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群落物种共存的进化机制分析

2020-01-07 11:13李叶旺
花卉 2020年8期
关键词:栖息地群落斑块

李叶旺

(广东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广东恩平 529400)

0 引言

生态群落是不同物种共同生存组合成的整体,对生态群落进行研究,可识别群落组织的差异,了解群落组织的普遍性规律,进而推动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进一步发展。研究不同物种在群落中长期共存关系,当下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其研究类群、地理学范围及侧重的问题不同,对应观点差异性较大,以下就对生态群落物种共存的进化机制提出本人观点。

1 植物群落物种共存原因

1.1 物种共存的假设

目前,学术界对植物共存的假设主要是以下几种:

(1)干扰对竞争力较弱的物种有促进作用,允许不同竞争力的物种共存。

(2)胁迫环境的物种竞争较小,优越且胁迫性较小的环境适宜多物种共存。

(3)迁移的种子对提高竞争力差的物种丰富度有重要作用。

上述三观点均站在外部生态学理论上展望,其认为外部生态学因子使得物种竞争对称发展。

(4)若环境空间变化导致物种不同结合,可能是栖息地偏好所致,为逃避竞争排斥提供可能。

(5)部分学者认为进化水平决定竞争对称性,竞争具有一定平衡性。

(6)再生生态位理念在1977 年就被提出,其主要是生态位化及平衡竞争理念的结合,其指出,一定空间内,相似生态学、生活性的物种向小空隙分化再生,实现生存,小空隙直接起到再生生态位作用。

上述叙述只是从物种共存的特定条件或但单方面出发,对物种共存问题回答并不全面。

1.2 生态学上的相似物种共存

生态学的相似物种主要是分享同一资源的物种,该物种之间存在较大竞争,但常常受生活史影响,竞争受到抑制,从而实现长久共存。有机体可靠其形态及生理学特征差异,在共享资源的特征、空间及时间上进行分割,获取生存所需的竞争资源。但是泛化种尤其是海洋周边生态体系中,其物种共存由以下三种生态学过程决定:①物种局部生产力起作用的过程。②施加物理强迫的过程。③生物学及分生物学干扰过程。上述过程不规律的影响个体生长,一些竞争优势较强的物种出生率和死亡率受上述过程影响较大,例如,物种长期暴露在冰冻、干燥环境中,进而影响物种生产力、死亡率等。此外,干扰还会对个体出生及死亡造成影响。一些台风、涨潮等事件,会为群聚化划分新空间,重新“洗牌”,为竞争力弱但是可迅速聚群化物种留下生存空间。

2 动物群落物种共存原因

2.1 异质环境资源分割

异质环境由不同时空尺度的斑块构成,群落组织由干扰的斑块自身性质及相对频率的斑块生物学发育决定。空间环境为物种提供运动机会,加之栖息地分化,导致一些原本不能共存的物种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共存。异质环境中,物种结合可能出现在各个区域,维持物种结合需从偏好区域扩散以此增加物种多样性。动物本身的浅析、扩散,是空间生物学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空间具有异质性及扩散潜力,从而对物种的相互作用和变化造成影响,因此,空间也是物种及环境进化需考虑的重要准则之一。一组斑块资源由多个物种聚集共存,若其中存在激烈竞争,其共存机制较为复杂,以下提出几种共存机制:①不同栖息地选择。②觅食的季节性变化。③资源丰富程度受空间变化而变化。这些机制需分析环境异质程度,了解对环境有利的特征,假定另一种不利的环境特征,找到有机体最适化觅食假定。

2.2 避免竞争排斥的行为机制

2.2.1 边缘效应

栖息地边缘性质和内部性质差异较大,边缘一般以幼虫聚集,减缓竞争,促进群落稳定。但不同物种的边缘对群落共存影响不同。资源列阵边缘会吸引个体以不同方式相应。消费者移动受到限制,消费者关心资源边缘。宿主植物边缘的植物支持高密度消费群体,若斑块列阵小,大量产出的雌虫及受雌体移动限制的领域基本满足生长需求,此时动物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道路旁的植被中的蝴蝶,道路限制其移动,但此刺激另一些移动。昆虫离开自身栖息地转弯,有反射边缘向粘性边缘连续移动。沿宿主植物边缘扩散的,以草为食的昆虫密度最高。

2.2.2 聚群效应

聚群效应不存在资源分割,其物种间竞争基本稳定。例如,在腐肉、粪便、果实中的金正这,没有资源竞争,其物种共存稳定。但是,此类共存机制中,若竞争中优势物种聚集在资源斑块,竞争劣势的物种留在无竞争风险的低密度斑块中,此为聚群效应。自然界为竞争力较弱的物种逃避生存提供隐蔽性机制,使其可在对应区域中稳定共存。

物种内部消费者以个体在斑块的聚集,确保竞争稳定,以昆虫为代表的移动消费者则通过短暂斑块的资源为生,如真菌、腐肉等。昆虫可在各斑块调整产卵窝数,响应资源斑块穿行搜寻共存机制。若搜寻代价高,则昆虫多产卵,以此平衡竞争。此类昆虫在各个斑块繁殖,以保证有虫在各个斑块聚群繁殖,保证物种竞争稳定。雌虫产卵使得多个斑块产生幼虫聚集,以此可避免物种间出现激烈竞争。

2.2.3 扩散行为

扩散是动物繁衍的本性,通过扩散可减缓内外竞争,促进物种长期共存。动物扩散主要以运动距离长短划分。对小哺乳动物研究,其存在两类型迁移扩大,一般是固定且长距离,受内部因素限制的扩散;还有就是短距离的受外部因素的扩散。若个体及子代随斑块结构时间变化而改变位置,则其对扩散的适应性大大增强。广泛觅食的五中随着其密度增加,可在不同斑块扩展,只有出现社会效应,其才会向群聚化发展。此外,粗粒化种群个体扩散,最开始往往是高密度的聚集,各类型变得同样适合时聚群变小,在达到极端密度后,物种通过扩散行为降低密度。个体运动影响种群遗传,扩散是群落的潜在基因流,其要求扩散个体发现适宜自身发展的斑块后,性行为上主动,并入到现存种群结构中。若扩散导致遗传变化,就会对局部适应发育造成阻碍,资源阵列斑块直接的扩散还会受风、气味、资源大小及密度影响而影响物种的发展。

2.2.4 干扰作用

干扰影响生物群落种族多样性及丰富性。空间结构种群聚集、栖息地质量、资源多少及种间相互作用的临时逃避机制促进同一级别的物种共存。若经历一定干扰后,仍表现出优秀的竞争能力及扩散能力,则可允许多数量物种共存。两种营养水平背景下,不同强度的干扰会影响空间结构,导致动态资源竞争的物种共存受到影响。演替群落中,较强的干扰会将资源序列顶极淘汰,而较弱的干扰则导致顶极物种占据优势。

3 结语

物种共存进化是群落组织及物种多样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下对物种共存之中的互惠共生研究较多,受历史因素、竞争排斥、资源时空分割对动植物的共存影响最为突出。捕食、气候、生理学及遗传学变异等也对植物形态、动物行为有重要影响,不同的生活历史在共存及避免竞争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栖息地群落斑块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不同群落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BEAN SCE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