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已成脱贫攻坚良器

2020-01-06 03:48海悦
绿色中国·B 2020年10期
关键词:森林旅游

海悦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位于武夷山南麓、闽江源头的福建三明市旅游市场火爆,红色游、乡村游、康养游等受到追捧,共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73亿元。这个昔日的重工业城市,如今森林覆盖率达到78.7%,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如今的三明,正以“林深、水美、人长寿”的亮丽形象,吸引越来越多关注。

“十三五”以来,截至2019年,4年间我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60亿人次,平均年游客量达到15亿人次,年均增长率15%。今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三季度的森林旅游游客量明显少于去年同期,但根据数据趋势显示,均保持复苏势头,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中,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5000万人次,已接近去年同期的50%。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8亿人次,占国内年旅游人数的近30%,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75万亿元。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林草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极具增长潜力的绿色产业。

2019年国家林草局测算还显示,2016年,全国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35万户、110万人,年户均增收3500元。2018年增长到46.5万户、147.5万人,年户均增收达到5500元,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生态旅游产业富民

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5A级景区等“金字招牌”的泰宁县,旅游是头等大事。人口14万,全县总劳动力的五分之一从事旅游业。

在县委书记吕国健看来,守着绿水青山,要转化成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创意、产品和产业融合。“绿水青山没有赋予经济业态,就是‘荒山一片,把人文、历史、自然环境融合起来,打造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才能把生态效应转化为产业效应。”

际溪村的“耕读李家”是近年来泰宁县推动旅游转型升级而重点打造的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该村突出“耕读文化”,与台湾文创公司合作,建立闽台美丽乡村交流中心,打造“李家客栈”“快乐骑行”“鹿趣园”等一批项目,每年吸引10余万名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仅旅游这一项,村民人均可增收5000余元,村集体收入也从原来不到5万元发展到现在的24万余元,实现了脱贫摘帽致富目标。

这并非个案。近年来,三明通过整合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大力培育森林康养、休闲旅居、培训研学、文化美食、医养结合等新业态、新产业,打造“绿色农业”特色品牌,一县一品,渐成规模。

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具有发展森林旅游的资源禀赋,有60%的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均分布在山区、林区、沙区,这些地区脱贫的潜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总体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然生态资源禀赋较好。以森林公园为例,我国近50%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公众体验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也为发展森林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国家林草局生态旅游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森林旅游具有就业门槛低、参与方式多样、基本技能容易掌握等特点,贫困人口可通过自主经营、提供导游服务、受聘为景区工作人员等途径参与森林旅游发展,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有着“林改第一县”之称的福建省武平县2020年新授牌森林人家20家,森林人家总数达100家,居全省第一。

武平县为谋求绿色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人家,培育“休闲养生+旅游”“美食+旅游”,以良好的森林生态和自然生态村落为依托,结合丰富的林业特色产品武平金线莲、紫灵芝、象洞鸡等特色的绿色生态产品以及黄花远志、七叶一枝花、三叶青、钩藤等中药材资源,创建具有“鲜润、浓香、醇厚”客家特色,讲究营养滋补、烹调科学、合理饮食养生的森林人家,将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融为一体,开展为游客提供吃、住、娱等服务的“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旅游。2019年森林人家接待游客85.66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4924.6万元,户均收入61.5万元。部分贫困户通过在森林人家务工,为森林人家提供种养产品,增加收入,如期实现了脱贫。

近日,记者在江西大余丫山感受到了一次不一样的森林旅游——上午丛林徒步,穿越玻璃栈道;下午驾驶新动力越野车,赏四季花海;晚上参加篝火晚会,品客家美食,还可以体验打铁、锯木头、磨豆腐,参与乡村卡拉OK、看无人机表演、逛山货街。

“投入大自然怀抱,远离城市喧嚣与钢筋水泥,回归森林乡野,让身体放空,这是森林旅游最吸引人之处。”来自广东的游客陈晓宇说,在天然氧吧中融入各种创意活动,老人散步康养,孩子戏水童趣,自得其乐,令人流连忘返。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后,人们走进森林、乐享健康的愿望更强烈,推动着森林旅游全面升温。江西省林业局一级巡视员罗勤说:“疫情催生森林旅游新机遇,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需求从过去‘吃饱转为现在‘玩好,从‘要生活转为‘要健康。森林旅游景区承载游客量大,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保持合理社交距离,避免人群扎堆,能满足大众多样化、分散化、错峰化的旅游需求。”

如今,走进江西,满眼皆绿。全省森林覆盖率63.1%,居全国第二位。经过几十年林业建设,全省林业系统中心工作从生产、加工木材转到生态建设上来,森林旅游实现从“砍树”到“看树”、从“卖木材”到“卖景观”、从“把林产品运出去”到“把城镇居民引进来”的历史性转变。旅游模式也由过去单一的森林观光,向森林休闲、康养、科普宣教、娱乐等多方向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以“四山”(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一峰”(龟峰)为品牌引领,武功山、明月山、三百山、瑤里、三爪仑等森林公园为主体,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目的地体系,蕴藏植物、动物、山水、竹、花、茶等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

