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审美情趣
——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例

2020-01-07 15:28袁早华
陶瓷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销青花瓷景德镇

曾 晶 袁早华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市,330000)

1 “海运”代替“陆运”带来景德镇青花瓷外销的黄金时期

据记录,时值公元前1世纪的一个仲夏之夜,凯撒大帝穿着丝绸长袍参加舞会,震惊全场,来宾们把生产这件长袍霓裳的中国称为“赛里斯”,意为“产丝之国”,而这件衣服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远道而来的。当时的罗马是位于中国西部7000多公里的地方,陆上不仅有沙漠、雪山、荒野,更有强盗、野兽滋扰,道长且阻。由于西域地理环境恶劣,行程远,运输量小,后又因中亚细亚的经济带和文化带遭到摧毁,导致张骞在公元前1世纪出使西域之后开通的传统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没落。商人重利,需要消耗大量运输成本却获利微薄的传统陆上丝路便成了鸡肋,取而代之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唐朝之后直到元朝逐渐打通了东、西海航线,从长江口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南岛;再延伸从广州出发穿越印度洋到东南亚、南亚、西亚至欧洲……沿途瓷器运往亚欧各国。海运代替陆运,使景德镇青花瓷从此大量外销,举世闻名。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亚欧各国的经济、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和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高度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都决定着景德镇青花瓷的需求,为了适应外销和扩大产量,青花瓷必须符合沿线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审美需求,故而在造型和装饰的元素与方法等多方面为融合多种审美情趣而进行不断革新。青花瓷是基于青白瓷的成熟之后发展出的釉下彩绘瓷,它的钴料源自海外波斯,在图案层次丰富的器物画面中常见带有明显的西亚风格的绘画元素,由此可见元青花本身就是多个地域文化融合的产物。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代替“陆上丝绸之路”,景德镇青花瓷逐渐走出国门,并达到外销的黄金时期,一时间供不应求。在外销途中吸收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征与艺术风格,使景德镇青花瓷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反哺,青花瓷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这些国家、地区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更是海上丝绸之路审美情趣的体现。从元代至明清历经几百年,景德镇青花瓷不论是器型造型上的革新,还是装饰纹样的发展,究其原因是为了满足外销需求。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于青花瓷的需求归根结底是人们对于青花瓷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迫切需要,因此,海上丝绸之路的审美情趣也通过景德镇青花瓷体现出来。

2 景德镇青花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主要经流

海上丝绸之路从秦汉时期开始,人们就懂得利用东北季风和洋流的规律,冬出夏归,前往东南亚国家需耗时一年。时间推移,航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里程在逐年拉长,可以通航的线路也越来越多。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海路交通逐渐发达,瓷器也多经由海路输出。整体来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可分为东、西两条海运路线,东线从福建泉州、闽南沿海出发,中经台湾、菲律宾、马古鲁海峡到印尼,再由当地的欧洲轮船将瓷器接收运去欧洲,这条线路运送的瓷器,除了景德镇的青花瓷外,还有大量德化窑、平和窑、漳州窑等所产福建陶瓷。另外一条航线西线则是以广州为始发港,沿海南岛到越南山见港,经越南海岸线到马来西亚,过马六甲海峡,到印尼爪哇。运送的瓷器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主,还有广东、汕头周边窑口生产的瓷器。两条航线虽然偶有夹杂其他窑口的青花瓷,但均是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主要外销品,这也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逐渐接受与喜爱景德镇青花瓷,大幅度提高了景德镇青花瓷的国际知名度。

