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刚誓把黄沙变绿洲

2020-01-06 03:48耿国彪
绿色中国·B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古浪县治沙老汉

耿国彪

作为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带头人,郭万刚子承父志,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守得沙漠变绿洲。2003年到2020年初,他带领林场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绿洲”。2019年3月,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武威的肉夹馍,吃着特别香……”68岁的郭万刚坐在沙丘上,咬一口手中的馒头,一边狠劲咀嚼一边说,迎面可以听到嘎嘣嘎嘣的声音从他嘴里传出。

在八步沙林场以北的旱麻岗沙漠,这样的工作餐其实很难下咽——只要风沙一来,细细的砂砾就会钻进嘴里,打磨你的舌尖和牙齿,能尝出一点苦咸苦咸的味道。砂砾也会被吹进眼睛里、耳孔里,让视线和听觉变得模糊,但郭万刚说话依然清脆,“再过10年,古浪县260万亩荒漠化土地会全部完成压沙造林,子子孙孙不用再吃沙了……”

从上世纪初开始,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的沙丘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总面积达4万多亩。要么,眼睁睁看着沙漠吞家园、食农田;要么,植树治沙,迎着暴躁的黄沙闯出一条生路来!怎么办?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老人第一个站出来,和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5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一起,“六老汉”卷上铺盖、带着干粮,走向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黄沙防风掏”的治沙之路。

郭万刚是“八步沙六老汉”中郭朝明的儿子。

那一年,“六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摁下了红色的指头印,吃下了治沙造林的定心丸;那一年,老人们约定,如果这辈子治不住沙,就让后人们去治。不管多苦多累,每家都要有一个继承人,一直要把八步沙管下去!

那一年,63岁的父亲生病,进不了沙漠了,要郭万刚顶替他去治沙。当时,31岁的郭万刚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是个让人羡慕的国家职工。从内心讲,他很不愿意丢掉这个“铁饭碗”,到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去治沙。但是,看着父亲那渴求的目光,他不知说什么好。

怎么办?就在郭万刚左右为难的时候,当时的场长石满老人来看望他父亲,又给他做思想工作。想想父辈们都能舍得社队干部的帽子,辞了“官”去治沙,图的啥?不就是为了父老乡亲们少受点沙害,能过上个安稳日子吗!于是,郭万刚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加入到老人们治沙的行列,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这一干,就是整整40年!

父与子的绿色接力

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00万亩。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是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昔日这里风沙肆虐,“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

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六位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摁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近40年过去,“六老汉”的后代们接过父辈的铁锹,继续治沙造林事业。

据测算,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确保了干武铁路及省道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通畅。

“过去八步沙地区,每年十级以上的大风要刮五六次,但是现在刮风次数减少了,级别也降低了。”郭万刚介绍,在林场的涵养下,附近地区林草丰茂,全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

40年前,“六老汉”卷上铺盖、带着干粮,辛苦一年,终于在沙窝窝里种上了将近1万亩的树苗。可到了冬天,两场西北风就把一半的树苗刮断了。望着光秃秃的沙漠,几株顽强的小树苗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只要有圈草,树苗就能活,再大的风沙也刮不倒。第二年春天,清明刚过,“六老汉”动员了6户人家的40多口人,再次向沙漠进发。不到30岁的郭万刚,也被父亲拽进了沙窝窝里。

郭万刚回忆道,“那个时候,真是苦啊!”在沙地上挖個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盖点茅草,就成了“地窝铺”,有时半夜突刮大风,茅草被卷得七零八落,大家只好头顶被子,在冰冷的沙坑里挨到天亮。

和郭万刚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贺发林的儿子贺中强,石满的儿子石银山以及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2016年,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也来到了八步沙……

风餐露宿、甘守清贫,支撑他们的是“六老汉”的精神力量。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郭万刚率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和父辈一样,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悲喜,腾格里沙漠终于被他们的坚韧和顽强所感动,沙退了、苗壮了、树绿了、花开了、鸟来了。

艰辛治沙路

作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中的领军人物,郭万刚今年已68岁了。

“说实话,刚开始走进沙漠,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面对枯燥而艰苦的造林生活,我苦闷过,也后悔过,但真正让我更加坚定治沙信念的,是那场刻骨铭心的沙尘暴。”郭万刚说。