与江西紧邻的湖南省今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森林旅游同样火爆。记者从湖南省林业局了解到,黄金周期间,全省森林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669.68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39.52亿元,全省森林旅游呈回暖态势,接待人数与综合收入分别回升至去年同期的84.99%和80.24%。

湖南省共有1.95亿亩林地、122个森林公园、180个自然保护区、71个风景名胜区,是观山赏景之地。国庆期间,各森林旅游景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民众出游热情更加高涨。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假日期间开展了国风舞蹈、国学诵读、少儿快闪舞蹈等文艺表演和投壶竞技、竹木拓印、书法、国防基地战场挑战等体验活动;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举办了篝火晚会,游客朋友们牵手围着篝火合唱《我和我的祖国》;龙山太平山省级森林公园的非遗表演、月饼DIY等系列活动激情上演,点燃了游客们的热情。

黑龙江冰天雪地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17年,前往雪乡旅游的人数77万人次,2018年达83万人次;“北极村”漠河,近几年每年到访游客都超过10万人次;2019年12月第21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当天,涌入7000多名游客,比上届同天增长29%,是近10年新高。

冰天雪地成了新发展优势,直接受益的就是旅游业。2019年,黑龙江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19.6%。

冰雪旅游带动了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知名冰雪装备生产企业——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受益于冰雪运动的普及,扩产后将年产冰刀300万副、滑雪板20万副。雪乡通过发展冰雪旅游带动区域内资金流动,拉动种植、养殖、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饶河县的小南河村通过发展冰雪旅游,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全村脱贫。

国家林草局生态旅游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更加健康和更加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对户外游憩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目前我国森林旅游已逐步摆脱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模式,森林体验、森林养生、森林疗养、自然教育、山地运动、冰雪旅游、森林马拉松等新业态、新产品越来越多,呈现出百花齐态势。

森林乡村、森林人家成热点

8月的阿尔山,绿满山川,花遍沃野,辽阔的土地养育着茂密的森林,空气里都是松木的清香。身处大兴安岭腹地,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拓展林下经济,当地居民告别了过去伐木为生的生活,走出了一条靠林致富的小康之路。

“鹿是森林的一部分,森林有了动物才有林气。” 阿尔山白狼镇鹿村党支部书记郑晓林说,考虑到梅花鹿耐寒,能扛得住阿尔山地区的寒冬,且森林有了动物不仅有益于生态,也能成为当地的特色来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于是,郑晓林带头养起了鹿。

刚开始每家养几只,比较零散,后来,郑晓林将村民们的鹿集中到一起,驯化后供游客欣赏。郑晓林介绍,鹿村的收入主要来自售卖门票、卖玉米等饲养用品以及鹿产品周边销售。2019年,鹿村人均年收入3.5万元左右。贫困户的鹿还可以寄养在鹿园,参与分红。

2017年,贫困户分红1.6万元;2018年、2019年,每年分红4800元,分红少了,但贫困户可以在鹿园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几年下来,当地的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脱贫致富,要知道,鹿村全村也就28户64人。

“和以前相比,现在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仅仅做旅游收入就能翻好几番,大伙的态度也从怀疑变成了支持。”郑晓林说。

在白狼镇,可以看到林俗村的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幅对联“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林俗村的建筑工地上已经能看到民宿的雏形,阿尔山市白狼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祁学东介绍,林俗村计划打造一座乡土博物馆、一部时光穿梭机。

博物馆主要体现在修旧如旧,让所有的游客来感受原有的生活原状。时光穿梭机则是打造了50栋房屋,分了5种风格,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板夹泥茅草房,到八十年代的小红砖,再到九十年代的木刻楞以及近现代风格的碳化木结构,不同的风格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民宿的带领下,当地居民也可以发展一些小商店和农家乐,结合民宿,旅游的6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都能够得到满足。同时民宿还提供管家服务,让当地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依托民宿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大半辈子围着木头转,总以为砍木头能换钱,没想到守护好青山也能赚钱。”眼见自己创建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越来越多,黑龙江省伊春市的单志军不由得感叹。

生在林区、长在林区的单志军今年50岁。2017年,在合作社原有种植蓝莓、蓝靛果、有机蔬菜的52栋大棚基础上,单志军以打造乡村的美丽田园、特色小镇为目标,建立了自在香里山水田园综合体,将当地林区废弃多年的老建筑,打造成60多间客房和食堂等设施。

