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度劳动?融合型"学农"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2020-01-05 06:58冯金洪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农五育劳动教育

[摘要] 劳动教育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劳动教育课程不能游离于德智体美之外孤立地开展,而应与德智体美融合推进,共同育人。

[关键词] 劳动教育;亲农;学农;五育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在人类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劳动和教育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劳动教育功能就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以下简称“象贤中学”)融合育人理念,构建了“学农”主题课程,探索劳动教育实践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路径。

一、理念融合,培养时代新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象贤中学以此为育人目标,融合“尚贤砺业、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利用珠三角农村的资源,开展深度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了“亲农学农”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见表1)。

“家国灵魂”是育人的价值取向,培养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时代新人。“尚贤砺业、追求卓越”是育人目標,“尚贤砺业”引导学生效法先贤,见贤思齐,修身洁行,为国利民;“追求卓越”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积极进取、自信坚毅的品格。

二、课程育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学农”课程包含目标、内容、策略(组织)和评价四个方面,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校以课程目标体系为导向,结合地域特色,形成“亲农学农”课程框架(见表2)。

“亲农”是指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三同”中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感受农民勤俭、奋斗和创新的精神;亲近土地,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学农”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课程包含理念教育、生产劳动、研究创新三个子课程,“德智美体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教育课程引领育人方向;生产劳动课程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技能和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研究创新课程旨在鼓励学生对农村政治、经济、人文、民生等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

三、实践育人,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课程实践地点位于具有典型的珠三角大沙田的人文与绿色农业生态、改革开放大发展特点的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学农实践包含本体实践和拓展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一,本体实践——农业生产劳动,包括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学生分组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劳动,真实体验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体悟“劳动创造一切”的价值观。高二年级雨桐同学在学农总结中写道:“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甘蔗是甜的,汗是咸的,但体验是快乐的,这次务农充满意义。”这也是学农活动“真学”的魅力所在。

第二,拓展实践——以学农为载体的探究性实践。学生在劳动中,围绕研究课题或调查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观察,向农民请教。此外,学生在学农课后还以走访、调查或查阅资料文献等方式,对农村人文历史、农业模式变化等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学校结合地域特色为学生提供了39个课题指南,引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提高其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真实背景下的调查研究,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劳动教育由表层走向深入,由体验走向思索,由感性认识向规律探索的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四、评价育人,激发学生潜能

“亲农学农”课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挖掘、激发学生的思想、创意、体验等潜能。我校以多元主体评价结合个体评价的方式,建立了“亲农学农”课程评价体系(见表3)。

通过建立学生活动档案袋、学生自我评价表、小组评价表等,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过程性和展示性评价,这种多元主体综合结合个体特色的评价机制,既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又强调了团队合作意识。

象贤中学“亲农学农”劳动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劳动教育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冯金洪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校长,高级教师。广州市卓越校长培训班实践导师,广州市首批“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培养对象。

猜你喜欢
学农五育劳动教育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鼓励学农实践不只为避免五谷不分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五育互育”: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农活动是极好的实践育人途径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
英国人热衷农场开放日“学农”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