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促进学校体育特色发展

2020-01-07 00:55吕恒莱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设置特色

吕恒莱

无论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还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都为第8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但许多一线教师认为体育改革整体上轰轰烈烈,但总感觉越改越糊涂,越来越迷茫,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当新课程改革赋予一线教师较大课程权限之后,一线教师反而不知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不知道教什么,甚至不知道究竟用什么内容上课。《课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具体落实的体育教师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这种现象要引起高度重视。

浙江省学校体育研究团队在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的引领和参与下,在调研和实证的基础上研发了《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中小学纲要》),系统设置了“三类”课程内容(“必学、限学、自学”),用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形式,明确了各水平段“教什么与教到什么程度”,在现行课程标准与具体教学实践之间架设了桥梁,解决了一线体育教师的最大困惑,促进了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的形成,找到了一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是整体架构学校体育内容体系的浙江探索

所谓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简而言之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以省为单位的地方化实施。具体是指,在已有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认识论的基础上,遵循“规定+自主”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分为“必学、限学、自选”“三类”,并且用“内容标准+表现标准”的形式明确课程内容的范围与标准,解决一线体育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教到什么程度的重要问题,具有好理解、易操作、便推广的特点。

(一)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遵循了现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课标》明确指出,目标引领内容是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必须遵循的根本思想,以水平段划分,规定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方面的课程内容范围,没有明确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赋予地方、学校和教师较大的自主权。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不仅顺应了课程发展趋势,还遵循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内容选择和开发,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密切联系已有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易于激发兴趣和调动学科积极性等原则。

(二)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体现了《中小学纲要》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

《中小学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必学、限学、自选”系统设置课程内容,并以“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提出不同的课时比例分配,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规定性”,又留给了地方、学校、教师较大的自主空间,体现了“自主性”,解决了千校一面的问题。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与高中阶段按照“必修必学,必修选学”进行内容分类是遥相呼应和一脉相承的。

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还较好地解决了一线体育教师不知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在以往教学中“唯技术、唯动作”等教学实际问题,体现了《中小学纲要》切实解决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真实问题的价值取向。

(三)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响应了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的重要关切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最终指向培养健康、阳光、自信等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发展性、全面性、全员性、阶段性等特点。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突出体现了《中小学纲要》“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认知性课程”的准确定位和正确价值观;突出体现了运动技能既是所有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其他方面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突出体现了“技能、体能融合并进,优先发展体能”的先进理念;突出体了现通过技能和体能两大显性内容目标达成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等隐性内容落地的有效策略,而这些恰恰积极响应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的重要关切。

二、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有效促进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形成的案例

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其中“必学”体现了国家意志,是严格规定和刚性要求,而“限学”体现了较为灵活的选择性,特别是“自选”中规定的民族民间、游泳等或者是必学、限学内容的拓展提升,既自成一体又相互配合,体现了学校意愿和个体需求,是范围规定和弹性要求,留给学校和教师个体较大的自主空间,赋予较大的课程实施权利。学校若能做好顶层设计且能长期坚持,容易形成特色项目,进而形成特色课程。系统设置“三类”课程遵循一体化、校本化、趣味化原则。以下3个类型的学校就是典型例证,都集中体现了浙江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区域推进为主要策略,分层、分步推进课程实施的特色。

(一)具有借鉴推广价值的公办小学案例

以杭州市北秀小学水平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课时比重及内容标准为例(表1),根据校情、师情、学情等,选择篮球、花式跳绳项目作为课程自选类教学内容,体育课内开展教学,课间操、课外活动开展巩固锻炼,组建篮球队、跳绳队形成校本特色。此案例的借鉴推广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基层学校有能力依“标”据“纲”做好课程顶层设计工作。教研组认真研读《课标》《中小学纲要》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动作技能发展规律,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完成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规划,使学校课程实施有方向、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二是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提升了学校课程整体实施水平。学校基于校情,以某个项目为突破口,找到了内容载体,通过体育课“学”技术,大课间“练”技术,全员运动会“赛”技术,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会练的喜人局面,也可将此项目作为学校特色项目,长期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形成了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反过来,自选内容又促进了必学和限学内容的高水平實施,如此,良性循环,螺旋上升。

(二)具有实证实用价值的民办初中案例

杭州市公益中学隶属西湖区,全区实行“4+X”课程实施和评价模式,其中“4”为中学必学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徒手体操和武术,“X”则为学校自选项目,公益中学基于校情确定的自选项目为篮球、排球和定向越野三项。这样的设置也为学校课程评价指明了方向。下面以杭州市公益中学的自选项目篮球为例,谈水平四整个篮球内容的系统设计,随着年级增加,更强调技术的组合和综合运用,渗透战术意识(表2)。

