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传播视角下乡村发展问题与对策

2020-01-05 02:27刘晓瑶
人物画报 2020年4期

刘晓瑶

摘 要:通过阐述发展传播学中参与式传播理论的历史变迁和理论特征。进而从参与式传播理论视角出发,提出解决我国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在传播模式上运用双向、横向传播代替乡村单向、纵向传播;从文化层面上鼓励开展回忆乡村文化,重构乡村精神文明家园,进而整体推進乡村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参与式传播理论;乡村发展;发展传播

一、发展传播学中的参与式传播理论

(一)从现代化理论到参与传播理论的变迁

发展传播现代化理论源于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四点”演说。之后以美国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和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为代表,主导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发展传播学的走向。[1]20世纪60年代末针对现代化理论在实践运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界开始对其进行批判与反思。在传播理念上,发展传播批判理论学派关注社会和文化多元性对传播现象的影响。[2]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发展传播批判理论学派的支持者最先提出参与传播的理念。此后发展传播学出现以参与传播为主导的多元理论范式。

(二)参与式传播理论的特征

虽然目前学界还没有对参与式传播作出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是对于参与式传播的特征都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从传播模式角度来看,参与式传播应该是双向传播而不是单向传播,是横向传播,而不是上下级传播;从政治建设角度来看,参与式传播提倡对话和民主参与,通过意识唤醒加强能力建设,提倡集体赋权和决策;从文化角度来看,参与式传播提倡公众主动参与到自身文化创造中去,而不是被动接受文化的灌输。

二、用参与式传播理论分析我国乡村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信息的单向、纵向传播现状

在媒介通讯方面,广大农村用户基本实现人人都有手机的状态,即便是国家列出的贫困县、贫困村中,部分村民家庭也可以实现每家都有一台电视,一台收音机,可以间接了解外部的信息。从发展传播学现代化理论分析,我国乡村地区基本上已经解决了由于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下而造成大众传播媒介无法普及的问题,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具体给民众传达政策信息时往往还是沿用20世纪50、60年代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模式,通常还是以村委会公告栏、墙壁标语、喇叭广播通知等为主。或者通过村委会小组组长挨家挨户的口头宣传通知的组织传播模式,或者村民通过打听邻里街坊等人际传播模式。

(二)农村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进度失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提出,市场经济逐步从城市引入农村,现代化的娱乐消费观念逐渐取代乡村传统的价值观念。通过金钱来衡量一切的“财富观”造成农村原来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精神家园的涣散,农民开始鄙视自己的农民身份,厌恶落后的农村生活,但却处在无法立即改变现状的尴尬境地,加之城镇房地产事业的兴起,县级房价的直线升高,农村男女比例失调,购房难、结婚难现状成为农民心中的心结。农村地区弥漫着茫然、失落,甚至绝望的情绪氛围。

三、运用参与传播理念促进我国乡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变单向、纵向传播为双向、横向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变成了互动的双向传播模式。原来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形式被面对面所取代。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积极应对新老媒体转型问题,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媒介融合,开设“两微一端”积极为全国人民提供最新鲜、最官方、最全面的信息。省市县级别的官方传统媒体也紧跟中央媒体的步伐,积极向新媒体转型,方便市民获取官方信息,并提供反馈信息。

在构建新时代乡村地区媒介渠道建设时,乡村地区政府也应借鉴市县信息传播经验,开设属于本地区“两微一端”的信息服务窗口,方便广大乡村群众及时获取本地区的新闻资讯,寻求帮助以及参与政策信息反馈。其中媒介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村民对于新媒介的使用教育最为关键。自我国开始倡议打造县级融合媒体时,各县级官方媒体纷纷设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然而仅仅成为形式主义,更新速度缓慢,网友评论无人回复。新时代乡村媒介渠道应该提升更新速度,由专门的乡村负责人来进行管理,及时的发布乡村政策,善于通过微信、微博与村民进行网上互动,形成双向传播。积极开设网络问政平台,并且由各乡政府专门派专业人员负责,解决农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关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问题,每月进行整理形成村民问题解决案例文件,由乡镇一级查阅,报县市一级监督,并在全市每月设立典型“模范发展村”,使全市各乡村形成为村民谋发展的积极竞争态势。实现新媒体时代下,群众与政府双向、横向信息传播、沟通交流。

(二)回忆乡村文化,重拾集体意识

参与式传播的本质就是强调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独特价值。而现代化理论认为,地方传统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阻碍现代化进程而应当被抛弃。但事实证明,没有文化作为乡村民众联系的纽带,乡村发展就没有了根基。中国乡村文化生产与发展间接印证了这一点。2005河北省邢台市全呼村村委书记携50多名70岁以上农村老人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景区寻根问祖,期间派专门的摄像团队进行拍摄录像,并制成光盘带回给当地农村的各个家庭,来拾取逝去的乡村记忆。以旅游、舞蹈表演、绘图等参与式文化构建方式,重新凝聚了乡村集体主义观念,成为了街头邻里茶余饭后的谈资,乡村生活的满足带来了村民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乡土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也让城市居民重新认识乡土中国的魅力,进而提升了乡村村民自我价值观念的转变,提升文化乡村的意识心理地位。

综上,当下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缩短城乡地区差距成为一道绕不过的槛。本文从参与式传播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当下我国乡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思路,为研究我国乡村地区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些许借鉴意义。

注释:

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并着重阐述了第四点,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授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这就是"第四点计划",又称"开发落后区域计划"(前三点计划是: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和援助自由世界抵御侵略)

参考文献:

[1]陈卫星.关于发展传播理论的范式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11(01):104-110+117.

[2]郭琴. 发展传播理论与方法[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6,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