1993年5月5日下午5点多,郭万刚和罗元奎老人在八步沙巡林,中午,又乏又累的俩人吃了点馒头,就躺在沙梁上休息。突然,一阵刺鼻的沙尘味把他们呛醒了。罗老汉说,老黄毛风来了,赶紧跑!郭万刚抬头一看,不远处,黄毛风黑浪翻滚着向他们扑来,天一下子暗了下来。没跑几步,狂风裹着沙子就把他们扑倒在地,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了。那一刻,郭万刚觉得世界末日到了。他俩挣扎着爬到一个土坎下避风,过了好大一会儿,有点亮光了,就爬起来往前走,可是没想到又迷路了。晕头转向地在沙漠里乱闯了六七个小时后,俩人才从沙窝里出来。

第二天郭万刚才知道,这场12级以上的黑风暴,夺走了古浪县23人的生命,其中学生就有18个。想不到,一场大风,竟然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经历了这场天灾,郭万刚就下定决心,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治沙,就算是豁出命,也要把沙给治住!

一个冬天的早上,郭万刚骑着自行车去林场上班。到了场部,发现一向早起的贺发林老汉还没起床。进到屋里,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面而来,贺发林和常开国直挺挺地躺在炕上。郭万刚摇了摇贺老汉,催他起床。可他哼哼了两声,再没有反应。当时场里的房子十分简陋,为了保暖,窗子用土块封着,门外面还挂着个布帘子。郭万刚突然意识到,他们是煤烟中毒了!不幸的是,常开国老人因煤烟中毒深,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从此再也不能治沙了。贺发林老人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后,慢慢恢复了健康。家里人劝他好好休息,可他不听劝,一门心思要去治沙。他说,我是个党员,说话得算数。身体有了点小毛病就打退堂鼓,那不是一个党员的做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国家“三北”防护林政策调整,加上连年干旱少雨,八步沙林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1997年秋天,我们几个人坐在沙梁上,望着眼前郁郁葱葱、顽强生长的花棒、柠条、梭梭,心中一片茫然——要么卖树散伙,要么另找出路!”郭万刚说。

一提到散伙,当年老人们的约定又在自己耳边响起。不能散伙,更不能放弃!为了生存,郭万刚提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林场附近,按照政策打一眼机井,开上些荒地,发展集体经济,补贴造林费用。

大伙一听,坚定地说,好,就这么干!但是,打一眼机井要花将近30万块钱。这对几个农民来说,谈何容易?郭万刚一边上古浪、下武威,想方设法寻求贷款,一边发动六家人集资3万多元,先开始平整土地。可是,贷款迟迟下不来,六家人前期投入的资金已全部砸进了沙窝。这时候,家里人埋怨,邻居们嘲笑,他们几乎走投无路。

没办法,郭万刚只好动员大伙卖猪、卖羊、卖粮食,想方设法再筹钱。后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他们的贷款终于批了下来。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一口156米深的井终于打成了。望着喷涌而出的井水,郭万刚忍不住哭了。这是救命的水,更是希望的水!

2003年,在两代人的努力下,7.5万亩的八步沙全部治完了。八步沙虽然治住了,但它的北面还是大沙漠,不治理迟早是个害。再说,林场要发展,不能只守摊子,必须再次创业。于是,他们主动承包治理八步沙北面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经过12年的苦干,治理完那儿的11.4万亩沙漠后,2015年,他们又承包治理八步沙80公里外的北部沙区麻黄塘,向那里的15.7万亩荒漠发起挑战。

就这样,40年来,八步沙林场一步一步,一亩一亩,一方一方,硬是把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40年来,他们一共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封育管护面积达到37.6万亩,相当于再造了4个八步沙林场!

治沙也致富

在接过父亲的希望时,郭万刚在思考,老一辈无私奉献的情怀要继承发扬,但也要考虑劳动创造财富价值的体现。当年“六老汉”按下手印承包治理沙漠是为了守住家园,今天我们要让沙漠回报这份付出,尽管这回报现在看来很遥远,但是有希望就要努力。郭万刚决定集资办场,承包周围的荒漠边治理边发展,向沙漠要效益。经过商量,大家一致同意,通过集资和银行贷款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出工记账,折价入股,按股受益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发展。在治沙过程中,郭万刚和大家总结出了“以副补林,以农促林,以林治沙,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更加符合新一代八步沙治沙人实际的治沙之路。

治沙,是人和沙漠的对峙,更是人和岁月的较量。40年过去了,当年的“六老汉”,只剩下两位还在世;今天的“六兄弟”,也在一天天变老。现在,第三代人开始陆续加入治沙队伍,他们的治沙技术在改进,机械化程度在提高,沙产业也在发展。

