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好故事”,提升儿童“讲故事”的能力

2020-01-07 08:11倪静川任为新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1期

倪静川 任为新

教学实录

板块一: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倪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儿童电影系列课程。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看到题目,你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呢?

生1: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到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另一只鞋子怎么了。

生2:我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题目是《另一只鞋子》,剩下那一只鞋子怎么了呢。

师:哈哈,你们所想的问题,电影中是否有答案呢?请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片段一)

学习活动一:思维热身写开头

师:问题来了!问题一,刚才,你看见了什么?请用文字的方式写一个故事的开头,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唯一的要求是吸引人,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往下看。好,开始吧。

(生写)

师: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老师,我先来。可恶!我的一只鞋子又掉了!它已经被我修好了5次,可是这一次我用老办法试了又试,无论怎么努力都装不回去了。这可怎么办呢?看来,接下来的日子,我只能光着脚了……唉,但愿地上少些碎玻璃渣子……

生2:老师,我也来读读我写的。晌午,小男孩穿梭在人流中,忙着一天的生计,兜售餐巾纸。脚底一滑,人字形的鞋面从鞋底拔了出来,一只鞋坏了。小男孩捡起这只鞋,单脚跳到路边,努力地将人字形的鞋面重新塞进鞋底,可是破旧的鞋子磨损得太厉害了,鞋面塞进去又掉了出来,几经折腾,还是没修好。小男孩只好放弃了,无助地望着远处——这是他唯一的鞋子,这可怎么办呢?

师:来,看看我写的——(出示下水文)

这是一只历经沧桑的人字拖,也是马克一家唯一的一双鞋子,已经陪伴了马克的哥哥三年,陪伴现在的主人马克也近两年,鞋底磨得只剩薄薄的一层,人字形的鞋面也已经掉了无数次。它实在太老了,已经无数次地想过退休,可是一看到马克那赤裸的双脚,它又无数次地心软了,吊着一口气苟延残喘。今天,这一滑,彻底把它的老腰给折断了。

师:看,我们三个,完全不一样的视角,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开头。不过我们三个都同样勾起了大家往下看的欲望,来,一起往下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片段二)

学习活动二:聚焦眼神读“马克”

师:问题二,刚才你从小男孩——我们暂且叫他马克——的眼神里读到了什么呢?请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谁来试试?

生1:我看到了羡慕。

生2:我看到了渴望。

生3:我还看到了惊叹。

生4:我看到了转瞬即逝的沮丧。

生5:我还看到了期待。

生6:也许还有一点点失望。

师:是的,每位同学一定都有自己的观点。一双破旧不堪的人字拖,一双崭新锃亮的黑皮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继续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片段三)

学习活动三:移情体验见“纠结”

师:问题三,捧起了鞋子——注意是捧——捧起了鞋子,马克在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马克,请写一写此刻你内心的纠结。好,开始吧。

(生写)

师: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多么漂亮的鞋子!真是天助我也!我刚失去了一只鞋子,老天就送来一只。不行!他一定也很爱这双鞋子,我得赶紧追上他!

生2:这就是皮鞋吧,多么闪亮!这是上帝赐给我的吗?我穿在脚上一定很神气……可这应该是他爸爸奖给他的礼物吧,他刚才擦了又擦,一定很在乎这份礼物。现在弄丢了一只,他一定很伤心。对了,我追上火车还给他!

生3:这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漂亮的鞋子,要是我也有一双就好了!真想天天穿在脚上摸摸它!应该是刚才椅子上的哥哥丢的,他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擦着这双鞋子。咦,他人呢,我得赶紧追上火车!

师:纠结和犹豫,只在一瞬间,马克马上拿起了鞋子,追了上去,请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片段四)

学习活动四:揣摩剧情选“归宿”

师:鞋子能顺利地回到另一个男孩——我们暂且叫他约翰——手里吗?请为这一只鞋子选一个合理的归宿。来,请看——(出示三种可能)

归宿一:“嗖——”鞋子稳稳地落在了约翰手中,约翰朝着马克挥手致谢。马克开心地笑了。

归宿二:“啪——”鞋子落在了地上……

归宿三:“咔嚓——”鞋子掉在了铁轨上,被火车碾碎了……

师:你选择的是哪一个呢?

