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路径分析

2020-01-07 04:47
科学咨询 2020年3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实训

张 凯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120)

一、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发展机制建设亟待健立完善

很多中职学校没有意识到机器人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缺少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系统打造。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轻精神;重显性,轻隐性的现象。导致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机制不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系统规范

人才培养没有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盲目使用高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习内容更新速度慢,学校技能训练与企业用工需求脱节。中职学生对工业机器人从业核心职业能力界定不清晰,制约了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缺乏鲜明特色。

(三)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修订相对滞后

新设专业课程体系从建立到规范需要一个过程,在厘清专业课程标准基本内涵、开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才能设计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流程。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开发体例相对滞后,开发专业课程标准还存在与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素养培育对接不紧密的问题[1]。

(四)专业实训基地平台共享开放性差

机器人技能实训平台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实际要求。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硬件组装缓慢,软件调试受限;程序编写无方,思维僵化陈旧;实训效率低下,教学模式缺失;工艺规划欠妥,校企联系脱节。由此导致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与时俱进。

(五)专业中职类教学资源整合度较低

缺乏教学急需的资料,通过常规的灌输式教学演示,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有限。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难以深入接触工业机器人本体,无法进行机器人拆解实训,无法实现多场景应用教学。科学系统的教学资源并未形成,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教学资源支撑[2]。

(六)专业“双师型”队伍结构性失衡

中职学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比较薄弱,忽视了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教师没有深入机器人企业,尚未与机器人企业有机结合,导致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制约专业建设发展,学生技能训练缺乏良好师资[3]。

(七)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联动性不足

部分中职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地域特色,没有结合学校专业特色,随波逐流,导致中职学校缺乏深入调研及思考,机器人技能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缺乏个性化特征,技能人才培养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内涵建设,技能人才培养效果缺乏针对性[4]。

二、推进“三制引领”的专业发展机制建设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重庆市综合改革课题《“双引三合三交融+大数据”助推中职工业机器人校企合作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依托学校机械制造集团,建立配套制度,构建机器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积极参加教育部机器人技能大赛,结合我校重庆市教育科学课题《“双引四驱+大数据” 助推中职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训练方案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依托学校技能大赛办公室,建立配套制度,构建机器人技能大赛技能训练长效机制。

我校作为教育部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X”证书试点学校,结合3年的工作基础,成立“1+X”证书试点工作委员会,建立配套制度,构建机器人“1+X”证书试点同步机制。

三、构建“六轴协同”的专业建设实施路径

(一)构建具备群视野的人才培养方案

借鉴全国标杆高职的强大资源,参考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本校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机器人课程、学期教学规划、实训课程,加强机器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系统规范的问题。

(二)制定可迭代更新的专业课程标准

除专业基础课,针对可编程控制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基础、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工业机器人现场安装、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核心课程,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有效解决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修订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建设共享开放的机器人实训平台

搭建中职机器人技能未来共享平台,引导社会团体学习工业机器人新技术,提供中小学生机器人职业体验中心。共享实训平台包括:机器人基地共享,机器人设备共享,机器人师资共享,机器人技术共享。共享平台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效解决了专业新型实训平台共享开放性差的问题。

(四)打造机器人专业新形态教学资源

开拓教育VR领域,开发VR/AR教室、VR教育体验平台,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提高学生机器人技能综合水平。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设备和师资资源,结合企业的开发资源优势,新型教学资源包含教学仿真软件开发、教材编撰、微课视频录制等,有效解决了中职类专业教学资源整合度低的问题。

(五)开展多维分段“双师型”队伍建设

从工业机器人操作应用、离线编程与仿真、工作站系统集成、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企业考察及培训总结等6个维度,分为集中面授、跟岗研修、返岗实践、总结提升4个阶段。从行业高度和企业需求的角度,紧密结合前沿的任务制教学实训模式,有效解决了“双师型”队伍建设缺乏系统性的问题。

(六)推广科学高效的理论实践教学方法

科学制定机器人技能训练方案,从变量编程、逻辑控制、柔性生产三个维度开展技术攻关,逻辑控制方面创造了“60S-30mins训练法”,柔性生产方面提炼出“1分钟机器人故障排除法”,有效突破了技术瓶颈,并在本专业实训中加以推广使用,有效解决了机器人专业技能提升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实训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