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2020-01-07 21:11
湖北农机化 2020年7期
关键词:双师机电校企

邓 成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011)

2019年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和《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试点工作以高职学校为主,鼓励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本领,取得多类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1-2]。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智能制造门类中内涵范围非常广泛的专业之一,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如果只依靠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在短期内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校企合作就成为一种具有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方式。

1 校企合作的意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推行“校企双元”育人的新模式,这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

1.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贴近社会实际需求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出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首要任务[3]。在传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一般是通过市场调研形成的市场调研报告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由于信息理解维度的差异,因此在调查问卷设计、数据处理、专业分析过程中会形成信息的丢失,从而最终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全程参与到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来,能够让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

1.2 校企双方扬长避短,营造良好育人条件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校和企业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和育人环境。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企业掌握工艺需求和岗位要求,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的变化,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优化提供导向;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资源和理论水平的优势,能够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以形成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1.3 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学校提高培养质量

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在用人过程中的员工岗前培训周期缩短了、培训成本下降了、员工效率提升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弥补了师资、设备、资金等方面的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让学校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可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2 校企合作的难点

2.1 缺少政策保障机制,大规模实施有难度

目前从国家层面上是非常鼓励企业和学校真正互动起来进行人才的培养工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但从地方层面来看,真正将国家政策进行细化和分解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充分,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体系的支持,因此真正实现大规模的校企合作在目前阶段还存在难度。

2.2 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深度融合缺乏基础

从目前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在合作过程中企业的热情不高,往往由于考虑到管理投入、商业秘密、技术壁垒等问题不愿意进行深入合作,部分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也只是停留在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问题的层面。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很难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2.3 双师队伍有待加强,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老师基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经过统一招考进入职业院校的,并且大部分教师只重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普遍缺乏既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又具备熟练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造成校企合作深度不足,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保证专业教学效果。

3 校企合作的探索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制造门类中的热点专业,本身具备一定的校企合作优势。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接1+X证书制度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关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行有针对性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尝试[4]。

3.1 创新长效合作机制,确保有效实施规模

在我国制造业突飞猛进的良好形势下,国家对于高技能人才尤其是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国务院、教育部都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国家战略高度引导企业和学校进行深入合作。为确保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引入学校、企业、地方政府的三方合作创新工作机制。学校负责主导校企合作进程、企业负责提供支持、地方政府负责协调与监管,通过三方的共同发力确保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多操心、多联络、多请示、多汇报,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通过三方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尝试,发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在这种合作机制下都是受益者,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政府提升治理能力。有了合作机制的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施规模得到根本性的保障。

3.2 加强双方沟通交流,深度融合合作模式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学生到企业参观的实训周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模式、专业共建模式、定向培养模式等常规模式[5],这些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学生学不到货真价实的本领,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重点研究合作模式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的深度沟通交流对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沟通可以掌握社会中行业的发展动态,合理配置共同体中资源,双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合作共赢。要想进行深度融合,在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还必须创造利益共同体,让共同体中的成员利益最大化。

在整合传统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过程链”的协同互助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中企业、学校、政府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就业指导等环节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链中来。协同互助是本合作模式的核心部分,它规定了合作的基调。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各参与单位根据实际需求发布信息征求合作单位支援,在协同互助框架下以共享科研成果、共享人力资源、优先推荐就业等形式共享育人成果。通过共建共享、共建优享的形式让企业的参与热度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在全过程链的建设过程中,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全面培养。

3.3 完善双师队伍建设,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必须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技能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针对目前学校中教师重视教学能力和科研业务能力轻视技能水平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通过绿色通道、降低学历要求、职称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指标优化等形式引导教师主动提升技能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让现有“双师型”教学团队更适合校企合作协同互助的需要。考虑到专业建设的发展要求,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要从制度层面上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6]。可以通过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年终考核、技能补贴、深造学习等形式激励教师积极主动提升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越来越快,专业课教师只有通过主动的自主学习才能掌握专业的发展动态和最前沿的专业技术,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可在制度层面上保证“双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和活力,为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 结语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基于“人才培养过程链”的校企协同互助育人模式对于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结合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研究符合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实情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迫切任务。通过不断地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合作形式、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双师机电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