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推动国有粮食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0-01-08 06:01李腾飞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1期
关键词:所有制粮食改革

文/李腾飞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收储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国有粮食企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自身改革发展也面临新要求、新课题和新挑战。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将在保障优质粮食供给、提供产后服务、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但从现有的国有粮食企业现状来看,仍然存在改革推进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诸多问题,成为推进粮食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加快推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需要首先明确改革的功能定位和目标,选取产业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和人事薪酬制度作为重要突破口,总结提炼地方实践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精准施策,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国有企业做了分类,根据这一文件要求,国有粮食企业应属于公益类国有企业,主要考核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基于此,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成本控制,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二是培育发展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新企业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共保障能力。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推进企业内部管理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目标,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四是积极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提高营运效率,特别是要适应收储制度改革的需要,延长产业链条,主动适应和引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突破口

按照国有粮食企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新时期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应优先在产权制度、混合所有制和人才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一)关于产权制度改革

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关系具有特殊性,地方国有粮食资产属于地方政府代表国家所有,而资产经营收入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和企业职工分享。当前国有粮食企业产业制度的突出问题是产权制度单一,缺乏有效治理结构。国有粮食企业的场地、仓库、厂房、设备等各种资产都是由国家及各级政府长期投资积累而成,政策性业务的费用和亏损也由财政补贴,融资也完全依靠农业发展银行,其资产完全属于国有性质。

由于大多数县以下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备差、经营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很多粮食企业自有资金少、贷款难度大、融资能力弱,资产质量总体较差,最好的资产是土地和仓库。但是,这些资产主要来自国有划拨,在土地产权结构上存在问题,由于部分扶持政策不到位,没有土地指标,存量资产难以联合重组,增量资本也难以引进和优化。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在“退城进郊”过程中的土地成为优质资产,但要盘活利用需要创新解决方法。

(二)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

从企业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的角度来看,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个重要任务,但是这一改革任务同样面临重重挑战。一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根据企业性质和市场业务情况分类适用,单纯的政策性粮食企业如直属库、军供站等企业有必要继续保持现有体制不变;二是混合对象上要根据企业自身市场经营需要选择企业进行优势互补;三是购销企业盈利水平低、可供抵押资产少导致融资能力和混合入股新引力较差,因此需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仓储、区位和为农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等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入股,通过努力吸引战略投资等方式提高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目的。

(三)关于人才薪酬制度改革

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瓶颈,当前存在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人事制度弱化等问题,企业尚未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工资能高能低”的灵活用人机制。由于企业要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从人力资源配置来看需要做好“增人”“减人”和“育人”三项重点工作。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地方探索实践

(一)湖北麻城:着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湖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面出台了《湖北省粮食局关于印发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快做好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土地资产处置工作的通知》《湖北省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改革措施。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麻城的做法值得关注。该市较早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在企业组建、资产确权、土地变性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完成了当地政府的检查验收。主要做法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组建“麻城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将当地的7 个库站作为骨干收纳库进行整合,纳入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形成“一个中心库+七个收纳库”的“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布局;二是土地产权变更。将土地用途由国有划拨变性为国有出让性质,目前公司的11 个土地证和55 个房产证已全部办理到位。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储备公司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建立了资产归属清晰、全责明确、保护严格和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以及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人事劳动分配机制。四是实行政企分开。严格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进行运行。通过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麻城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化经营能力明显增强。

(二)山西晋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

山西省通过政府扶持、股份合作等方式,将储备加工、转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储备由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储存,收购、销售、加工、转化由多元市场主体为主经营的新格局,并逐步向生产、流通、消费全程产业链延伸。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以现代物流为纽带的国企发展模式。截至2017 年6 月末,山西省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营模式共8 户,民营资本参与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合资金额达到5944 万元,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在粮食流通领域开始起步。