这个过程同样艰难曲折。治沙是首位,效益是后位。在治理完八步沙后,他们向更大的沙漠进军,面积达11.4万亩的黑岗沙、双槽沙、漠迷沙等分布在铁路公路乡村周围,多年来一直灾害不断。郭万刚率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红柳、棱棱、白刺、花棒等适应沙漠生长的植物,一寸一寸向沙漠深处延伸。种了风吹死,死了再次种,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悲喜,腾格里沙漠终于接受了他们的爱心奉献。沙漠也展现了她另一面可爱的笑脸和怀抱,接受了他们。苗壮了、樹绿了、花开了、鸟来了,沙产业也以蓬勃之势呈现出生机盎然。治沙人终于有了收获,尽管这收获微不足道,但希望和曙光的出现却足以令治沙人欣慰。

作为第二代治沙人的领头人,郭万刚不仅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树苗,也接过了一副“治沙治穷”的担子。

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郭万刚带领八步沙林场在技术、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始了新尝试。他们探索出“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逐步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

2010年,八步沙林场实现企业化转型,八步沙绿化公司成立,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2018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发展经济林,通过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林场还成立了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年收入可达20万元。

如今的郭万刚也变成了“郭场长”“郭董事长”,实现了他带领大家劳动创造价值的梦想。但是他更像个“郭老汉”,长年与沙漠打交道,看上去又老又黑,身体消瘦,腰也弯了,头发也白了。他每年都要去看望另外五个老汉家庭,向活着的二老汉汇报工作情况,慰问逝去的老汉亲人。“这些活不做,心里慌得很。”他说,“前人不能忘,没有他们奉献奋斗的基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发展。”

“今天,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作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中的老大哥,我一定会和兄弟们一道,牢记父辈们的生死约定和庄严承诺,带领乡亲们治沙又致富!”郭万刚如是说。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近40年来,三代治沙人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誓把“黄龙”变绿洲,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

牢记嘱托  接续奋斗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距离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30多公里的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正是郭万刚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八步沙林场的防沙治沙情况。总书记称赞他们是当代愚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郭万刚说:“我们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今后一定不辜负期望,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把八步沙治理得更好。”

过去一年来,八步沙林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23000余亩。在郭万刚带领下,林场职工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我们职工一年能收入六七万元。种好自己的30亩口粮地,再搞搞养殖业,闲时打工挣钱,生活没有经济上的烦恼。”郭万刚说。

“春秋季植树任务比较重,现在是秋季,管护任务也比较重。”年近古稀的郭万刚依然忙碌。作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他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晚上10点才休息。

2020年疫情形势好转以来,绿色生态游迅速回暖。连日来,前往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和治沙现场参观学习的市民及游客络绎不绝。当林场有游客来访时,郭万刚也会负责一些接待和讲解工作。

郭万刚说,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林场视察后,前往八步沙林场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据统计,八步沙林场已被南开大学、甘肃省委党校等18个省级以上单位命名为党性教育基地,承接省内外中青年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训班现场教学170多期1.1万多人次,累计有2689批次13.59万人次党员干部到八步沙林场开展专题教育、主题党日、研学实践等活动,党性教育特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知和认同。

面对来到林场的人,尤其是来八步沙林场举行主题党日的人们,郭万刚便以八步沙林场发展的历程和资料为内容讲党课。“党课讲得好,八步沙精神就弘扬得好。”郭万刚说。

恰逢其时,甘肃省委组织部为传承和弘扬八步沙精神,于2019年10月批准建立八步沙干部学院。八步沙干部学院围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绿色生态发展教育+脱贫攻坚实践教育”的主题,分模块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特色课程和基础教材,运用理论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面向省内外党员干部开展特色党性教育。

在这一背景下,郭万刚等人接过了沉甸甸的授课责任。而作为“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先进群体成员,治沙造林的亲历者,郭万刚主要讲述三代人坚守沙漠,矢志不渝,为了那个绿色的承诺接续奋斗,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顽强拼搏精神。

“假如说八步沙八九十年代老人们不治理,那我们的祁连山将要变成一片沙海。”郭万刚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的梦想就是山更绿水更清,我将终身奉献给八步沙,要一代一代做下去,坚持到底。”

本期封面人物小档案:

郭万刚,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第二代治沙带头人。郭万刚子承父志,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守得沙漠变绿洲。2003年到2020年初,他带领林场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绿洲”。2019年3月,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从一名普通的护林员,到治沙造林的带头人,他四十年如一日,战风沙、斗荒漠、護家园、兴产业,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筑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中,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了一曲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时代壮歌。

猜你喜欢
古浪县治沙老汉
古浪县水果型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刘老汉笑了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甘肃古浪县黑果枸杞人工栽培与采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