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与滞后

2020-01-06 05:06潘劼
人物画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美术

摘 要:美术作品的学术价值通常难以在第一时间被理解和发现,对美术作品学术价值的可观测性的研究作为一种“前量化”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术;学术价值;可观测性;滞后

一、被滞后的研究

“可观测性”一词最早来源于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如黄迎新的《理论建构与理论批评的互动 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二十年综述》中就有提到:IMC的理论缺乏其效果的可观测性...”。同理,将“可观测性”一词引入到人文科学的领域,以美术为讨论的对象,可以发现“研究成果的可观测性”这一概念在美术的研究中同样具有意义。

回溯美术发展的历史,一方面,几乎每一次美术研究的发展都伴随着极为直观的体验,例如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期对造型规律的研究和人文主义的体现;威尼斯画派对风景画发展的启蒙;格列柯对表现主义绘画天才的预见;自十九世纪开始的对来自宗教历史题材的文学性的摆脱以及波普艺术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阐释和无数艺术家对绘画艺术形而上的探索。另一方面,美术创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试想,如果诸如勃鲁盖尔和格列柯这样的画家能够生活在十九或二十世纪,其作品所带来的震撼效果必然是截然不同的。真正的艺术家注定是要充当一个殉道者的角色的,在漫长的艺术史中无数有才华的艺术家或一生落魄为艺术而殉道,与此同时,对艺术品市场和诸多官方沙龙展览的迎合也一再使绘画脱离了其原本的研究方向。例如米开朗基罗画出第一组西斯廷教堂的天顶壁画时,其人文主义的思想便已经存在。只不过,若想要让这些惊世骇俗的发现存在于世人的认识中,是一场在艺术史中不断被重复的战斗。科学绘画理论和技法的不完善,以及源于社会现实的对艺术理念的禁锢是上述现象的罪魁祸首。实际上,理念的东西从来都是内蕴的,难以被观看者理解的。类似于雷诺兹对盖恩斯巴勒的作品的评论——“盖恩斯巴勒那些模糊的指征,只不过是给我们记忆图像充当支架的那些图式,对于那些不能得助于自己经验的人,这些屏幕仍然是一片空白”。观看者在感知作者所倾注在作品中的艺术理念时,也需要具备相对应的知识和经验,或者说,具有不同知识和经验的观看者,从作品中所感受到的理念也不尽相同。

在当今高校和各美术研究机构科研成果量化的背景下,美术作品的创作以及展览的举办和参与被纳入科研成果量化的考评体系中。研究者的创作是作为一个研究成果而诞生的,而每年全国所举办的大大小小的美术展览赛事则起到了一个研究成果展示的载体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与其所占地位相应的功能相较,个体的艺术品所带来的学术价值难以及时地得到具体的体现。人们观看作品时,大多还是停留在对题材、形式和颜色等对画面的布置和美感的体现以及文学性的表达上,至于其背后真正的理論背景则往往被公众所忽视。

二、美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相对于量化研究所探讨的对成果的定性与定量方法,对成果的观测则更加倾向于对其学术价值的体察,是一种“前量化”的评价和学习方法。对美术研究成果进行观测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对作品的优劣进行品评,在笔者看来更多的是立足于创作的时空与理论的背景,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来体察个体的作品中蕴含的过人之处。使得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理念能够自发的融入到其自身的背景中去,更加高效地得到更加深刻的完善的发掘,从而使美术的研究得到更加灵活的发展。

对美术研究成果的观测尚存在许多模糊的地方,例如安格尔作为学院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几位学生在绘画的技法上也已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然而其作品的学术价值同样饱受争议。可是全盘否定其作为当时的学院派绘画高手的学术价值又显然是一个悖论,因为直到今天,至少在中国油画本土化的进程中,学院派的绘画仍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高校的硕士和博士课程中存在。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在过去的一些极具创新性的作品,可能因其超越时代的前沿性而遭到全盘的否定,而在若干年后因契合了美术发展的进程而被重新发掘出来进行研究。例如杜尚的《泉》这样的杰作在发布之初同样遭到了极力的反对。然而这一论断似乎又不乏一些单边论证的味道。

三、不完全的价值观测

现在看来,作品的精美程度和其学术价值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看似精美的名家之作并不一定具显著的有学术价值。而作品真正的学术价值在宏观上,则通常是孕育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由于艺术家一瞬间情感和艺术理念的爆发得以进行及时的显现,或者是创作者在长期思考和实践下进行的有价值的创新,以及对某一个新的,但还不完善的学术的出发点的提出和完善。例如新文人画的实践,在渴望推陈出新的前提下进行的尝试,虽然未能成功超越传统文人画的高度,但却为后世开辟了一片空白的研究土壤。

综上所述,对美术研究成果的观测实际上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美术作品的学术价值的体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对其价值的体察主要依靠对其艺术思想和创作手段在一定时空中的创新性的界定,立足于作者所处的时空环境,对其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是当下一个次优化的选择。然而这又是一个极为暧昧的观点,因为观看者能否及时的认知到作品的先进性实际上还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知识和艺术思维以及大环境的影响,所以这里又带有了一些单边论证的嫌疑。总之,对美术作品学术价值的可观测性的研究对于美术作品价值及时的显现,提高美术研究的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这里的论述却还绝不能填补美术研究中的这一大遗憾,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必然不会止步于此。

参考文献:

[1]向宝云 卢衍鹏.对人文社科科研量化管理两面性的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07(1)

[2]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9,6

[3]阿姆海恩 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2

[4]黄迎新.理论建构与理论批评的互动 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二十年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2)

作者简介:

潘劼(1995.12.27—),男,满族,籍贯:浙江宁波人,贵州民族大学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美术
小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
凭据是否伪造
罗浪美术作品选
美术篇
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何方是出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封底:国外太空美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