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路径探析

2020-01-06 23:17居思霁
科学咨询 2020年4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融合传统

居思霁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其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共同发展,而且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客观需求是两者融合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丰富多彩的,并且一直处于世界文明的最前沿。当代民族危机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西方国家进行工业革命以后,中国农业经济落后,封建政策和皇室统治衰落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跌入了谷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式各样的爱国学者为保护国家传统文化做出不懈的努力。在五四青年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向中国传播,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1]

(二)两者差异性促进融合的现实需求

马克思主义源自于西方的理论文化,源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基础是工业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基于农业文明的东方文化。两者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机会。马克思主义可以成为改造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仅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弘扬自己的思想,就很难获得中国人的青睐。因此,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以保证其在中国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2]

(三)两者共性为融合创造了环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它们之间的理论共识是它们具有包容性;其次,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开放的理论。由于这种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可以在批评和吸收其他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开放和包容的。这些共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先进学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互动的基础,也为两者融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具体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传统民本思想的相融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活动,历史活动的深化与群众的增长息息相关,同时,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重申了人民的作用,并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视野是实现人类解放和全球自由的发展路径,突出了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容。自近代以来,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更加关注人民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我们党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3]分析表明,一些落后的传统文化,其人文思想有历史和阶级界限, “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在于保证统治阶级的地位,而不是真正促进人民的自由发展。此外,其人文思想主要强调个人价值观,并通过个人自我修养来支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了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尽管它们在人类研究上不同,但它们都认识到人类在国家和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并强调了人类的实际需求。马克思主义统一现实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坚持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发展。关注人民的角色和实际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与传统价值观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是区分美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认同与反对的重要标准。它专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无产阶级和群众为主体,坚持集体主义的英雄精神,为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新价值而努力。这同时也符合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也欣赏人格的创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在塑造人格上。马克思主义是劳动人民的理论:“这是我们第一次从人民的角度选择人类解放的道路,应用科学理论,最终建立了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4]我国大多数传统文化都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也有对人民群众的关注,孔子的仁爱观念主要体现了这种思想。 马克思的集体主义强调了集体的重要性,并认为,要推翻资本主义世界,我们必须团结所有工人,并利用集体力量来抵抗斗争。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为指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和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共同支撑着一个强大的国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指导作用。它指出传统文化的不足,改变传统文化的落后性。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思想和方法不断更新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优化和创新。

(二)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 为了更好地融入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为了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与时代的发展无关的分歧,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其改革和创新。这表明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与马克思主义融合与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将不可避免地促进两者创造性地变化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文化形式。在促进二者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时代特征,采用新的方法和形式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实现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5]

(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民族主义与非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激发了人们的文化创造力,加强了社会主义文化力量的建设。这就迫使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观点,结合现状,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些面向世界的大众文化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远见卓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发展。

四、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来自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具有不同的文化基础。但是,由于两者都必须服务于现实并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因此,两者融合在一起是现代社会的现实需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都具有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它们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代表了未来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服务于人民和社会,充分体现了两者融合的基本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利用两者的相似性,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现阶段信息的广泛传播,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吸引力和渲染力,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融合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