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引领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0-01-07 00:56辛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6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辛欣

[摘 要]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互联网新媒体为高校思想主题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也使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应该立足“立德树人”,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坚定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红色文化,深化主题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新媒体

[作者简介]辛 欣(1991—),女,广东深圳人,硕士,助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03[收稿日期] 2020-09-28

一、引言

互联网新媒体既为高校思想主题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也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社会行为和心理动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当代大学生既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高校思想主题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和价值引领活动要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中发挥提升思想水平、增强政治觉悟、培养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习惯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将新媒体传播学的途径和实践融入学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促使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引领教育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的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对于高等院校来讲,“立德”即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科学的信念;“树人”即要求高等教育发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的作用,激励大学生向着理想信念不懈奋斗。

习近平对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他要求各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树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意识,“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因此,高校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深入持久、不打折扣地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进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主人,高等院校只有培养出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伟大信念的大学生,才能真正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引领教育的现实紧迫性

目前,互联网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宣传的“主阵地”。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为依托的互联网阵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传统媒体也纷纷寻求机遇进行变革以快速融入新媒体中,力求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路径来扩展传统媒体的范围和影响力。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思政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调研中发现,思想政治的主流阵地和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虚假信息泛滥成灾,而正义、理性的声音却发声微弱,或受到排挤。由新媒体带来的系列负面效应,成为不可承受之“痛”。作为高等院校,要从把握意识形态主战场的战略高度看待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工作,要学会巧妙应用互联网新媒体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从而强化并超越传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成果,与传统教育合力、协同育人。

此外,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高校大学生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网络虚拟化且不受约束,思政课程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课业压力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学生受网络影响,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思想问题,理想信念不明确、价值取向不正确等。在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方面,高校所采取的教育手段效果不佳,存在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出现了能动性不足、灵活性不够等问题,教学内容复杂、不接地气,教学结果与预期效果呈现两极分化等现象。我们必须要应运而动,合理恰当地借助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法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开展“接地气、易理解、受欢迎、使信服”的“四位一體”思政教育,切实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四、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引领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新时代下高校育人之道。

(一)借助新媒体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当代大学生只有从内心坚定不移的认可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从而增加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信仰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首先,要借助新媒体坚守崇高的信仰,树立人生梦想,筑起第一道思想保护堤坝。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4]

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脚踏实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屈不挠地面对暂时的困难和挑战。在互联网新媒体形势下,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信仰也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为大学生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另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活新媒体的力量,引领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潮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筑牢学生第一道思想保护堤坝,使大学生产生为理想信念而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

其次,夯實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使思政教育工作更接地气,使得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

新媒体背景下,充分运用大学生擅长使用和积极参与的新媒体平台,把有趣又有深度的内容,通过纪录片、歌曲等形式展示给大学生,以此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宣扬,落实“四个讲清楚”教育,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2]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精神认同感,激活民族文化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砖添瓦。

(二)利用新媒体打造“四位一体”思政课堂,夯实理论自信

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于思想的培育与人格的塑造,而后才是知识的丰富与技能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5]大学生作为有意识、有情感的能动性主体,其价值取向的形成与确立,既受外部条件的制约,也受自我因素的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不论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抑或是价值取向的引导,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应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创新模式,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开展“接地气、易理解、受欢迎、使信服”的“四位一体”思政教育,切实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夯实理论自信。

第一,利用好新媒体、新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将网络平台融入思政课堂中,利用开放、丰富、生动的网络资源,打造“四位一体”思政教育形式,使思政教育受欢迎,有人气。第二,探索线上平台和课堂外学习生活的融合与创新。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探索如何加强互动性,让思想政治理论和价值引领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中。在课后的实践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与探索,激发大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独立探索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让思政课堂走到学生的心中去。第三,加强对互联网移动终端和网络载体的应用,拓宽思政教育的传播广度,利用其社会传播性,加强文化自信的弘扬。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抖音小视频等平台与软件,通过说唱、歌曲、情景剧等方式,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幽默风趣的小视频发布出去,通过大学生的点赞、转发和评论等扩散出去,让学生感受到思政理论的魅力,既无形中加强了思想引领教育,也让学生从心底产生文化认同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三)开拓新媒体空间,结合社会实践深化主题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视察新疆时强调了“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性。红色基因文化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继承发展意义,也对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厚植家国情怀,夯实红色文化的思想理论教育基础,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将红色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背景内涵以“接地气、易理解、受欢迎、使信服”的形式进行宣讲,并将红色宣传工作作为校园常态化工作。第二,在网络平台开设党团建设专栏,推动高质量党团活动,打造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将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联动,切实在基层党团工作中落实红色党建和思政教育。第三,理论结合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以实践经历落实主题教育。如以红色筑梦,用信仰点亮主题教育,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红色筑梦实践之旅,设计井冈山主题、延安主题等系列实践活动和系统培训,把思想引领工作从纸上落到地上,加深学生个人实践体验,深化主题教育。

五、结语

互联网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其在教育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关乎当前大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且关乎大学教育要“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关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要积极探索教育形式、重构理论背景、充实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历史一再证明,青年人的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了新时代。对国家来讲,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生机与危险交织、梦想与斗争同在的时代;对青年来说,这是一个激扬青春、绽放自我、机遇和挑战并存、理想与诱惑齐立的时代。面对新的复杂局势,党中央基于对青年教育的真切关怀与精准研判,先后提出了“立德树人”“中国梦”“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提振中国青年精神的思想理论,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投身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发挥了凝心聚力、固本培元的功效。同时,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依然面临着多重挑战和考验,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5]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Abstract: Ideolog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value-led education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new media on the Internet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and carrier for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ing college ideolog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value-led  education f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ideolog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young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based o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new media, cultivate the cultural and theoretic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and promote the "red culture" and deepen thematic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lue guidance; new media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