总体来看,从元代开始到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瓷一直是中国陶瓷外销的主要商品,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运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今天的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至明末清初,海上丝绸之路则由葡萄牙、荷兰等国拓展至欧美大陆,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均可见在售的中国青花瓷。如此时间之长,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的结合文化与艺术的外销活动,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少有能与之媲美的。海上丝绸之路几百年的时间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不断发生变化,艺术风格与流派也几经更迭。文化构成和艺术风格也在对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审美情趣寄托于景德镇青花瓷器上。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对景德镇青花瓷的反哺。伊斯兰国家的宗教文化反哺了景德镇青花瓷,使得元青花满密装饰。伊斯兰文字装饰的特殊纹样,西番莲、扁菊等纹饰体现了伊斯兰地区的审美情趣。抱月瓶、铅球瓶、双耳扁瓶等陶瓷器型的发展,体现了波斯及伊斯兰地区对金属器物的喜好。日本“有田烧”青花瓷和“赤绘艺术”的发展,是景德镇青花瓷东渡之后日本地区审美情趣的体现。C型、S型、漩涡形装饰纹样的在青花瓷中的发展,体现了典型的洛可可装饰风格,也是该风格普及地区审美情趣的体现。

3 典型国家的审美情趣——以青花瓷为例

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是中国国力强盛的标志,更是被亚非欧多国当作引以为傲的奢侈品。景德镇青花瓷作为外销商品,受到更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器型、纹饰也有较多异域风情。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各国推崇青花瓷,他们的审美情趣因其不同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风格等因素影响,在青花瓷上也有不同的体现,以下从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予以分析。

伊斯兰地区:蓝、白两色是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所崇尚的颜色,用于绘制青花的钴料“苏麻离青”就产于伊斯兰地区,经由外贸来到中国画工的手里。与中国的黄色一样,蓝色在伊斯兰地区人们崇尚的颜色,也是宫廷贵族用色,清真寺的穹顶、外墙都会以蓝色颜料进行装饰。伊斯兰“尚蓝”与中西亚部分民族“尚白”的审美传统相融合,拥有蓝、白色调的青花瓷正符合这些民族对宗教、王权的审美理念。元代早期的青花瓷为了适应这些国家的审美,将大量阿拉伯风格的纹饰绘制在青花瓷上,如回纹、卷草纹等,将其与中国传统图案相结合,再在瓷器上描写出伊斯兰文和阿拉伯文,这样异域风情突显的青花瓷就在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得以畅销,后期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上也有这样的特征和审美取向。受元蒙喜好,伊斯兰地区尚蓝,中西亚部分民族尚白的影响而奠定了景德镇青花瓷“白底青花”的基础色调,早期的青花瓷装饰纹样也体现了这些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情趣。

日本:古称琉球,位于太平洋西部,15世纪初才统一建国。1372年开始,琉球作为中国的藩属国长达500年的时间,由于进贡、赏赐等原因,琉球与中国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政治和商贸来往。公元14世纪,青花瓷传入日本,这里集中了中国、朝鲜、泰国等东南亚商人,他们在岛上以货易货,促进了景德镇青花瓷以日本为中心向周边地区的扩散,琉球群岛也成为中国陶瓷的海上中转站。琉球人称青花为“古染付”,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日本在青花瓷的审美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最大的体现就是在青花瓷装饰纹饰方面除了日本本土文化,主要以中国诗词或小说戏曲居多。而景德镇青花瓷也通过在日本岛上的贸易,以及日本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得到反哺,日本青花瓷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景德镇青花瓷的革新,日本的审美情趣也在景德镇青花瓷上多有体现。

土耳其:土耳其国内珍藏着40余件高品质元青花,其藏品量和研究价值可谓在世界各国中首屈一指,佐证了15世纪开始青花瓷在奥斯曼帝国的兴盛贸易。奥斯曼土耳其人居住的中亚比邻中国,两个都是有着两千年文明的古国,文化交流久有往来。奥斯曼时期,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将大量具有伊斯兰艺术风格的青花瓷运往土耳其,受到当时达官显贵们的喜爱,进而成为上层阶级的象征。奥斯曼国王以高贵典雅的青花瓷盘、瓷碗招待外宾。土耳其的元青花上尤其喜欢把伊斯兰绘画与中国青花纹饰相结合,采用龙凤、麒麟等为装饰图案,平面构图纹饰繁复。青花瓷器型较大,以盘、碗、瓶、壶、罐为主,这与奥斯曼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在这里,他们没有分食制,而是多人共用一道菜或者主食,所以餐具相对较大。土耳其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也在景德镇青花瓷的器型和装饰上均有体现。