以杭州市公益中学的自选项目篮球运球内容为例,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明确每学期的课时分配,与表2的总课时数相契合(表3)。

以上案例的实证实用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助推区域性课程评价落地生根。按照《中小学纲要》的要求,省级层面规定“必学”和“限学”的内容范围,县区层面对本地区的“限学”做到内容基本统一,校级层面确定具体的“自选、限学”内容。二是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助力“一校一品”加速形成。杭州市公益中学重视体育,每年都要开展“阿潘杯”篮球赛,已持续开展了8年,成为学校的一个体育品牌,反过来又促进篮球在课堂教学层面系统实施和深度运行。

(三)具有前瞻引领价值的十六年一贯制学校案例

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实现了校本课程(拓展性课程)特色实施。基于蓝润天使学校的办学定位、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地域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基于对学校体育特色人力资源、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以及周边环境等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激发,实现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此案例对于集团化办学和一贯制学校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表4~表7)。

浙江安吉蓝润天使外国语实验学校高度重视师生健康,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学校系统设置了“三类”课程内容,实现了国家课程(基础性课程)高质实施。按照必学、限学、自选3个类别,通过优化、重组、整合等方式,纵向梳理幼、小、初、高课程内容,明确各学段及同一学段不同年级间的内容标准和学练标准,解决“练什么”和“练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确保课程内容一体化、系统性、连贯性以及课程学习的梯度和难度递增;通过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通过大单元连续教学,让学生在单元周期内较好地掌握某项技能变成可能,摈弃按动作结构划分单元课时进行教学的模式,采用“整体感知、突出重点、淡化细节、强调运用”的教学模式,贯彻“学练三个一”的要求,解决“如何练到关键点”的问题。

三、学校体育特色课程是校本化实施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为新时代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无疑对体育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如何使体育学科素养落地生根是亟须解决的问题。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建设了学校体育特色课程,校本化实施学科核心素养是一条值得肯定的探索路径。

(一)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建设学校体育特色课程,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

1.助力“学练三个一”落到实处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认知性课程。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更容易让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助力“学练三个一”落到实处,即具体到日常体育教学的每节体育课,设置3个学练内容:单一身体练习、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和以此为核心的游戏或比赛。以“技术”为核心、单一身体练习学练技术,组合练习复习技术,而游戏或比赛则是较高水平的复习技术或巩固提高技术,以此促进尽可能多的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

2.助力学校体育诸要素协调运作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是面向全体,人人皆可参与、常态实施的课程。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更容易将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学、体育大课间、运动竞赛等要素协调运作,共同围绕相同或相似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展开,渗透学、练、赛一体化的理念,努力形成“体育课学技术——大课间练技术——运动会展技术”的学校体育新局面,以此促进所有学生运动能力不同程度的提升。

3.助力“技术、体能、运用”构建单元解决问题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是顶层设计、系统规划、长期积累的课程。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更容易通过“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使内容标准落地且被更多的体育教师认可,使以往教学中“唯技术、唯动作”的难题得到深刻有效解决,使“动作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的理念得到落实,不仅让学生学会技术动作,还要强调学以致用,引领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以此促进学有余力勇于进取学生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建设学校体育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内容,特别是自选内容习得的练习方法可迁移到限学和必学内容的学习中;建设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学生有较多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体育特色项目同时又是学校的传统项目,因此学生的运动基础扎实,运动水平较高,促进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学生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建设学校体育特色课程,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培育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1.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建设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培养了学生规则意识

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本身就渗透了规则意识:上课的内容不是随意的、随机的,而是有规划、有规定的;必学是规定每名学生必须要学的内容,是刚性的,而限学和自选是可以选择的,但选择的范围又不相同等。另外,由此形成的学校特色课程,学、练、赛是一体化的,体育课上学技术有明确“学”的规范,大课间练技术有“练”的要求,运动会上賽技术有“赛”的规则等。

如此,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等核心素养的要求就得到了有效落实。

2.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建设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

系统设置“三类”课程内容,本身就渗透了分类意识和角色意识,哪类课程有哪些对应的内容和任务要求都是明确的;学校体育特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有更多参与活动、展示和比赛的机会,在集体中参与活动,在团队中进行比赛,都必须进行分工,要求参与的学生能够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既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又要服从团队的统一安排,自己的行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团队和集体负责,团结合作,宽容理解,共同分享胜利,共同面对失败,建立正确的胜负观,增强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余立峰.“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J].中国学校体育,2020(2):29-30.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设置特色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