生1:我选择的是归宿一,因

为很多的电影都有一个完美的

结局。

生2:我选择的是归宿二,“啪——”鞋子打在了火车的玻璃窗上又落在了地上,于是鞋子就归马克所有了。因为,你看,马克刚好坏了一只鞋子,而约翰又刚好掉了一只鞋子,这不是天大的巧合吗?那就让它再巧一点,当巧合遇上巧合,这才是电影,不是吗?

师:哈哈,讲的很有道理哦!那电影导演选择的是什么呢?请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片段五)

学习活动五:头脑风暴续结尾

师:故事到此结束了吗?请续写故事的结尾,好,开始吧!

(生写)

师:同学们,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结尾,往往彰显了水平的高低。一起分享一下你的结尾吧!“啪——”鞋子落在了地上,你设想的结尾是什么呢?

生1:“啪——”鞋子落在了地上,马克捡起鞋子继续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追上了。

生2:“啪——”鞋子落在了地上,约翰大声喊:“这只鞋子你先帮我保管着,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再见的!”火车越开越远,马克捡起鞋子回家了。

生3:“啪——”鞋子落在了地上。约翰马上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地址扔给马克。不久以后,約翰收到了这只鞋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部片子的导演是一位年轻的埃及导演,他写的结尾是怎么样的呢?请看——(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结尾)

板块二:观

学习活动六:凝练启示谈收获

师:如此意外的结局,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将你的收获凝练成一句话。将想要传达的思想浓缩成短短4分钟的微电影,是一种水平;将获得的诸多启示凝练成一句话,也是一种能力。

(生写)

师:谁先来谈谈?

生1:我想到的是贫苦时要坚

守底线,富有时要学会给予和成全。

生2:当善良遇见善良就会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生3:我想到了有时候善良是一种选择。

生4:如何解决丢掉了一只鞋子的遗憾呢?丢掉另一只!

生5:我的启示是,如果不是我的,我会把我得到的还给你;如果我无法挽回失去的,我会把我有的送给你。

生6:世间最美莫过于:君子固本,君子成人之美。

生7:我还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8:学会扔掉一只鞋子,为自己为别人。

师:是啊,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迪有很多,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短短的4分钟。边看边想这一部微电影,有哪些地方处理得非常好?(播放微电影《另一只鞋子》全片)

学习活动七:综观全片发现美

师:你认为这部电影有哪些地方处理得非常好?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吧。

生1: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好地制造了悬念,如“另一只鞋子”是什么意思?当穷孩子捡到鞋子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鞋子飞向火车时,结局会怎样?当飞过来的鞋子落在地上后,富孩子会怎样做?

生2:我觉得这部电影将许多的对比和冲突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两个男孩,两双鞋子;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个衣着简陋,一个干净整洁;一双破烂的人字拖,一双崭新的黑皮鞋;他们都对鞋子视若珍宝,一个即使破旧,也反复修补;一个即使干净锃亮,还反复擦拭;一个捡,一个还;一个丢,一个舍。

生3:这部电影还将诸多悬念、冲突聚焦于鞋子,曲折的情节以鞋子为线索展开,视角独特。锃亮的鞋子、发光的眼睛,几个特写镜头的聚焦也处理得很好。

师:除了刚才幾位同学所交流的,你又发现了这部电影的哪些优点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部电影的创意灵感来源于印度的民族领袖甘地的一个故事。(出示)