英国:在我国丝绸之路的外销商品中相对于对于青花瓷,英国人显然更喜欢丝绸和茶叶,所以直到18世纪英国才对中国瓷器产生兴趣。由于国内大量流行航海家和传教士们写的有关中国及中国瓷器的书籍,凭借着这种文字印象,英国画师绘制了他们所认识的中国。1770年左右,英国一家陶瓷厂仿制出绘有中国青花山水柳树纹饰的瓷器,这种由英国人绘制的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东方纹饰青花瓷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柳树图案”。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英国人逐渐把他们的日常所需寄托在陶瓷上,尤其是中国的青花瓷,承载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实用观念,纹章瓷就是典型例证。徽章是纹章瓷最初的素材,明代开始,欧洲贵族、团体等的特殊标志烧制在瓷器上,英国是较早向中国订制纹章瓷的欧洲国家。海上贸易日久,欧洲国家不再简单地接受中国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把他们的文化输入到中国,包括造型、纹饰、功能都嫁接在青花瓷上,以更加符合欧洲国家的文化审美与生活习惯。

法国: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中国正值明末清初,青花瓷外销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这时的法国艺术以“巴洛克风格”为主,中国青花瓷的输入对其绘画界的审美及创作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的画师绘自然万物于工写之间,笔法细腻、华美,极具中国哲学精神和艺术魅力,倍受法国社会推崇,甚至有学者认为“洛可可风格”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绘画是相契合的,其精神通道就是景德镇的青花瓷。洛可可艺术风格在法国乃至世界艺术史和设计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它与景德镇青花瓷的关联,更是我国与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见证。

葡萄牙:1557年,葡萄牙人将他与中国的商贸总部设在澳门,开始往返里斯本的大宗陶瓷贸易。葡萄牙国王本人也是青花瓷的拥趸,经常委派葡属东印度公司购买中国瓷器。与纹章瓷同样输出欧洲市场的还有创制于明成化年间“克拉克瓷”,这种只针对海外市场的青花瓷品种以碗、盘、瓶、罐、壶等器型为主,图案纹饰根据欧洲客户需要进行设计定制,如与基督教有关的题材,画面多以两层四格或八格开光为主,虽然是日用器型,但欧洲国家多用来陈设、收藏,对其薄胎糙制并不在意。在这些贸易当中,景德镇青花瓷不仅体现着葡萄牙人的审美情趣,反映着贸易国家和地区人们对实用性与艺术性同意的审美情趣要求,既是陶瓷商品贸易,更是文化需求贸易。

4 结语

景德镇青花瓷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乘风而行,东至日本、朝鲜;南至东南亚、西亚及欧洲各国;西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各国。经由这条海上通道运往各国的青花瓷不计其数,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审美在陶瓷上得以传递、互通,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反哺使青花瓷有了更加多样的艺术面貌。景德镇青花瓷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陶瓷装饰革新,从原料到构成形式,都是中外文化与艺术交流的产物。不论是造型方面的革新,还是装饰纹样方面的发展,都受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审美情趣的影响。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通过外销打响了名号,让世人所熟知的原因不仅是其制瓷工艺的精湛,也是景德镇制瓷工序中众多的劳动人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并学之为己所用的结果,更是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的必然趋势。景德镇青花瓷正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审美情趣的交流而得到反哺,从而得到艺术风格的融合最终形成特殊的艺术风貌闻名于世。

猜你喜欢
外销青花瓷景德镇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纯净的青花瓷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