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措施①

2020-01-06 23:19周贱军李小娟朱爱如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32期
关键词:峡江护坡库区

周贱军 李小娟 朱爱如

(1.江西省新干县赣江河道堤防管理局 江西新干 331300;2.江西省新干县黄泥埠水库管理局 江西新干 331300;3.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 江西南昌 330046)

关健词:生态文明 措施 经验 峡江水利枢纽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将工程建设目标提升到生态工程高度,积极采取加强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生态维护、抬田再造耕地等有力有效的生态工程措施,将环境和生态破坏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尽快实现了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1 工程概况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国务院确定的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坝址地处赣江中游,距南昌市约160km,控制流域面积6.27×104km2,是赣江上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工程以防洪、发电、航运为主,兼顾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水库正常蓄水位46m,总库容11.87×108m3,防洪库容6×108m3,电站装机容量360MW,船闸通航1000t级,设计灌溉面积32.95×104亩。工程总投资99.22亿元,工程2009年9月开工,2015年4月完工,2017年12月竣工验收[3]。

枢纽主要建筑物有砼泄水闸、砼挡水坝、河床式发电厂房、船闸等,坝顶全长845m。工程属Ⅰ等工程,泄水闸、重力坝、厂房(挡水段)、船闸上闸首为1级建筑物,厂房(非挡水段)、船闸闸室为2级建筑物。库区涉峡江、吉水、吉安、吉州和青原5县区,设置同江河、吉水县城、上下陇洲、柘塘、金滩、樟山、槎滩共7片防护区,新建防护区堤防57.8km、排涝站15座,抬田20片3.7万余亩。库区征地移民涉5县区、18乡镇、112村委会,拆迁房屋135.2×104m2,搬迁人口2.5万余人,征地5.3万余亩。

2 环境保护措施

2.1 施工环境管理

主要工地现场都建有沉淀池、化粪池、油污处理隔油过滤池、灌浆施工絮凝池等,化解各类污物,不达标不排放。设置垃圾池、摆放垃圾桶,处理生活垃圾。安排洒水车随时对扬尘进行洒水消尘,弃渣都集中堆放到弃渣场,做好临界挡护。砂石骨料加工采取湿法生产工艺,砼拌合采用全封闭作业,土、砂石料、水泥等可能产生扬尘的材料在运输时用防水布覆盖等。

对噪音的控制尽量选用了低噪音或装有消声装置的机械设备,现场设限速和禁鸣标示牌,在破碎机、筛分楼等生产单元设置了隔声罩,爆破作业上午、下午各固定一个时间,减小对职工休息的影响。

2.2 清库及移民安置环境保护

对库区阻碍航运的建筑、不能利用的房屋废料和影响库区水质的漂浮物、污染物逐一进行清理。经统计,库区拆迁清理构筑物128.17×104m2;清理林木面积724hm2、零星林木10.43×104棵;清理坟墓10762穴、粪池924个、卫生所11处和猪牛栏圈0.93×104m2,清理标准达到有关要求,当地林业、卫生部门分别予以了验收。

移民安置充分考虑安置居民点生活污水特点,为每家每户设置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汇入村内集水塘,再回用于农田灌溉。各集中安置点均设置了垃圾桶和垃圾收集池,垃圾由乡镇或村里组织统一清运至垃圾处理站。

2.3 大树及古树名木保护

大树及古树名木委托专业部门实施保护,库区46m高程以下水淹区内大树及古树名木全部进行了抢救性移植及保护,共抢救性移栽大树4333株,移植成活率90%以上。就地保护的古树名木主要集中在住岐、万松庵、袁家和窑背村,经实地走访调查,在水库正常蓄水位为46m时,就地保护的古树生长状况良好。

2.4 污水处理

库区各设县区加快了集中污水处理厂建设,已建污水处理设施12处,加强了工业废水的治理,有效控制了工业污水排放量及排放负荷。

枢纽右岸营区生活污水通过一体化污水设备处理,发电厂房生活废水采用成套污水设备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均回用于营区绿化灌溉使用;鱼类增殖站养殖生产污水通过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3 水土保持措施

3.1 枢纽工程区

枢纽建筑物区两岸山体边坡均采取了挂网喷播草灌(TBS)护坡,河岸采用了石笼护脚或砼六角块护坡,电站、船闸等空隙地铺种草皮及栽植乔灌木绿化。施工道路区、进场道路区挖填边坡采用了挂网喷播草灌(TBS)护坡,部分采用了喷砼护坡、框格护坡,修建截水沟和排水沟,道路两侧栽植了行道树绿化。施工生产生活区、工程管理区位于大坝右岸下游,临水侧修建了石笼挡墙、格宾石垫和堆石体护岸,场区面积约20.5hm2,全部铺设草皮、种植乔灌木、广场铺装、道路硬化等,进行了景观绿化和市政园林设施建设。堆料转运场区进行了撒播草籽、种植雷竹、爬山虎等绿化。料场区开采时剥离区域内的表土,分堆集中堆放,并采取了临时拦挡,使用完毕后,采挖面均进行了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鱼类增殖站区采取了石笼护坡和排水沟措施等。