走进位于伊春市丰林县的自在香里山水田园综合体,一排排民宿整齐排列,民宿周边环绕着花田、大棚,与远处的青山相映衬。

“通过改造,我们将这里打造成‘可览、可游、可居的旅游度假综合体。”伊春市自在香里山水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福宇指着民宿说,“让生活在都市快节奏中的人们也能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我们突出独特的森林生态环境优势,通过旅游+农业+文化+民俗风情,打造四季旅游产品。”单志军说,现在特色采摘、民俗、民宿、“老同学部落”等都很受游客欢迎。今年旅游受到了疫情影响,但从6月26日到7月24日,仍有1500多名游客来此游玩。

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也在带动当地人致富。“每次来旅游团都多卖不少钱,一年至少得增加2万元收入!”48岁的“林二代”胡发晶说,“自在香里”项目建成后,他到景区销售木耳,拓宽了销路。

漫步鲁家村,俯拾皆是景。戏台、知青房、豆腐坊、荷葉广场,品尝豆腐美食,观赏山水田园风光,感受桂林彩调剧的魅力,如置身世外桃源。

“我的家乡是桂林秀峰区桃花江畔鲁家村。”村民阳志宏向人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时,脸上总是写满自豪。村子里的磨盘石刻塑像,讲述着鲁家村与豆腐的渊源。在鲁家村村民世代口头相传的故事里,村太祖复姓欧阳,祖籍江西吉安,与宋欧阳修同宗。明末南迁,途中改复姓欧阳为阳。鲁家村以豆腐香、腐竹醇、豆芽嫩而闻名。

依托桂林“两江四湖”二期改造和芦笛景区的建设,鲁家村形成完善的自然生态聚落,也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还被确定为广西特色景观名村名镇。村民们通过开民宿、餐馆、商店、房屋出租等形式,在家就能实现就业。

村子变样,是将自家房子出租还是经营饭店继续创业?阳志宏选择了后者,在开发鲁家美食上发力:“磨豆腐”“做豆腐”“吃豆腐”,开发经营豆腐体验坊,做成鲁家村最大的豆腐餐饮。

“村庄变美了,旅游业火了,又在自己家门口,我迫不及待想回来。”曾经在英国从事餐饮工作的阳志斌也返乡创业,经营餐馆,年收入达50多万元。“和家人在一起,有自己的事业就是小康。”阳志斌说。

夏秋之交,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九梅麓,绿树成荫、古荔成园,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龙眼压弯枝头,飘出阵阵清香。在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炭冲村,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美景:绕寨而行的清澈山泉、颇具特色的乡村公园、种着绿树的乡村小道;坡屋顶、小青瓦、花格窗、青石板,改造后的桂林市桃花湾芦笛三村成为桂林人的“城市后花園”,生态休闲游风生水起。

幸福就在身边。在广西,家门口的生态旅游让乡间村落焕发强劲的生命力,一条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发展之路,正在让村民实现“从美丽乡村走向美丽生活”。

重庆市南川区林地面积238万亩,森林覆盖率53%。如今,森林旅游已经成为全区转型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全区现有经批准的各类森林旅游地19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4个,区县级12个,形成了层级分明、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森林旅游产业格局。近年来,南川区森林旅游游客接待量突破1300万,森林旅游年收入超过50亿元。

“大家看水杉林里面,一共有40亩露营基地,可以同时搭建500多帐篷。”重庆市南川区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重庆到了夏天就是个“大火炉”,这里就成了游客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乘观光小车蜿蜒而上,进入石林景区,经过2-3亿年演化形成的巨石千姿百态,石破天惊、石门洞天、金龟向佛等景观天然趣成,令人称奇。“现在景区年接待游客十几万人次,经济效益显著。”南川区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2013年,山王坪国家喀斯特森林公园刚动工搞开发,山王坪镇庙坝村村主任田应权就在自家院舍盖起了农家乐。他也因此成为大王坪镇最先富起来的人。

“旺季的时候,基本每天都爆满,一天最多接待五六十人食宿,一年平均下来收入十几万元。”田应权说,淡季的时候,他们家还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综合下来,这比景区开发前年收入翻了好几倍。

看到田应权开的农家乐红红火火,庙坝村的老百姓跃跃欲试,先后又有4家农家乐开张营业。现在,山王坪镇共4个村子,村村都有农家乐。山王坪村的李大爷,在镇政府的帮扶下,从贫困户变成了农家乐老板。“国家给补贴五六万,自己又凑了一些钱,修了十个房间,一年下来能赚五万多。”李大爷回忆道,以前出去打工,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干脏活累活,一年到头全国各地到处跑,也挣不到多少钱。话锋一转,李大爷眉头舒展开来,边说边笑:宁愿当一分钱的老板,也不用给别人打工喽。从贫困到致富,李大爷直夸现在的政策好。

南川区委副书记张孝卫介绍说,截至去年底,南川区共发展农家乐521家,旅游带动就业3万余人,很多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摘掉了贫困帽,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国家林草局生态旅游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森林旅游的发展实践较好地回答了“不砍树怎么能够致富”的问题,也很好的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目前,林旅融合发展的森林旅游模式,形成了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是林农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森林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哈Q森林
哈Q森林
迷失在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