承与利用,彰显特色与品质”的方法和模式。

猜你喜欢
风貌太原城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长沙市望城区森林海幼儿园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人造太原
包裹的一切
城区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除夜太原寒甚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