3.2 库区防护工程区

堤防工程区、导托渠工程区和同南河工程区对堤坡面、渠坡面采取了砼六角块护坡、铺设草皮、撒播草籽等措施。排涝站工程区对施工边坡、堆土设置了临时防护、拦挡措施。施工道路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按实际地形布置,施工结束后,按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植被恢复。库防管理设施区重点对场地环境进行了景观绿化。土料场区、堆料场区采挖、堆积边坡采取了撒(喷)播草籽、种植爬山虎等护坡,坡顶、坡脚分别设置了截水沟、排水沟,并对采挖面、堆积面进行了土地整治和造林种草恢复植被。

3.3 移民安置区

集中安置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修建排水沟,硬化路面、广场,对空隙地进行绿化和乔灌木栽植。专项设施改建区采取边坡防护、排水工程及栽植行道树绿化等。

4 水生态维护措施

4.1 建造隔板式鱼道

大坝的建设阻碍了鱼类洄游繁衍,造成鱼类生态不利影响。本工程通过建造横隔板式鱼道,利用隔板将水槽分成许多梯级池室,消能降速、改善流态,适应鱼类溯流越坝,实现洄游和繁衍生息。鱼道专门安装了红外检测计数系统2套、水下摄像机8套、补光灯8套,对过鱼情况进行实时监测。2016年9月10日至10月23日,监测到的过鱼种类有13种,过鱼鱼数共计55090尾。2017、2018、2019年每年监测到的过鱼总数均在70万尾以上,总体过鱼效果良好。

4.2 建设鱼类增殖站及增殖放流

在坝址右岸上游约2km处原冲沟内专门建造了一座鱼类增殖站,占地面积6.94hm2,包括养殖池塘、蓄水池、生产用房、繁育车间等。投入运行前,2016年通过外购鱼种实施了3次增殖放流,投放四大家鱼夏花1000万尾和冬片800万尾。2017年增殖站投入运行进行鱼种孵化、繁育、养殖生产,组织了2次自繁自养鱼种增殖放流,投放夏花47万尾和冬片101万尾。通过外购和自繁鱼种向河流进行增殖放流,有效增加水库河道鱼类资源,维护和改善了河流水生态环境。

4.3 设置鱼类栖息地

通过人工营造的方式为产粘性卵鱼类(鲤、鲫、鳊、鮊等)提供产卵条件,以弥补因工程所造成的鱼卵和鱼类资源损失。库区鱼类栖息地总计种植水生植物114.58亩,漂浮式人工栖息地6000m2。

4.4 生态流量控制及特枯季补水

设计枯水季最小生态流量为221m3/s,但考虑下游新干、丰城等城市取水需要,实际最小泄放流量枯水季控制不小于350m3/s、非枯水季控制不小于475m3/s。采用坝址下游4.5km处峡江水文站的实时数据监测,一旦出现小于生态流量的情况,及时调控纠正。

赣江下游樟树、丰城、南昌在特枯季常常持续低水位,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受影响。2013年11月、2018年2月和2019年秋冬季峡江水利枢纽十多次调度加大泄水,增加河道流量,保障河流生态,有效缓解了下游旱情,发挥了重要的水资源调配和生态保护作用[5]。

5 抬田再造耕地措施

峡江水利枢纽实施集中连片大面积抬田属国内首创,总共实施抬田3.75万亩[6]。垫高层大多利用并消解了移民安置新村建设场坪平整开挖的土石方料。抬田工程既再造了耕地,使耕地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又增加了就地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大量减少了外迁移民约3.5万人,开辟了移民安置新途径。

6 结语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破坏的生态得以及时恢复和改善,工程全域打造出水秀山青、田沃岸绿、环境优美的水库、河流新生态,实现了生态工程目标,成为江西水利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和样板。2016、2017年工程分别通过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移民安置专项验收和总体工程竣工验收,得到各验收委员会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和成功经验值得类似工程借鉴。

猜你喜欢
峡江护坡库区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纪振民作品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生态混凝土护坡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农村河道护坡治理模式及生态护坡应用探讨
峡江挑夫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峡江监控、视频及通信系统的统一设计与实现
土石坝护坡破坏原因、危害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