以山西晋城为例,2016 年原山西省粮食局与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成立了由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粮食物流中心共同出资成立的晋粮物流公司,该物流公司是集粮食储备、粮食加工为一体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推动山西粮食物流中心发展的同时,盘活了山西省物流中心及地方储备库资源,实行国有控股、民营参股的方式放大了国有资产,提高了地方粮食国有企业的融资贷款能力,拓展了粮食产业业务范围,通过与物流企业、零售企业合作实现了仓企联合、储加结合。

(三)安徽来安:构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安徽省是较早启动并制定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文件措施的省份,《安徽省粮食局关于全面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程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明确的改革发展目标,提出“2017 年度将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数量整合到280 个左右,较上年同期减少20%。土地变性确权比例达70%,较上年同期提高10 个百分点。国有粮食企业探索转型发展取得突破,开办‘粮食银行’业务企业5 家以上,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50 家以上”。这其中,来安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从解决粮食企业小、散、弱状况入手,通过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粮食收储公司,促进国有粮食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和市场化,有效提高了企业市场化经营能力,提升了地方粮食收储保障调控能力,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形成了“来安经验”。

2017 年,来安县启动全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通过实施兼并重组等措施,成立“来安县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国有粮食企业规划格局。同时,发挥地域优质稻谷种植区产地优势,发展粮食生产加工,逐步形成以地方储备库为龙头,中心库为支撑,收储库为补充的粮食生产、收储、购销、加工、服务“五位一体”粮食经营格局。来安县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发展战略、资本运作、财务核算、资源配置“四个统一”,库点按照每万吨仓容6~8 人标准核岗定人。二是总经理采取年薪制,上岗人员工资一律实行分项构成(最低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多劳多得。三是人员安置实行“双向选择”,支持职工自主创业、转移就业。同时采取保职停薪、离岗退养、解除劳动关系等分流方式,千方百计安置富余人员,实现转岗不下岗。通过这些改革举措,来安县粮食打破“吃政策饭”路径依赖,营造了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截至2017 年8 月底,来安县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消化商业贷款3100 万元,经济效益同比增加778 万元。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主要思路与政策举措

一是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造。鼓励和推动粮食企业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在保持国有控股前提下,大胆引入社会资本特别是粮油加工龙头企业资本入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企业,建立“粮食安全社会责任企业”机制,择优遴选部分加工企业承担收储加工转化调节等调控任务。

二是依法开展资产确权和土地变性。可根据地方实际,采取协议、招标、拍卖等形式将国有划拨土地变成出让土地,中心库、骨干收纳库的土地变性工作可逐步推进、分批实施。对尚未确权的土地、房屋、建筑物等,要请国土、房管等有关部门进行勘测,调查取证,确认权属,办理土地证和房产证。

三是组建大型龙头企业和粮食产业集团,提高产业实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集团引领、品牌带动、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组,成立粮油集团公司。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企业集团,发展“集群”粮油经济,开展全产业链合作经营。推进市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整合,组建分支企业集团。

四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随着粮食收储体制机制的变革,国有粮食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求生存谋发展。通过整合资源,拓展企业经营范围。视资产规模状况整合重组,合理配置资源,开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好经营定位和区域布局问题,增强产品竞争力,拓展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鼓励粮食购销企业向粮食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大力生产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粮油精深加工为引领,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创优质品牌。

五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以加工转化为引擎,以全产业链模式为路径。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实行购销企业与加工(食品等)企业交叉持股的方式,推广库仓合一(库场联营、强弱联营、库储联营、资本联营)等方式多元化经营,以库带厂实行就地加工向后延伸产业链,实现二次增效。

六是深入实施人才兴粮战略。将优化企业用人机制作为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配套政策,改进合同管理,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精简富余人员,实现人员“有进有出”,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相联系的激励工资制度,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此外,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适当调整和统一税收政策,减少或消除地方国有粮企不合理的税赋,如企业从事政策性业务取得的财政费用性补贴中的一部分通过营业税征收又回到国库,应当减免。地方储备企业销售地方政策性食用油不能比照央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税赋不平等,弱化了其市场竞争力。因此,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需要在找准突破点的同时统筹推进,增强政策机制设计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猜你喜欢
所有制粮食改革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与公司治理分析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