一天,甘地坐火车,不小心把自己穿着的一只鞋子掉在了铁轨上。此时,火车已经轰隆隆地启动了,他也不可能下车去捡那只鞋子。旁边的人看到甘地没了一只鞋子,都为他可惜。忽然,甘地弯下身子,把另一只鞋子也脱下来,扔出了窗外。身边的一位乘客看到他这个奇怪的举动,就问:“先生,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甘地笑了笑,慈祥地说:“这样的话,捡到鞋子的穷人,就有一双完好的鞋子穿了。”

学习活动八:学以致用编剧本

师:多美的故事呀!同学们,如果你是导演,你又会怎么去拍《另一只鞋子》的微电影呢?课后,请大家为你的微电影写一个剧本,记得用上今天学到的本领。

教学评析

2018年底,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学校开展影视教育活动,但由于应试压力、普通教师能力欠缺以及设备、资源短缺的困难等,虽然有开设的,但真正优秀的电影课案例凤毛麟角。所以今天观摩到倪静川老师这一堂有效的电影课,我感觉特别高兴。

倪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是选材很好。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电影课,有的思想高大上,但和孩子们情感上是“隔”的,他们不爱看;或者热闹有了,但有低级趣味之嫌。倪老师选的《另一只鞋子》,讲的是两个孩子的故事,因为能与小学生共情,所以就能引起共鸣。更厉害的是,它虽然是个儿童题材,但含有深刻的哲理,也有现实意义:当今世界贫富分化带来了阶层对立,有钱人对穷人冷漠和藐视,草根则仇富,而这个片子则试图在两个阶层之间架设起温暖的桥梁。

其次,这堂电影课有实在的教学效果——除了思想教育,它还指向口头表达、书面写作能力锻炼。现在小学作文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和枯燥,孩子们怕写作文,但让他们喜欢的电影课参与进来,学生就有话说、有东西写,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笔者见过不少电影课,很热闹,趣味也有,但属于休闲性质,孩子们走出教室,知识、能力、思想境界上没有实在的收获,这也是目前的一些电影课不能引起包括校长、家长在内的深度响应的原因,这样的电影课是走不远的。但如果电影课能够上成倪老师这样,好玩又实在,各个学科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进行课堂实践,学生一定会感兴趣。

第三,倪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很注重“讲故事”的能力训练。一件事情,平铺直叙地说,趣味性就会打折扣,但这堂课里有悬念设计,有展现故事的跌宕起伏(不直接整片放完,而是紧要关头暂停,让学生猜后面的情节会怎样,凸显原作的巧妙),有渲染和先抑后扬(讨论穷孩子鞋之“破”,富孩子鞋之“靓”,为渴望得到和舍得放弃做铺垫),包括师生课堂语言中的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在锻炼“讲故事”的能力。美国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他的《全新思维》一书中预测,2040年的成功人士必须有“六大感知”,即设计感(Design)、故事感(Story)、交响能力(Symphony)、共情能力(Empathy)、娱乐感(Play)、探寻意义(Meaning)。 “讲故事”排在第二,可见这一能力于现代人不可或缺,而在我们传统语文课中,这一能力的训练基本付之阙如,所以倪老师这里充分发挥了电影课在叙事魅力(讲故事)上的巨大优势,弥补了传统语文课的不足。

当然,中小学电影课到底怎么上,现在还众说纷纭。有人说,电影课应更多关注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和能力是其次的;也有人说电影课应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要跨界音乐、美术、思品诸学科,要学科整合。2010年,英国电影协会组织六大机构共同发布研究报告《电影:21世纪的素养》,凝练出青少年电影课的三个基本内核:1.通过欣赏多元文化内

容的电影,培养和拓展青少年的多元文化思维和视野;2.通过电影

课,使青少年具备现代影像信息的学习、分析和批判能力;3.掌握现代影像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就这些要求看,倪静川老师的电影课,因为局限于一节课,我们不能看到全貌,如果日后做系列课程,甚至是开发电影课程教材,就要在方向上有所调整,不然电影课很可能成了将电影当作材料或者元素的语文课,也就不能真正发挥电影课在培养青少年素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市实验学校/杭州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